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吴坤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到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

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文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特点1.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来,小城镇发展既有波折更有辉煌。

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应该看到,小城镇发展绝非完美无缺,它还存在着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本身规模小、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2.什么叫城镇化所谓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服务中心。

3为什么要发展城镇化3.1城镇化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

3.2城镇划是国家对其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3城镇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4城镇划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规划的整体调控。

3.5城镇化是政府部门管理的法例性文件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有了小城镇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小城镇随之出现并兴起。

尽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近代小城镇仍然基本上还是依附着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模式,绝大多数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

20世纪中叶,由于受战争等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经济萎靡、发展停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镇获得了新的生机,按其历程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4.1、恢复调整时期(1949-1961)这一时期,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初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根据生产力的布局对原有城镇体系做了调整,批准设立了136个城市,使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业基地。

4.2、萎缩停滞时期(1962-1978)由于“大跃进”盲目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市镇增长过快,造成工农业和城乡发展比例失调,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大面积歉收,城镇人口膨胀超出了当时农业的承受能力,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口粮短缺,城镇居民粮油副食品供应困难。

为此,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被迫采取了压缩城镇人口,减少市镇数量的措施。

4.3、缓慢发展时期(1979-1983)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镇作为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逐步得以复苏,在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权的过程中,恢复了一批镇的建制,建制镇进入了一个带有补偿性的发展时期。

4.4快速发展时期(1984-1999)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步引进,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农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地商业、服务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向集镇和乡镇企业从事各种非农业,农村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人口日渐增长。

4.5协调提升时期(2000年至今)2000年7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我国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战略意义、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小城镇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5我国城镇化发展演化的现状特征跨入了21世纪,我国整个城市与区域系统运动环境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层面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5.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冲击-------小城镇边缘化。

5.2市场经济体制和WTO制度的渗透--------农业产业发展。

5.3集团经济和跨国经济要素的引入---------小城镇外向度逐步提升。

5.4信息化和知识化辐射---------缩短了城乡差距。

5.5生态回归自然的现代消费观念兴起---------农业资源的再开发生产。

5.6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镇化---------纳入城市经济发展体系。

6我国城市化的现状6.1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人口主体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是城镇化的主体。

2007年,全国有14个省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的城镇化水平超过70%,广东超过60%,江苏、浙江和东北三省、内蒙古超过50%,福建、山东、重庆和海南超过45%。

内地各省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来自农民工离乡不断增加(分母变小),四川、河南、安徽和湖南农民工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5、10.6、13.3和16.6个百分点。

农民工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2007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云南等8个地方净流入的跨省农民工在100万以上,其中京津都市圈净流入593万人,长三角城市群净流入1265万人,珠三角城市群净流入1373万人。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以流动就业为主要形式,并没有完成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定居或者“落户”迁徙。

在我国统计为5.9亿的城镇人口中,还有1.6亿是农业户籍人口,占到了城镇人口的27%。

6.2我国城镇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城镇体系和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

2007年,我国共有655个城市,比1978年增长2.4倍。

小城镇数量达19249个,比1978年增长7.9倍。

小城镇镇区人口1.3亿,占城镇总人口的22.1%。

各类城市和小城镇都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2008年,我国共转移农民工2.25亿,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亿,占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0万,占37.7%。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吸收了67.6%的农民工,1.52亿人;中部地区吸收了16.9%的农民工,3800万人;西部地区吸收了15.5%的农民工,3500万人。

城镇总体人口规模依然偏小,发展空间广阔。

2007年,我国50万以下城镇人口的中小城市418个,占城市总数的64%。

6.3城镇化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城镇化还处在加速发展时期。

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达到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后趋于平稳,城镇化在30%—70%区间为加速发展期。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有可能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巨大的结构调整支持。

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的潜力。

2007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422亿元,只占GDP的2.6%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低于联合国建议的占GDP的3%—5%或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的标准。

如达到联合国建议的高标准,未来我国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应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潜力。

城镇化也将对扩大消费和内需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2006年,农民工的年均消费支出5556元,相当于城镇人口年均消费水平的64%。

农民工占当年城镇人口的22%,但只占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

因为农民工收入主要不在城里消费,消费只占收入的49%。

而在城里的消费又以食品消费为主,占51%。

7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哪些问题?7.1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7.1.1.城镇体系不完善完善城镇体系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

二是中小城市发展要合理扩大规模、适当增加数量,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三是区域性中心城市要着眼于强化和完善功能,发挥在区域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是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合理规划区域内农业、工业、市场、生活、商业、环保、旅游等各类功能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中不能统筹兼顾和城乡协调发展。

不少地方城镇化的发展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将城镇化的核心定位于城镇现代化,将城镇化过程简单地压缩为城镇建设过程。

许多地方对城镇改造提速、规模扩张加快,城镇建设超越发展阶段和现有经济的支撑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盲目向高标准看齐,热衷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

二是城镇化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推动型,地方政府对城镇化的资源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不够。

7.1.2.城镇经济尚待发展推进城镇化,必须不断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提高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

要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

为此,县域、镇域经济中心的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注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市区、镇区集中布局。

中心城市郊区可适当发展占地少、效益高的外向型、都市型和生态农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率先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为中心城市配套的工业,积极吸收中心城市转移出来的加工业。

处于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重视围绕大城市的需要,发展休闲服务、住宅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业。

中心城市要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7.1.3.城镇功能还不健全小城镇发展,必须加强供排水、交通、能源、信息、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及居住服务功能,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但城镇化的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城市的基础设施来看,我国现有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

此外,城市的教育设施、环境状况、邮电通讯状况、园林绿化、居民小区停车场及防灾减灾机制等都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要求。

城市群内部产业经济一体化和有机联系进展较慢,产业结构雷同仍很严重,并造成了土地等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使城市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中心城市对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求职和用人等方面的就业服务、生活服务,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也都严重短缺。

7.1.4.城镇环境需要改善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是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环节。

要根据城镇不同地区的功能以及生态环境容量,对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进行分区控制。

不少历史文化名城遭到严重破坏,大规模毁坏历史文化遗产的事件时有发生。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关系。

近些年来,由于急功近利等原因,关系到投资环境、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以及卫生、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多年才能见效的环境工程、生态建设被忽视了,关系到长远发展目标和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被放弃了。

上述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城镇化发展。

7.1.5.城镇管理应当加强目前许多城镇政府部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比较严重,缺乏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有效调控和指导,城镇规划实施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规划编制水平不高或者城镇规划缺乏法制依据,难以保证城镇规划的有效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