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33第七章合同权利和义务的终止(民法典第三编合同——第一分编通则)

033第七章合同权利和义务的终止(民法典第三编合同——第一分编通则)

第七章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

(债的消灭)

第一节债的消灭的概念和原因

债的消灭的概念:是指因一定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使既存的债权债务关系客观上不复存在。也称债的终止。

债的消灭的原因,557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债务终止:①债务已经履行(清偿);②债务相互抵销(抵销);③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提存);④债权人免除债务(免除);⑤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混同);⑥法律规定(死亡)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合同解除的,该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

一、清偿

清偿指依据债务的内容履行债务给付的行为。这一行为从债务人方面说,为给付;从债权人方面说,为履行;从债的消灭上说,为清偿。债务人清偿了债务,债权人的权利实现,债的目的达到,债当然也就消灭。因此,清偿为债的消灭的最正常的最常见的原因。

1、债的清偿抵充顺序:

560条:债务人对同一债权人负担的数项债务种类相同,债务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由债务人在清偿时指定其履行的债务。

债务人未作指定的,应当优先履行已经到期的债务;数项债务均到期的,优先履行对债权人缺乏担保或者担保最少的债务;均无担保或者担保相等的,优先履行债务人负担较重的债务;负担相同的,按照债务到期的先后顺序履行;到期时间相同的,按照债务比例履行。

2、费用、利息和主债务的抵充顺序

债务人在履行主债务外还应当支付利息和实现债权的有关费用,其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应当按照下列顺序履行:

(1)实现债权的有关费用;(2)利息;(3)主债务。

二、抵销

(一)抵销的概念

抵销是指二人互负给付债务时,各以其债权充当债务的清偿,而使其债务和对方的债务在对等额内相互消灭。广义的抵销包括法定抵销与协议抵销两种,狭义的抵销则仅指法定抵销而言。

法定抵销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在二人互负同种类债务,且债务均已届清偿期时,依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抵销。其中,用作抵销的债权称为主动债权,被抵销的债权称为受动债权。在法定抵销中,依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抵销效力的权利,称为抵销权,它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权。

568条:当事人互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到期债务抵销;但是,根据债务性质、按照当事人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不得抵销的除外。

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抵销不得附条件或者附期限。

协议抵销即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合同消灭相互所负债务的法律行为。抵销合同的成立,应依民法关于意思表示的一般规定。

569条:当事人互负债务,标的物种类、品质不相同的,经协商一致,也可以抵销。

为贯彻意思自由原则,合意抵销的发生条件及效力,可由当事人双方自由商定。当事人可以以协议排除法定抵销要件、效力以及其他限制条件的适用。所以,虽然债务种类、品质及履行期不同,当事人也可经协商一致而予抵销。此外,法定抵销中对抵销意思表示不得附条件或期限的限制,当事人也可排除其适用。

抵销之所以成为债的一种消灭原因,主要是基于对其功能的认识。因为,抵销一方面可免去双方交互给付的麻烦,节省履行费用,降抵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抵销可确保债权的效力,以免先为清偿的债务人有蒙受损害的危险。尤其在破产程序中,债权人可主张抵销,直接免去自己的对待给付,从而使自己处于优先受偿的地位。

(二)法定抵销的条件

依据568条,抵销的法定条件为:

1、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互享债权

抵销乃以在对等额内使双方债权消灭为目的,故以双方互负债务、互享债权为必要前提。只有债务而无债权或者只有债权而无债务,均不发生抵销问题。

当事人双方存在的两个债权债务关系,均须为合法有效。其中任何一个债为不法(如赌债),即不得主张抵销;而作为债之发生根据的合同不成立或无效时,其债权不能有效存在,所以无从抵销;附解除条件的债权在条件成就前为有效债权,可用以抵销,并且其条件成就没有溯及力,故在行使抵销权后条件成就的,抵销仍为有效;附停止条件的债权,在条件成就前,因其尚未存在,故不得以之抵销。

但在某些情况下,能否主张抵销应区别主动债权和受动债权而定。就主动债权而言:①因可撤销的合同所生的债权,在撤销前,其债权有效,因而仍可抵销。②主动债权因作为其发生根据的合同被解除而溯及地消灭时,其抵销也告无效。③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债权,原则上不得作为主动债权而主张抵销,但在其时效未完成时已适合于抵销的,仍可抵销。

就受动债权而言:①作为受动债权发生根据的合同可撤销的,如享有撤销权的抵销权人知其可以撤销而仍为抵销时,可认为其已抛弃撤销权,其抵销应为有效;如其不知可撤销时,则仍可行使撤销权,一经撤销,其抵销当然无效。②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为受动债权时,可认为抵销权人抛弃了时效利益。

2、双方互负债务的种类相同

为确保双方债权目的的实现,只有双方债务的给付种类相同时才可抵销。因此,适于抵销的,以金钱债务和种类物债务居多。具体而言:

①金钱债务,不论是否为相同种类的货币,一般均可抵销。

②双方当事人的债权虽均以同种类的标的物为给付标的,但其品质不同时,允许以品质较高者为主动债权而主张与品质较劣者抵销,反之则不得为抵销。

③双方当事人的债权均为种类债权,但种类的范围有广有狭时,范围狭的种类债权对范围广的种类债权可以抵销;反之,则不允许抵销。

④选择债权依选择发生同种类的给付时,可为抵销。

⑤清偿地不同的同种类债务可为抵销,但主张抵销的人应赔偿他方因抵销所受的损害。

⑥双方债权均以特定物为给付标的时,即使该特定物属于相同种类,也不得抵销。但在双方当事人均以同一特定物为给付标的时,仍属同一种类的给付,可以抵销。

⑦一方的债权以特定物的给付为标的,他方债权以同种类的不特定物的给付为标的时,不允许以种类债权对特定债权为抵销,但允许以特定债权抵销种类债权。

⑧破产宣告时,破产债权人对于破产人负有债务的,无论给付种类是否相同,可为抵销。

3、必须是双方债务均届清偿期或者主动债权已到期受动债权未到期

抵销实际上就是相互清偿,如果双方债务未届清偿期而允许抵销的话,无异于强求对方提前履行。然而,在受动债权,其履行期原则上是为债务人利益而存在的,债务人有权抛弃期限利益,故即使其债权未届清偿期,也应允许抵销。即债务人主张以自己的未届清偿期的债务和对方已届清偿期的债务为抵销的,应予允许。

例外:在破产程序中,破产债权人对其享有的债权,无论是否已届清偿期,无论是否附有期限或解除条件,均可抵销。

4、必须是双方当事人的债务均不属于不能抵销的债务

此为抵销的消极要件,即抵销的禁止性规定。根据548条的规定,不得用以抵销的债务有:

①合同性质决定不得抵销的债务。某些合同债务由其性质决定,非清偿不能达到合同目的,因此,此类债务必须相互清偿,不得抵销。例如不作为债务、提供劳务的债务,以及和人身不可分离的债务等。

②当事人约定不得抵消的债务

③法律规定不得抵销的债务。主要包括:①,禁止强制执行的债务。如民诉法222、223条规定,被执行人及其所负担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不得强制执行。②故意实施侵权行为引起的债务,债务人不得主张抵销。因为如允许债务人抵销,就意味着其可任意侵害债权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

(三)抵销的后果

抵销使双方债务按照抵销额而消灭。因此,双方债务额相同时,其互负债务均归消灭;一方的债务额大于对方的债务额时,前者仅消灭一部分债务额,后者则全部消灭。

抵销使债权债务关系溯及最初可为抵销时消灭。最初可为抵销时,即抵消权发生之时。如果双方债务的抵销权发生之时不同,则应以抵销人的抵销权发生时为标准。被抵销人嗣后即使为抵销的意思表示,也不得溯及其抵销权发生时产生抵销效力。因为其抵销权已依对方的抵销意思表示归于消灭。至于溯及力的效果,包括:①自可为抵销之时起,就消灭的债务不再发生支付利息的债务。②自可为抵销之时起,不再发生迟延责任。③可抵销的情形发生后,就一方当事人所发生的损害赔偿及违约金责任,因抵销的溯及力而归于消灭。

应注意的是,协议抵销的后果虽和法定抵销基本相同,但为贯彻当事人的意思自由,故其具体效力,可在抵销合同中约定。

三、提存

(一)提存的概念

所谓提存,是指债务人在因债权人的原因而无法履行债务时,依法将合同的标的物提交

给提存机关,从而消灭合同关系的法律行为。

为履行清偿义务而将合同标的物交付提存的债务人称为提存人;由国家设立并办理提存业务的有关机构,如办理提存公证的公证机关、办理价款提存的银行等,称为提存机关;债权人则为提存受领人。

虽然,合同的履行主要是债务人的行为,但亦需要债权人的协助。如果只有债务人履行的行为,而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或因下落下明而不能受领,或者数人就同一债权主张权利,债权人一时无法确定等等,则势必造成债务人难于履行债务、合同关系难以消灭之的后果。此时,如债务人仍需继续受合同的约束,这对债务人极为不公。倘若依提存制度,债务人经公证机关证明或法院的裁决,则可将履行的标的物提交有关部门保存,从而使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债务关系消灭。因此,提存制度有助于防止和解决债务关系久悬未决的状态,既维护债权人的债权,也使债务人免受不应有的损失。

(二)提存的法定原因

提存须存在合法的提存原因。提存原因,又称提存事由。提存的原因或条件,根据570条:有下列情形之一,难以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

1、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

这种情形是指债权人应当接受、也有条件接受债务人的给付,但却不接受,且无任何正当理由。显然,债权人的行为严重构成了违约,故应对此承担违约责任。但一日不将合同的标的物交付给债权人,债务人就无法从合同关系中摆脱出来,这对债务人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因此,当债权人在无任何理由拒绝受领合同的履行标的时,债务人可以提存的方式终止合同。然而,拒绝受领不同于迟延受领,因为迟延受领是指债权人无正当理由而未在履行期内受领,其前提是已经受领,只是受领的时间超过了约定的期限而已,故此时已无提存的必要。

2、债权人下落不明;

所谓下落不明,是指债权人离开自己的最后居住地,在合理期间经多方查找仍无音讯的状态。如债权人因地址不详而无法查找、债权人失踪等,均属债权人下落不明之情形。只要该情形致使债务人难以履行债务,债务人均可为消灭合同关系而将标的物提存。但如债权人已按法定程序被宣告失踪又有财产代管人的,应由财产代管人受领债务人的履行。

3、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遗产管理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

债权人如死亡,则可由其继承人享有其债权;当债权人丧失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监护人代理行使债权。如果债权人的继承人或监护人并未确定,债务人则无履行债务的对象,从而使债务无法因履行而消灭。对此,债务人可将标的物提存。

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不适合提存物

570条2款: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的,债务人依法可以拍卖或者变卖标的物,提存所得的价款。

不适合提存之物:①体积数量过大、过多之物,如煤石、草木、陶瓷等;②易于毁损灭失之物,如新鲜鱼肉,不易养育的动植物以及易耗、易燃、易爆等物品;③提存费用过高之物。

(四)提存的后果

提存涉及三方当事人,即提存人(债务人)、提存机关和提存受领人(债权人)。根据民

法典规定,提存发生以下三方面的后果:

1、对提存人的后果

自提存之日起,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其从合同也随之消灭。

571条:债务人将标的物或者将标的物依法拍卖、变卖所得价款交付提存部门时,提存成立。

提存成立的,视为债务人在其提存范围内已经交付标的物。

提存通知,572条:标的物提存后,债务人应当及时通知债权人或者债权人的继承人、遗产管理人、监护人、财产代管人。

债务人能通知而怠于通知,给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务人应负损害赔偿责任。

根据合同的性质债权人负有对待给付义务的,574条: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是,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在债权人未履行债务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提存部门根据债务人的要求应当拒绝其领取提存物。

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五年内不行使而消灭,提存物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但是,债权人未履行对债务人的到期债务,或者债权人向提存部门书面表示放弃领取提存物权利的,债务人负担提存费用后有权取回提存物。

2、对债权人的后果

573条:标的物提存后,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提存期间,标的物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提存费用由债权人负担。

此外,因不可归责于提存机关的原因发生的给付错误的风险,以及标的物贬值的风险,均应由债权人承担。

3、对提存机关的后果

提存机关对提存标的物享有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提存机关因过错而使标的物毁损、灭失的,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债权人领取提存物,提存机关有权对债权人进行审查,如果债权人不合格、不符合提存人约定的给付条件,或债权人未提供相应担保等,提存机关有权拒绝给付。

提存机关对不符合条件的给付未予以拒绝,并给提存人造成损失的,应当向提存人赔偿损失。

四、免除

(一)免除的概念与特征

免除,是指债权人抛弃债权从而消灭合同关系及其他债之关系的单方法律行为。

其特征如下:

1、免除为单方行为

免除属单独法律行为,只要债权人或其代理人一方为意思表示,即产生债务消灭的效果,无须债务人同意。因此,债权人的免除权属形成权。

2、免除为无因行为

债权人免除债务人的债务有各种原因或动机,如赠与,和解等。但这些原因不为免除的内容,故其是否成立、是否有效,均不影响债务免除的效力。

3、免除为无偿行为

免除的原因既可为有偿,也可为无偿,如有的为赠与,有的为对待给付,也有的为和解。但免除本身则是无偿的,无须债务人为此支付对价。即使为使债权人免除债务而约定对待给付,也不因此而使免除具有有偿性。

4、免除为非要式行为

免除债务的意思表示无需采取特定方式,无论以书面或口头进行,或者以明示或默示为之,均无不可。当然对于默示形式一般只包括行为推定,而不包括沉默。如债权证书的返还,可解释为债务的免除。

(二)免除的后果

1、合同关系绝对消灭

575条:债权人免除债务人部分或者全部债务的,债权债务部分或者全部终止,但是债务人在合理期限内拒绝的除外。

注意:若债权人向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免除债务,并无消灭合同债务的意思表示,除该债务人应分担的部分外,其他连带债务人的责任仍不能免除。

2、从债务免除

债权人免除债务人主债务的,如无特别要求,从债务(如利息债务、担保债务等)也随同消灭。但如债权人特别表明只免除“主债务”而保留“从债务”时,则应视其为部分免除。如贷款人免除借款人5万元本金的债务,要求借款人归还5千元的利息,这实际上是部分免除债务。但债权人仅免除从债务时,主债务并不随之消灭。

免除债务虽是债权人的权利,但债务的免除不得有害于第三人的权利。如已就债权设定质权的债权人,不得免除其债务人的债务,而以之对抗质权人。

五、混同

(一)混同的概念

所谓混同,是指债权与债务同归一人致使合同关系及其他债的关系归于消灭的事实。

576条:债权和债务同归于一人的,债权债务终止,但是损害第三人利益的除外。

混同不同于其他的如履行等法律行为而导致的合同关系的终止,它是债权、债务归属于同一人的事实,无须任何意思表示,故混同为法律事件。

债权、债务混同可因同一法律关系而产生,也可源于两个以上法律关系。前者如买卖合同的卖方在交付货物后、买方尚未付款前吸收合并了买方,买方主体资格消失,则产生混同的效果;后者如甲方欠乙方10万元货款,乙方依照承揽合同应当给甲方制作桌椅,则甲方与乙方合并成丙,甲、乙消失,则发生混同效果。通常认为混同多发生在两个法人合并的情况。一旦企业合并,合并的两个企业之间原有的债权债务关系则因合并同归于合并后的企业而消失。

(二)混同的后果

混同导致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合同之债绝对消灭,故主债及从债均不复存在,亦即合同关系及其他债之关系因混同而绝对地消灭。如债权的消灭,也使从权利如利息债权、违约金债权、担保权等归于消灭。混同的后果为绝对地消灭债权债务及由合同关系所生的从债权和从债务。但有下列例外:

1、合同关系到第三人利益

所谓关系到第三人的利益,是指合同的履行与否会影响第三人的利益。如果合同关系到第三人的利益,则不能因混同而终止。如合同是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当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归于一人时,虽然可终止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但不得因此而使合同终止,以免有损于第三人的利益。又如连环合同,如果其中的两方当事人发生混同,他们的权利义务可以终止,但不得因此而损害另一合同当事人的利益。再如当合同债权系第三人权利的标的时,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出发,债权不得因混同而消灭,其典型表现为:当合同债权为他人质权的标的时,为了保护质权人的利益,纵使发生混同的事实,此合同债权也不得因混同而消灭,否则的损于质权人的利益。当然,当事人也不因混同而丧失对第三人的债权等权利。

2、法律有例外规定。如《银行结算办法》14条,商业汇票,在票据未到期前依背书方式转让的,票据上所记载的债权债务即使归于同一人,票据仍可继续流通,即票据所载的债权债务不因混同而消灭。

六、因当事人死亡而消灭

一般说当事人死亡或消灭,只能引起主体变更,并不导致债的消灭。但因人身关系是不可转让或继承的,具有人身性质的债,可随当事人的死亡而消灭。如委托合同的受托人,出版合同的约稿人等死亡时,债也就随之而终止。

第二节债的消灭的法律后果

一、债的债权债务终止后的义务

558条:债权债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等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旧物回收等义务。

二、债权的从权利消灭

债权债务终止时,债权的从权利同时消灭,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三节合同解除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

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当解除的条件具备时,因法律规定或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自始或仅向将来消灭的行为,它也是一种法律制度。

合同解除与合同消灭不同:合同解除仅指合同义务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前当事人所为的法律行为。而合同消灭,它的内涵和外延都要比合同解除广得多。合同解除仅是合同消灭的一种情况。

二、合同解除的种类

合同解除的情况比较复杂,所需条件、所经程序和所生效力不尽一致。为了便于掌握和研究,有必要将合同解除类型化。

1、单方解除与协议解除

单方解除,是指解除权人行使解除权将合同解除的行为。它不必经过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只要解除权人将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直接通知对方,或经过法院或仲裁机构向对方主张,即可发生合同解除的效果。单方解除的条件也不以一方违约为限

协议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同意将合同解除的行为。它不以解除权的存在为

必要,解除行为也不是解除权的行使。协议解除是无解除权的当事人双方的合意,以第二契约解除第一契约,使契约的效力溯及消灭。

2、法定解除与约定解除

合同解除的条件由法律直接加以规定者,其解除为法定解除。在法定解除中,有的以适用于所有合同的条件为解除条件,有的则仅以适用于特定合同的条件为解除条件。前者为一般法定解除,后者称为特别法定解除。法定解除又分为一般法定解除和特别法定解除。

约定解除,是指当事人以合同形式,约定为一方或双方保留解除权的解除。其中,保留解除权的合意,称之为解约条款。解除权可以保留给当事人一方,也可以保留给当事人双方。保留解除权,可以在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约定,也可以在以后另订立保留解除权的合同。

三、合同解除的条件

合同法规定的一般法定解除条件大致有四大类型:一是协议解除的条件;二是约定解除的条件;三是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四是违约行为。其中,违约行为原则上是债务人违反合同的主给付义务,违反从给付义务及附随义务一般不得解除合同,但致使合同目的落空时可以解除合同。

(一)协议解除的条件

协议解除的条件,是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是将原合同加以解除的协商一致,也就是在双方之间又重新成立了一个合同,其内容主要是把原来的合同废弃,使基于原合同发生的债权债务归于消灭。

562条1款: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在用合同形式把原订的合同加以解除这点上,协议解除与约定解除相似,但两者更有不同:约定解除是以合同来规定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有解除权,而协议解除是以一个新合同来解除原订的合同,与解除权无关。

协议解除是采取合同的形式,因此它要具备合同的有效要件,如当事人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反强行性规范和社会公共利益,要采取适当的形式等。

(二)约定解除的条件

约定解除的条件,是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或在其后另订的合同中约定的解除权产生的条件。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任何会产生解除权的条件。

562条2款: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三)法定解除的条件

另外民法典563条规定了法定解除的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该合同失去积极意义和价值,应予以消灭。民法典允许当事人通过行使解除权的方式将合同解除。

2、(拒绝履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拒绝履行,又称毁约,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却不法地对债权人表示不履行。

它作为合同解除的条件,一是要求债务人有过错,二是拒绝行为违法,三是债务人有履行能力。不要求债权人履行催告程序,可径直解除合同。

全部不履行属于毁约,既有毁约行为又有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一方有履约能力而毁约的,对方仍需实际履行时,有权依法请求强制履行;无论对方是否受到损失或损失大小,毁约一方都必须支付违约金,

如果违约金不足以弥补对方所受的损失,还要赔偿违约金不足部分。

3、(迟延履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迟延履行,又称债务人迟延,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但在履行期限届满时却未履行债务的现象。它作为合同解除的条件,因合同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限定。

履行迟延:除非于债权人无益,债务人仍负有履行义务。由债权人迟延而致使不能履行,得免除债务人的责任。无论债务人或债权人,履行迟延都负有支付违约金的责任。属于事变迟延的,当事人双方均无过错时,都不应承担责任。

(1)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当事人意思表示,履行期限在合同的内容上不特别重要时,即使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届满后履行,也不至于使合同目的落空。在这种情况下,原则上不允许债权人立即解除合同,而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履行催告,给他规定一个宽限期。债务人在该限期届满时仍未履行的,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2)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履行期限在合同的内容上特别重要,债务人不于此期内履行,就达不到合同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未在履行期限内履行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债权人可以不经催告而径直解除合同。

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1)不完全履行,是指债务人虽然以适当履行的意思进行了履行,但不符合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

不完全履行可分为量的不完全履行和质的不完全履行。债务人以适当履行的意思提供标的物,而标的物的数量有所短缺的,属于量的不完全履行。合同法规定若债权人仍需实际履行且债务人有履行能力的,则可强制履行,强制履行部分属履行迟延的,按履行迟延规则处理;但如实际履行达不到目的,履行已无必要,债权人有终止债的关系的权利,由此而造成的损失,由债务人承担。

债务人以适当履行的意思提供标的物,但标的物在品种、规格、型号等质量方面不符合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或者标的物有隐蔽缺陷;或者提供的劳务达不到合同规定的水平等,都属于质的不完全履行。

合同法规定债权人可请求债务人采取修理、重作、更换等方法加以补救,因此而造成履行迟延的,则按履行迟延处理;若债权人已无需实际履行,或虽仍实际履行但债务人经采取补救措施仍无法适当履行时,债权人有终止债的关系的权利,由此造成的损失,由债务人承担。

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6、(不定期合同的解除)563条2款: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四、合同解除权的行使与合同解除的效力

(一)合同解除权的行使

1、解除权的行使期限

564条: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自解除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或者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根据该条规定,解除权的期限有三种:一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期限;二是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的期限;三是既无法律规定也无合同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期限。

合同解除权的期限属除斥期间,即解除权的存续期间,既不能延长,也不适用时效中止及中断的有关规定。

2、解除权的行使程序

(1)通知对方当事人

565条: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通知载明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履行债务则合同自动解除,债务人在该期限内未履行债务的,合同自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解除。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

当事人一方未通知对方,直接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依法主张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该主张的,合同自起诉状副本或者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方时解除。

(2)依法履行有关手续

解除权的行使,既可通过法院的裁判,也可由解除权人直接向对方表示将合同解除。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的解除应依法进行登记或履行批准手续的,当事人只有在依法履行了上述手续后,解除合同的通知或协议才产生终止合同的法律后果;否则,未办理有关手续,合同不能终止。另外,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以不动产、机动车辆、船舶为标的物的买卖合同的解除,应到原登记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否则,不能发生解除的效力。

(二)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效力)(★)

合同解除的效力,是指合同解除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它主要涉及如下内容:

1、合同解除的溯及力

民法典的合同解除原则上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在特殊情况下,解除合同具有溯及力有原则,并不利于非违约方和第三人,有必要对解除的效力作出合理的限定。如对于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继续性合同(如租赁合同、供用电合同等)及以提供劳务或完成工作成果为标的的继续合同(如仓储保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委托、加工承揽、建设工程承包等)就不能赋予合同解除的溯及力,亦即不能适用恢复原状。对此,可以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除非当事人有特别约定。

2、合同解除后的财产责任

根据566条: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

合同因违约解除的,解除权人可以请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

除外。

主合同解除后,担保人对债务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仍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但是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567条: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

所谓恢复原状,是指当事人应恢复到订约前的状态。具体言之,若原合同尚未履行即被解除,因合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全部消灭,当事人之间自然恢复原状,从而无从产生恢复原状的义务。但如果已经履行合同,在恢复原状时,原物存在的,应当返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如果原物是种类物,可以用同一种类物返还;如果原物为特定物,可按合同解除时该物的价值返还;如果原物为金钱,应返还同等数额的金钱,并自受领之日起计算附加法定利息;如果原物为劳务或物之使用权,应以受领时该劳务之价格或该物使用权之价格折合以金钱返还之。除返还原物以外,还应补偿因返还所支付的费用。假如返还的是能产生孳息的物,则除应返还原物之外,还应返还孳息。一方在占有标的物时为维护标的物而支付的必要费用,也应返还。但违约方因履行或返还而产生的费用以及非违约方已经得到的孳息,则不应返还。

所谓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是指根据履行部分对债权的影响和合同标的的属性。倘若债权人的利益不是只有通过恢复原状才能得到保护,就不必采用恢复原状。假如依合同的属性不可能或者不易恢复原状的,则不必恢复原状。如水、电、气供应合同,对以往的供应就不可能恢复原状;劳务合同解除后,对已支付的劳务,很难用同样的劳动者和同质量的劳务返还;合同标的物的所有权已经转让给善意第三人的,亦不可能返还。对于不必恢复原状的,当事人可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或请求赔偿损失。

关于合同解除与赔偿损失的关系,法律承认二者可以并存。除非合同的解除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否则,对合同的解除有过错的一方,应当对另一方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不能因合同解除而免除其应负的赔偿责任。

可适用赔偿损失的合同解除之事由有:迟延履行、拒绝履行、不适当履行、预期违约等。但合同解除如源于不可抗力,当事人双方均可免责,即不负赔偿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无过错的一方不仅在合同解除没有溯及力时,可以请求赔偿损失,而且在合同解除有溯及力时,也可请求赔偿损失,就是已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措施后,仍可要求赔偿损失,但有免责情况的除外。

中国民法典草案合同法编分则部分的缺陷及其矫正

“中国民法典草案”合同法编分则部分的缺陷及其矫正 易军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关键词: 合同法编/分则/缺陷 内容提要: “中国民法典草案(审议稿) ”合同法编分则的立法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仍然存在着若干明显的不足与较大的完善空间,如不确定概念过多,具有歧义,应予以细致化;许多法律规则不包 含法律后果,不具可操作性,应使其完整;典型合同数量太少,应予以 增加;部分重要的具体制度欠缺,应予以增补;部分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应予以修改完善。 2002年12月23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向人大常委会提出了“中国民法典草案(审议稿) ”,这无疑是中国民法典编纂运动进程中值得 关注的重要事件之一。评析该草案得失成败的作业勿庸置疑地又成为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热点。对这部庞大的民法典进行全面评价不可能,本文只截取其中一部分——合同法编分则部分进行评析,以克服因探究对象庞大而可能导致的行文空洞之弊。由于这部民法典草案基本上将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悉尽纳入而作为其合同法编, [1]因此,有关合同法编分则部分的评析其实也就是对现行合同法分则的评析。毫无疑问,《合同法编》的立法成就,特别是其分则部分的立法成就是惊人的。仅从条文数量上来说,在总共428个条文中,合同法分则的条文占

据将近70% ,世界范围内的典型合同法似乎难有出其右者。但是,我更愿对这些制度保持一种苛刻与挑剔的眼光,诚如边沁所言,“一种制度如果不受到批判,就无法得到改进;任何东西如果永远不去找出毛病,那就永远无法改正;如果我们作出一个决定,对任何东西不问好歹的一味赞成,而不加任何指责,这种决定实行到将来,就会有效地妨碍一切增进幸福的希望。” [2]在我看来,我国典型合同法律制度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较大的完善空间。 一、不确定概念过多,具有歧义,应予以细致化 不确定概念是立法者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无外乎在于增强法条的伸缩性与适应性,从而使之能适应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然而如果频繁地使用不确定概念或将本应具体化的概念予以抽象却妨碍了法律规范功能的发挥。略举数例如下: 1.《合同法编》中多处使用“合理”这个不确定概念,如第185条第2款、第230条、第259条、第426条等,其不合理之处不言自明。特别令人惋惜的是,第230条在规定出租人为通知义务的期限时,断然舍弃以往的立法经验,笼统地规定为“合理期限”而不是“三个月”的期限, [3]公然地强化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令人匪夷所思。 2.《合同法编》第192条第1款第1项规定了赠与的法定撤销事由之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此处“严重侵害”应如何解释?是否要求主观上为故意,抑或程度上触犯刑法构成犯罪?

民法典合同编

合同编目次第一分编通则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合同的效力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 第五章合同的保全 第六章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第七章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第八章违约责任 第二分编典型合同 第九章买卖合同 第十章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第十一章赠与合同 第十二章借款合同 第十三章保证合同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保证责任 第十四章租赁合同 第十五章融资租赁合同 第十六章保理合同

第十七章承揽合同 第十八章建设工程合同 第十九章运输合同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客运合同 第三节货运合同 第四节多式联运合同 第二十章技术合同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技术开发合同 第三节技术转让合同和技术许可合同第四节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 第二十一章保管合同 第二十二章仓储合同 第二十三章委托合同 第二十四章物业服务合同第二十五章行纪合同 第二十六章中介合同 第二十七章合伙合同 第三分编准合同 第二十八章无因管理 第二十九章不当得利

(注:暂按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的条文顺序编排) ∨ 第一分编通则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二百五十四条本编调整因合同产生的民事关系。 第二百五十五条本编所称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编或者其他法律的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规定。第二百五十六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百五十七条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照总则编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 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 第二百五十八条本法或者其他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同,适用本编通则的规定,并可以参照适用本编典型合同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合同的规定。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应遵循的原则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应遵循的原则 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简称为合同的终止,又称合同的消灭,是指合同关系在客观上不复存在,合同权利和合同义务归于消灭,后合同义务指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依照法律的规定,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的义务。 后合同义务是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产生的义务,合同成立前,当事人承担的是先合同义务,合同的权利义务未终止,当事人履行的是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主要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履行某项义务,该义务为合同义务,不履行该义务,则需承担违反合同的责任。 后合同义务是诚实信用原则派生的义务,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具有诚实守信的状况,不能损人利己,也不能规避法律,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履行哪些义务,并没有一定之规,依诚实信用原则应履行的义务,均应为后合同义务的范围。 后合同义务的内容根据交易习惯确定,合同的内容不同,后合同义务也不同,法律不可能针对个案确定后合同义务的内容,但按照交易习惯,某类合同终止后,当事人通常的行为准则,应作为后合同义务,所谓交易习惯,一方面指一般的民商事活动应遵循的习惯,另一方面指当事人双方长期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习惯。 此外,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协助对方处理与原合同有关的事务,比如合同解除后,需要恢复原状的,对于恢复原状给予必要的协助,以及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对于需要保管的标的物协助保管,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一方当事人也应当将有关情况及时通知另一方当事人。 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就会失去其商业价值,损害合同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因此,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负有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泄露了商业秘密就要承担民事责任。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第二章合同的终止违约责任年版

1、依据《合同法》的规定,下列文件中,属于要约的是()。 A:招标公告 B:投标书 C:寄送的价目表 D:招股说明书 答案:B 解析:根据要约的定义,当同时具备5个构件时才构成要约。在本题目中的4个备选项中,只有投标书符合。 2、要约人在要约发生法律效力之前.而取消要约的意思表示是()。 A:新要约 B:撤销要约 C:撤回要约 D:承诺 答案:C 解析:要约撤回,是指要约在发生法律效力之前,欲使其不发生法律效力而取消要约的意思表示。要约人可以撤回要约,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3、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还必须交付标的物或者其他给付义务的合同是()A:诺成合同 B:实践合同 C:计划合同 D:双务合同

答案:B 解析:侧重学理分析,《合同法》中涉及的合同类别包括:1.计划与非计划合同2.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3 .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4 .主合同与从合同 5 .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6 .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本题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区别诺成合 同与实践合同的概念。其中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还必须交付标的物或者其他给付义务的合同是指实践合同;诺成合同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合同。 4、《合同法》中规定的“缔约过失责任”是指()。 A:订立合同时,由于本方对合同风险估计不足,履行过程中受到的损失应由自己负责 B: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由于条款约定不明确导致的损失,应由委托人承担 C:由于本方授权签订合同代表的失误而受到的损失,追究代表人缔约的过失责任 D:因订立合同时对方提供虚假情况而使本方受到损失,要求对方承担赔偿责任 答案:D 解析:承担缔约过失的情形: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 )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4)违反缔约中的保密义务 5、某工程发包人与承包人达成口头协议但未签订书面施工合同,承包人就开始实际施 工。工程竣工后,由于发包人拖欠工程款而发生纠纷,人民法院应认定该合同( )。A:不成立 B:成立 C:无效 D:可撤销

最新合同终止协议书范文合集十篇

有关合同终止协议书范文合集十篇 合同终止协议范本(无法继续履行合同) 甲方____与乙方____原于___年___月___日签订的合字第 ____号________合同,现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方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经双方协商同意,该合同于___ 年___月____日予以终止。因终止合同给___方造成损失计____元,由___方负责赔偿。赔偿金自___年___月___日起至___年___月 ___日止分___次付清,特此协议。 本协议由双方签字盖章,并经鉴证机关审查证明后生效。协议书一式___份,由双方各收执___份,鉴证机关收存一份,送___份。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鉴证机关:(盖章) 代表人:(盖章) 代表人:(盖章) 鉴证人:(盖章) 年月日 合同在到期后,双方作出的到期终止协议并不是那么复杂的,只需要将合同终止的情况说明,同时也说清楚合同在终止后双方之间就再无权利义务即可。 甲方(购货方):乙方(销货方): 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在平等、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下,达成一致,同意将合同编号为:号设备买卖合同终止。现双方约定如下:第一条终止合同货物名称、数量、规格及金额描述: 第二条合同终止原因:买方选型失误,设备到达买方场地后才发现卖方设备不适用于生产,要求终止,非卖方设备质量原因。 第三条双方责任:(一)买方责任:按约定退还货物,支付卖方相关损失。(二)卖方责任:退还已付的货款并负责退货的运输事宜。如有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商定。第四条合同终止流程:买卖双方约定好退货时间后,卖方安排货车到达买方厂区,由买方将设备按卖方提供清单(本协议第一条)装上货车,并由货车司机照单清点数量及外观无误后,确认退货成功。在货车司机驶离买方厂区2 小时内,由卖方以转账形式将退货合同预付款项中的:116000.00元(大写:壹拾壹万陆仟元正)退回至买方指定帐户,另有40000.00元(大写:肆万元正)作为买方对卖方生产及运输该设备产生的相关费用,卖方不予退回。 第五条协议生效、中止与结束:(一)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需经双方签字认可后有效,生效日期以甲乙双方中最后一方签字或盖章)的日期为准;(二)以货款两讫之日起,结束本协议关系。

民法典合同编学习笔记

民法典《合同编》的制度革新及评价 (2020年4月6日) 一、合同通则 (一)内在体系的悄然变化 1. 返本:契约自由 合同法:契约自由+鼓励交易:以往强调鼓励交易→返本:契约自由 例证: (1)民法总则133条,民事法律行为取消合法性内涵,凸显意思表示。(民法通则54条)

(2)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有无之间)→可撤销法律行为(全有全无)(限制了法院变更合同的权力)(吸收了民通解释73条规定) (3)情势变更:再协商义务(民总533条) 问题:协商义务是法定义务吗?真正义务V.不真正义务? 2开新:升华契约正义 (1)格式条款

(2)新制度:强制要约(494条) 问题:人权保障义务(eg.电信、电)、私人主体的普遍服务义务?混淆公法和私法差异(国有企业也是私主体) (二)债总规则的实质回填 重要特色:中国民法典无债编。 1.传统民法典:财产法基础:物权-债权二元结构 2.中国民法典的债法 (1)形式:合同编+侵权编 (2)实质:债总=合同编规则+合同编规则的准用+准合同(因管理、不当得利)无+专属合同编的内容+侵权编***法律准用(468条) *例证:第四章合同的履行 1.多数人之债(规定在合同履行)

(1)可分之债(517)新规定:未规定标的不可分之债。 (2)连带之债(518、519) *问题: 1.法定追偿权(追多少?)+法定代位权(不得损害债权人利益) 2.协同债权(共同债权)/债务eg.甲100万遗产债权,ABCD债务人(3)连带债务中具有涉他效力的事项

*问题:遗漏了时效规定→连带债权债务类似于公司法决议的规定 2.真正利益的第三人合同(522)V.(合同法64) *第三人取得权利的模式:(1)直接取得,(2)同意,(3)未拒绝 问题:不想约定第三人,能否再约定其他人;第三人是出生小儿(三)合同成立的多元渠道 1.合同的成立方式:增加“其他方式”(471条)v.合同法13、25、32条

最高法院公报案例合同解除后合同关系消灭,不能再据此请求支付违约金附相反判例

最高法院公报案例合同解除后合同关系消灭,不能再据此请 求支付违约金附相反判例 本文由作者赐稿并授权民商事裁判规则公众号重新编辑整理,转载须在文首醒目注明作者和来源(侵权必究)。 最高人民法院判例合同解除后,违约方的责任承担方式不表现为支付违约金 ??作者:唐青林李舒杨巍单位: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阅读提示:今天推送的案例刊载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0年05期,认为解除合同后违约方的责任承担方式不表现为支付违约金。 但是本书作者在写作中也注意到更多的判例与该案例裁判规则不相同。对于合同解除后违约金条款的效力,审判实践中尚存在分歧。本案作出裁判的时间为2009年,恰逢当年颁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法发〔2009〕40号)。为了探明最高法院就此问题的裁判规则,本所作者以2009年为界限,检索到4份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的10份裁判文书,发现裁判规则基本统一:合同解除后非违约方可以根据违约金条款主张违约金。 裁判要旨 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是使合同关系归于消灭,违约方的责任

承担方式不表现为支付违约金。 案情简介 一、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公司”)与广西泳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泳臣公司”)签订《基地定向开发建设协议书》及《补充协议》,约定桂冠公司委托泳臣公司在广西南宁市琅东凤岭段为其建设办公综合楼和商品住宅小区,如果泳臣公司未按时完成工作、交付工程、擅自抵押土地,应向桂冠公司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二、泳臣公司至合同约定交付日无法实际交付工程,且该工程因质量事故未能复工。三、桂冠公司向广西壮族自治区高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解除协议;泳臣公司返还投资款、利息、定金、违约金、赔偿损失。广西壮族自治区高院认为,合同解除后违约方的责任承担方式不表现为支付违约金,判决:解除协议;泳臣公司返还桂冠公司购房款11050万元、赔偿损失13123.3万元。四、泳臣公司不服广西壮族自治区高院判决,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诉。最高法院判决:解除协议;泳臣公司返还桂冠公司11050万元,并按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支付利息;泳臣公司赔偿桂冠公司损失1000万元。裁判要点本案的败诉原因是合同解除后不能请求违约方支付违约金。最高法院认为,解除合同后违约方的责任承担方式不表现为支付违约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

合同变更、转让和终止

第五章合同变更、转让和终止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合同变更的概念、特点及要件。掌握合同权利转让、义务移转和权利义务概括转让的相关法律规定、合同解除及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 教学重点难点:合同权利转让、义务移转和权利义务概括转让的相关法律规定、合同解除及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后练习。 教学时数:6课时。 参考资料: 李永军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王清平主编:《实例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韩世远主编:《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合同的变更 一、合同变更的概念和特点 合同变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合同变更是指合同的内容和主体发生变化。 所谓主体的变更,是指以新的主体取代原合同关系的主体。在这种变更方式中,债权人变更的,称为债权转让或债权移转;债务人变更的,称为债务移转。 合同内容的变更乃是狭义的合同变更,是指在合同成立以后,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以前,当事人就合同的内容达成修改和补充的协议。《合同法》第77条这种变更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原则上说,合同的变更必须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并在原合同的基础上达成新的协议。 第二,合同内容的变更,是指合同关系的局部变化,而不是对合同内容的全部变更。 第三,合同的变更,也会产生新的债权债务内容。 二、合同变更的要件 (一)原已存在着合同关系 (二)合同的变更在原则上必须经过当事人协商一 (三)合同的变更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方式 (四)合同变更必须使合同内容发生变化 第二节合同转让 一、合同权利的转让 (一)合同权利转让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合同权利的转让,是指合同债权人通过协议将其债权全部或部分地转让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一般情形有哪些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一般情形有哪些 一、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一般情形有哪些 依照《合同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主要事由有: (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债务相互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七)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其中,清偿、抵销、提存、免除和混同为合同的绝对终止,即合同权利义务的清灭。而解除、终期届至等为合同的相对终止,即合同履行效力的消灭。 二、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 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立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1、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2、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3、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4、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 5、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 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抵

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的规定

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的规定 合同的解除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我国合同法采广义的概念,它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二尚未全部履行前,当事人基于协商,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而使合同关系归于消灭的一种法律行为,包括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情形,其中约定解除又可分为协议解除和约定解除权。 先说协议解除,它是指当事人通过事后订立一个新合同而解除原来的合同,根据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有权通过协商解除合同,他人无权干涉。此时有一问题,即一方有违约行为,但双方当事人已达成解除协议,此时另一方是否可主张违约责任?对此观点不一,有认为此时视为非违约方抛弃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因为协议解除本就是为了解决纠纷,当事人若不抛弃权利,完全可以请求损害赔偿而不与对方当事人达成解除协议,否则徒生纠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达成解除协议,但并不影响非违约方主张损害赔偿,因为权利的抛弃事关重大,应予明示,解除协议若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约定,应视为没有约定。且合同解除有其内在的机能与目的,与权利抛弃无涉。相比之下,第二种观点可能更有道理一点。但是,我觉得第一种说法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确定能不能根据你的行为来推定你放弃了这个权利,这要根据具体的案情来作进一步的考查。 第二个,约定解除还有一种情况——《合同法》九十三条的第二款,约定解除条件主要是当事人事先约定某种条件,等待条件一旦存在,一方享有解除权。特别和大家强调一下,这种事先约定解除权的

情况和我们前面讲的附条件合同里面的约定解除条件,这是有区别的。比如双方约定,我把这个房屋租给你半年,我们达成一个协议,如果乙在单位分到房子,我们解除特定合同或者书面合同。合同里面如果这样写,如果乙方分到房子,甲方有权解除合同,这是一种写法。另一种说法就是如果乙方分到房子,甲方合同解除。这两种情况有什么区别呢?(答:第一种情况约定了解除条件,只要条件一成立,这个合同自然已经解除。另一种情况如果是约定解除权,当这个条件成立之后,有这个解除权选择是否解除这个合同。这个合同有可能解除,也有可能不解除。)对,这个区别主要在这个地方,约定解除权和约定解除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如果合同规定的是有权解除合同,实际上约定的是一种解除权。给了你这种权利,但是这个合同还没有当然解除,合同的解除要取决与你是不是行使这个权利。《合同法》九十三条的第二款规定的含义,必须要有一个实际的行使的行为。当然不解除条件的话,就向刚才讲的标准,乙方如果分到了房子,合同解除,这指的是约定的解除条件。在约定解除条件的情况下,一旦条件成就,这个合同当然的解除,不需要行使任何权利。这个要根据(案情)合同具体怎么规定的来分析,这个在审判实践中差别是非常大的。大家注意《合同法》九十三条的第二款里面提到解除合同条件成就是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实际上他的含义就是有权解除合同,不是说合同自动的终止的意思。 第二种就是法定的解除,法定解除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不可抗力,另一类我们简单的概括就是根本违约。不可抗力《合同法》第二

第八章农业经济合同的订立.doc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第八章农业经济合同的订立.doc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契约经济,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法律表现形式。在农业再生产的全过程中,无论是农业企业还是个人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所以合同管理十分重要。本章阐述了农业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担保、变更、转让及终止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农业经济合同的含义及内容 一、合同的含义和特点 (一)合同的含义 合同又称契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合同是指两个以上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包括债权合同、物权合同、身份合同等。狭义的合同仅指债 权合同,即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从这一规定来看,我国合同法所指的合同是债权合同。 (二)合同的特点 1 .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能够引起民事权利和民 事义务的产生、变更或者终止的合法行为。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合同当事人通过有意 识的活动,建立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合同当事人所做出的意 思表示必须是合法的,合同才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2. 合同是两个以上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合同是合意的结果。合同的成立必须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互相做出意思表示并且趋于一致,合同关系才能成立。 3. 合同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尽管合同主要是有关债权债务 关系的协议,但并不完全限于债权债务关系,而是要涉及整个民事关系。合同不仅导致民事 法律关系的产生,而且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变更和终止的原因。 4. 合同的主体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其法律地位平等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所订立的,订立合同的主体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二、农业经济合同的含义 经济合同是指平等民事主体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合同。它属于合同的一种形式。 农业经济合同是指平等民事主体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之间,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签订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如:农业承包合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为落实生产经营责任制,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按照这种协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和其他集体生产资料发包给承包者,从事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按照约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 农业经济合同主要有农业承包合同、农业技术承包合同、农产品购销合同、联营合同等。农 业经济合同是经济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农业经营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三、农业经济合同的形式 合同的形式,又称合同的方式,是当事人合意的表现形式,是合同内容的载体和外在表 现形式。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农业经济合同也同样具有这三种形式。

终止合同后索赔违约金和预期利润的案例(二).docx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终止合同后索赔违约金和预期利润的案例(二) (二)被申请人制衣公司的答辩陈述和理由 1、关于合同履行 合同签订后,被申请人便积极准备货物,安排运输,以保证合同顺 1利履行。然而,该合同项下的货物热轧铁板(经修改后的货物品名)的 北朝鲜供货商迟迟不能供货,被申请人面临上述难以预料的无法避免的 客观困难,向申请人提出延期至 7 月 20 日―7月 25 日交货,然而申请人宣 布解除合同并提出索赔。因此,被申请人不能按期交货,并非出于故 意。况且,本案合同第五条规定装运期为6 月底7 月初,根据国际贸易惯 例,月初应解释为每月 1 日至 10 日,因此,可将最后的装运期限理解为 7 月10 日,这是双方当事人一致认可的事实。在合同第十一条还规定,若 延期交货,买方可同意给予 15 天的优惠期,即在正常的情况下,即使 在7 月 25 日前交货也应视为合同规定的优惠期内交货,因此,被申请人 在7 月 25 日前未能交货并不违反合同规定。被申请人一直履行着合同规 定的义务,并不存在违约客观情况。 并且,被申请人曾于优惠期内(7 月13 日)要求申请人修改信用证, 而申请人拒不修改,这是申请人首先违约。 2、关于延期交货的违约金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申请人无权向被申请人要求支付延期交货的违约金77,500 美元。 根据合同第 14 条,如果卖方不能按合同规定日期交货,买方可有两种补 救方法:一是买方可解除合同;二是卖方经买方同意,延期交付货物,对 于延期交付部分支付违约金。本案合同在实际履行过程中,申请人与被申 请人未就延期交货达成一致,实际上申请人选择了第一种补救方法,即解 除合同。因经,申请人应承担宣布解除合同的相应责任,无权再要求被申 请人支付延期交货的违约金。 2 3、关于撤销合同发生的费用。 申请人撤销合同对双方都有前期已发生费用的问题,并非只有申请 人发生费用,如此产生的费用理应由双方各自承担。 4、关于新增加的仲裁请求 被申请人在开庭审理本案以前,从来不知道申请人曾与其他公司签 订过销售本案货物的合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中华 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都规定,合同一方当事人对在与另一方订 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对方的损失不负责任。因此,在本案中,被申请人 不应赔偿申请人未履行下家销售合同而遭受的利润损失。

什么情况下,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什么情况下,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简称为合同的终止,又称合同的消灭,是指合同关系在客观上不复存在,合同权利和合同义务归于消灭。什么情况下,合同的权利义务会终止呢? 相关法律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事由,依照《合同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主要事由有:清偿、解除、抵销、提存、免除、混同。其中,清偿、抵销、提存、免除和混同为合同的绝对终止,即合同权利义务的清灭。解除、终期届至等为合同的相对终止,即合同履行效力的消灭。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情形 (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二)合同解除:(三)债务相互抵销;(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五)债权人免除债务;(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七)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终止后的义务 合同终止后的义务通常有以下几方面: 通知的义务: 合同终止后,一方当事人应当将有关情况及时通知另一方当事人。比如,债务人将标的物提存的,应当通知债权人标的物提存的地点和领取方式。 协助的义务: 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当协助对方处理与合同有关的事务。比如,合同解除后,需要恢复原状的,对于恢复原状给予必要的协助;合同终止后,对于需要保管的标的物协助保管。 保密的义务: 保密指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合同约定不得泄露的事项。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按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合同终止后,合法接触、掌握、使用国家秘密的合同当事人,对于保密期内的国家秘密,无权向第三者泄露。 法律效果 合同终止包括合同履行的终止与合同关系的消灭两层含义。合同履行的终止是指当事人因该合同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归于消灭,并面向将来消灭合同履行的效力。合同履行的终止并不消灭当事人因此所应承担的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责任。合同关系的消

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制度之比较_何国强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我国将合同解除制度单独规定在《合同法》第六章“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一节中,在立法体系上与第七章的“违约责任”相互独立。此种独立表明了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但是在实践中两者的功能价值定位并未得到应有的区分,合同解除常被误读为违约的特殊情形。为此需要回归功能价值定位本身,对两种制度进行明确的界分。 任何一项制度的创设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都是以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为目的,从而体现一定功能价值的。通常而言,制度的创设有两方面的功能: 一是秩序建构。秩序建构一方面来自于现实生活的自发秩序。自发秩序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断博弈的结果,众多参与博弈者所追求的目的在此秩序的构建中得到了综合与平衡,并最终在法律上得到了确认。秩序建构的另一方面来自于制度本身,随着法律(制度)工具论的兴起,制度本身也成为一种秩序的建构力量,这种力量内含着国家(或者说是统治精英)的意志,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引导和控制,使得国家意志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无论是自发秩序还是国家意志下制度的引导秩序都是一种原发性的秩序。 二是秩序维护。秩序维护一方面是自发秩序本身的内在自我救济,自发秩序被破坏时,其本身会形成一种自我救济的机制,这种机制是人们不断适应社会变迁、逐步积累的自我创造,而法律制度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对这种自我救济机制的再确认和再规范。秩序维护另一方面是国家对原发性秩序的保护和补救,这种保护和补救亦是在法律(制度)工具论视野下的“国家关怀”。从秩序建构和维护的角度对合同解除及违约责任的功能价值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厘清两者的关系,从而明确合同解除制度的独立价值。 一、合同解除的价值分析 古典合同理论强调合同神圣,因而要求合同当事人应当严格遵守合同,按照合同中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不得随意变更或解除合同。但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合同成立生效后,导致“合同僵局”的各种因素不断增加,若要求当事人固守合同的约束力,无论是对社会个体还是整体而言,都 是无效率的做法。合同的目的在于交换,交换的目的是利用交换所得到的标的物——— 自己利用创造价值或者继续交换获得价值,交换本身只是手段。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交换讲求的是效率,若一味地要求合同当事人恪守合同义务,就会束缚当事人的交换自由,使当事人丧失其他的交换机会而受到损失[1]。“合同僵局”致使原合同权利义务破坏,合同作为交换的手段已经无法达到交换的目的, 因此要么对交换进行补救,要么终止交换并通过建立新的权利义务关系,以此构建新的秩序。 因而,在必要时赋予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权利和自由,让合同在特定的条件下得以解除,一方面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合同僵局”,进而通过合同解除建立新权利义务关系的反应;另一方面是法律中国家意志对秩序建构的触发,即通过合同解除制度本身去建构一种新的秩序。因而合同解除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而秩序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激励,另一方面需要约束。 我国《合同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的解除权发生条件是两种:一是因当事人约定(第九十三条第二款),即约定解除;二是依法律规定(第九十四条),即法定解除。实际上《合同法》九十三条第一款“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也是意思自治的表现,此时双方均享有解除权并同时行使。故将此处协议解除与约定解除统归于意定解除。关于合同解除与新秩序的建立,具体分析如下[2]: (一)意定解除情形 意定解除包括协议解除和约定解除,两者都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领域。所不同的是,约定解除是事前约定,协议解除是一种事后的协商;协议解除是在当事人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共同的解除合同,而约定解除是在出现约定的条件后,赋予一方当事人解除权,其行使解除权后才使合同解除。 从激励的角度来看,协议解除属于事后激励,即当出现“合同僵局”时,赋予合同当事人协商解除的权利,使当事人可以从中解放出来,激励人们在“合同僵局”后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而约定解除属于事前的激励,即事前拟定好“合同 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制度之比较 何国强1,2,石一峰2 (1.广东警官学院,广东广州 51023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430074) 摘要: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制度适用的混淆,源于前者法律后果中的损害赔偿经常被认为是违约损害赔偿,这忽视了两种制度功能价值的差异。从秩序构建的角度来看,合同解除制度与违约责任制度价值功能的区别在于合同解除是构建一种新的秩序,而违约责任是补救原有的秩序。此种制度比较的厘清, 有助于还原制度设计的初衷,为制度的具体适用提供理论的支撑。关键词:合同解除;违约责任;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DF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041-02 41--

033第七章合同权利和义务的终止(民法典第三编合同——第一分编通则)

第七章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 (债的消灭) 第一节债的消灭的概念和原因 债的消灭的概念:是指因一定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使既存的债权债务关系客观上不复存在。也称债的终止。 债的消灭的原因,557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债务终止:①债务已经履行(清偿);②债务相互抵销(抵销);③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提存);④债权人免除债务(免除);⑤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混同);⑥法律规定(死亡)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合同解除的,该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 一、清偿 清偿指依据债务的内容履行债务给付的行为。这一行为从债务人方面说,为给付;从债权人方面说,为履行;从债的消灭上说,为清偿。债务人清偿了债务,债权人的权利实现,债的目的达到,债当然也就消灭。因此,清偿为债的消灭的最正常的最常见的原因。 1、债的清偿抵充顺序: 560条:债务人对同一债权人负担的数项债务种类相同,债务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由债务人在清偿时指定其履行的债务。 债务人未作指定的,应当优先履行已经到期的债务;数项债务均到期的,优先履行对债权人缺乏担保或者担保最少的债务;均无担保或者担保相等的,优先履行债务人负担较重的债务;负担相同的,按照债务到期的先后顺序履行;到期时间相同的,按照债务比例履行。 2、费用、利息和主债务的抵充顺序 债务人在履行主债务外还应当支付利息和实现债权的有关费用,其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应当按照下列顺序履行: (1)实现债权的有关费用;(2)利息;(3)主债务。 二、抵销 (一)抵销的概念 抵销是指二人互负给付债务时,各以其债权充当债务的清偿,而使其债务和对方的债务在对等额内相互消灭。广义的抵销包括法定抵销与协议抵销两种,狭义的抵销则仅指法定抵销而言。 法定抵销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在二人互负同种类债务,且债务均已届清偿期时,依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抵销。其中,用作抵销的债权称为主动债权,被抵销的债权称为受动债权。在法定抵销中,依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抵销效力的权利,称为抵销权,它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权。 568条:当事人互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到期债务抵销;但是,根据债务性质、按照当事人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不得抵销的除外。

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情形有哪些

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情形有哪些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事由,依照《合同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主要事由有:清偿、解除、抵销、提存、免除、混同。其中,清偿、抵销、提存、免除和混同为合同的绝对终止,即合同权利义务的清灭。解除、终期届至等为合同的相对终止,即合同履行效力的消灭。 1、清偿 清偿是按合同的约定实现债的目的行为,即按照约定履行。 2、解除 合同解除包括双方解除和单方解除。双方解除是当事人双方为了消灭原有的合同而订立的新合同,即解除合同。单方解除是指当事人一方通过行使法定解除权或者约定解除权而使合同的效力消灭。 3、抵销 抵销,又称“充抵”,是指二人互负债务时,各以其债权充当债务之清偿,而使其债务与对方的债务在对等额内相互消灭。 4、提存 提存是指由于债权人的原因而无法向其交付合同标的物时,债务人将该标的物交给提存部门保存以消灭合同权利义务的一项制度。 5、免除 免除是指债权人抛弃债权,从而消灭合同关系及其他债之关系的意思表示。因债权人抛弃债权,债务人得以免除清偿义务。

6、混同 混同是指不能并立的两种法律关系同归于一人而使其权利义务归于消灭的现象。包括:所有权与他物权同归于一人;债权与债务同归于一人;以及主债务与保证债务同归于一人。债的关系须有债权人与债务人同时存在方能成立,当债权人和债务人合为一人时,债权债务当然消灭。 整理了合同法第91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知道合同一般在清偿、解除、抵消等六种情况下是可以终止权利义务的。具体的情况,还请各位在上文中进行了解。如果你对这方面还有其他疑问的话,可以来电向网站的在线律师进行咨询,我们随时为你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

民法典(草案)——合同篇

第三编合同 (2) 第一分编通则 (2) 第一章一般规定 (2)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 (3) 第三章合同的效力 (9)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 (10) 第五章合同的保全 (17) 第六章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18) 第七章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20) 第八章违约责任 (25) 第九章买卖合同 (28) 第十章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36) 第十一章赠与合同 (38) 第十二章借款合同 (40) 第十三章保证合同 (42) 第一节一般规定 (42) 第二节保证责任 (43) 第十四章租赁合同 (46) 第十五章融资租赁合同 (50) 第十六章保理合同 (55) 第十七章承揽合同 (57) 第十八章建设工程合同 (59) 第十九章运输合同 (63) 第一节一般规定 (63) 第二节客运合同 (64) 第三节货运合同 (66) 第四节多式联运合同 (68) 第二十章技术合同 (69) 第一节一般规定 (69) 第二节技术开发合同 (70) 第三节技术转让合同和技术许可合同 (73) 第四节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 (76) 第二十一章保管合同 (77) 第二十二章仓储合同 (80) 第二十三章委托合同 (82) 第二十四章物业服务合同 (85) 第二十五章行纪合同 (89) 第二十六章中介合同 (90) 第二十七章合伙合同 (91) 第三分编准合同 (93) 第二十八章无因管理 (93) 第二十九章不当得利 (94)

第三编合同 第一分编通则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四百六十三条本编调整因合同产生的民事关系。 第四百六十四条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有关该身份关系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规定。 第四百六十五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百六十六条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 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 第四百六十七条本法或者其他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同, 适用本编通则的规定,并可以参照适用本编典型合同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合同的规定。

(合同知识)合同的解除与违约责任

(合同知识)合同的解除与 违约责任

合同的解除和违约责任 合同的解除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国合同法采广义的概念,它是指于合同依法成立后二尚未全部履行前,当事人基于协商,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而使合同关系归于消灭的壹种法律行为,包括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俩种情形,其中约定解除又可分为协议解除和约定解除权。 先说协议解除,它是指当事人通过事后订立壹个新合同而解除原来的合同,根据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有权通过协商解除合同,他人无权干涉。此时有壹问题,即壹方有违约行为,但双方当事人已达成解除协议,此时另壹方是否可主张违约责任?对此观点不壹,有认为此时视为非违约方抛弃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因为协议解除本就是为了解决纠纷,当事人若不抛弃权利,完全能够请求损害赔偿而不和对方当事人达成解除协议,否则徒生纠纷。另壹种观点则认为虽达成解除协议,但且不影响非违约方主张损害赔偿,因为权利的抛弃事关重大,应予明示,解除协议若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约定,应视为没有约定。且合同解除有其内于的机能和目的,和权利抛弃无涉。相比之下,第二种观点可能更有道理壹点。可是,我觉得第壹种说法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确定能不能根据你的行为来推定你放弃了这个权利,这要根据具体的案情来作进壹步的考查。 第二个,约定解除仍有壹种情况——《合同法》九十三条的第二款,约定解除条件主要是当事人事先约定某种条件,等待条件壹旦存于,壹方享有解除权。特别和大家强调壹下,这种事先约定解除权的

情况和我们前面讲的附条件合同里面的约定解除条件,这是有区别的。比如双方约定,我把这个房屋租给你半年,我们达成壹个协议,如果乙于单位分到房子,我们解除特定合同或者书面合同。合同里面如果这样写,如果乙方分到房子,甲方有权解除合同,这是壹种写法。另壹种说法就是如果乙方分到房子,甲方合同解除。这俩种情况有什么区别呢?(答:第壹种情况约定了解除条件,只要条件壹成立,这个合同自然已经解除。另壹种情况如果是约定解除权,当这个条件成立之后,有这个解除权选择是否解除这个合同。这个合同有可能解除,也有可能不解除。)对,这个区别主要于这个地方,约定解除权和约定解除的区别就于这个地方,如果合同规定的是有权解除合同,实际上约定的是壹种解除权。给了你这种权利,可是这个合同仍没有当然解除,合同的解除要取决和你是不是行使这个权利。《合同法》九十三条的第二款规定的含义,必须要有壹个实际的行使的行为。当然不解除条件的话,就向刚才讲的标准,乙方如果分到了房子,合同解除,这指的是约定的解除条件。于约定解除条件的情况下,壹旦条件成就,这个合同当然的解除,不需要行使任何权利。这个要根据(案情)合同具体怎么规定的来分析,这个于审判实践中差别是非常大的。大家注意《合同法》九十三条的第二款里面提到解除合同条件成就是解除权人能够解除合同,实际上他的含义就是有权解除合同,不是说合同自动的终止的意思。 第二种就是法定的解除,法定解除能够分作俩类,壹类是不可抗力,另壹类我们简单的概括就是根本违约。不可抗力《合同法》第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