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鸟啼中蕴含的生活力。
2.领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3.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耐力与勇气。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鸟啼中蕴含的生活力。
2.领悟向死而生的精神与品格。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启发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鸟啼在我们生活中,或者在我们曾经接触的文字当中并不陌生。
我们可以一起回顾一下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③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最简单的一句: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通过这些鸟啼声,写了春季什么特点?生机勃勃。
这四句诗写鸟啼,先是“两个”,再是“几处”,再是“千里”,再是“处处”,有个递进关系,不管是花红柳绿的小场景,还是千里江南的大视野,到处都是春色烂漫,春意盎然。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劳伦斯笔下的鸟啼是什么样子的呢?
(板书课题:鸟啼)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集中描写鸟啼的呢?
【明确】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板书:写鸟啼)2.前五段集中描写了鸟啼声,那么后10段写的是什么呢?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一下。
【明确】作者对鸟啼的感悟(板书:悟鸟啼)
三、分析文本:(1-5节)
1.自由朗读文章的前五段,找出作者笔下的鸟啼特点有哪些?呈现怎样的变化?【明确】第一类:缓慢、笨拙、吃力、微弱、隐约、含糊、时断时续
第二类: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动、轻柔、欢快
变化: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到悦耳,越来越有生机,活力。
2.大家快速而准确地找到了鸟啼的特点,刚才我们先回顾了几句诗句,诗人把鸟啼设置在春光明媚之中,那么在劳伦斯笔下作者把鸟啼设置在怎样的情景中的呢?
【明确】“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
”
“田间与灌木篱下……吃净了”
3.在这样严酷的背景下,鸟儿的声音却越来越充满活力,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目的是什么?
【明确】对比、反衬。
将鸟啼放在严酷的冬天是为了证明生的强大,坚韧,突出生命是不可阻挡的。
【师小结】一旦有了春的信息,一旦有了春的活力,一旦出现了条件,鸟儿们就会尽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在这里礼赞了新的生命。
鸟啼在作者笔下就象征
了新的生命,生的希望。
四、赏析语言:(分析6-10节)
1.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作者很多感悟,启示。
思考:6-11段和12-15段,作者分别围绕哪一组词来抒发感慨的?
【明确】6-11段围绕“春天和冬天”
12-15段围绕“生命和死亡”
2.讨论交流: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受到启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预设】:
(1)当冬天抑制一切时,……喊出了崭新的生活!生活!
【理解】“旧秩序”“黑色的浪潮”指代寒冬。
“规律”指季节,“崭新的生活”指春天。
这句话应该理解为:鸟儿们喊出了对春天里崭新生活的热爱,它们喊着,尽情的享受春天!
(2)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
【理解】春天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
(3)我们知道过去的是冬天,漫长,可怖……但它永远不是我们最深处真正的自我。
【理解】我们就是这样,新的日子正在开始,无论曾经有过多少哀痛和忧伤,甚至面向死亡,生命就是这样顽强的存在,这样顽强的生命也是值得赞美的。
3.“冬与春”这部分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观点,或者什么启示?
【明确】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必然来临。
正如雪莱在《西风颂》一句诗: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补充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写于1919年,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英国作为参战国,整个世界有十几亿人参与,几千万人死亡。
英国到处是死亡的气息,并且据听说当时英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严寒的一个冬天,没有“之一”,再加上瘟疫盛行,天灾人祸。
人们的肉体不仅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更关键的是精神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每个人看不到生的希望,到处是死亡的气息。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告诉人们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必然来临,鼓励人们要看到新的希望。
所以刘禹锡有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一起看下面几节。
4.“死与生”部分的句子赏析:
【教师预设】:
(1)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
【理解】生死无法共存。
死亡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它孕育着生命。
(2)它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似乎从来就这般炽烈。
【理解】我们知道死亡不可避免,我们也知道死亡非常强大,每个人在它面前都十分渺小,但我们不能屈服,甚至要笑对死亡,因为生活有时需要的便是勇气。
(3)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
【理解】离开死亡,走向新生,是生命的本能,是无法阻挡的。
这是一种新生的力量,更是一种哲学的力量:死亡只属于过去,现在面向死亡,我们已经置入崭新的开始。
5.“生与死”这部分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我们要珍惜生命,我们应向死而生。
板书:向死而生
五、拓展:
1.请大家从我们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来理解“向死而生”?我们是否接触过这样的想法?
“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其内涵是:生因为死的衬托更显珍贵,以死亡为背景的生更见顽强。
是让我们直面死亡顽强地生活。
史铁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
这样一种态度可以尖锐地强调生命的价值”
2.你能举出类似“向死而生”、珍爱生命的例子吗?
举例:火海中求生的蚂蚁的故事:生命虽渺小,体力虽单薄,但是它们在火海中惨烈地求生,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悲壮。
斑羚飞渡的故事:老羚羊们从容地走向死亡,心甘情愿地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铸就生命的辉煌。
无臂钢琴师刘伟: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
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
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邰丽华: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李丽: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
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
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生命中不仅仅只有鲜花,苦难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健全的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珍爱生命?生命本身就是一首赞歌,所以,无论我们遭遇怎样的困境,我们要相信生命的冬天总会过去。
当我们处于生命的低谷时,我们要学会寻找生命中的“鸟啼”,把他们作为我们精神的支柱,去接受暴风雨的洗礼,奏出一曲强者之歌。
六、课堂总结:
是的,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高贵的。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我想说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但只要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进步一些,每一个明天都比今天充实一点,我们就可以无限拓展生命的宽度。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