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音乐鉴赏感悟体会精选

大学生音乐鉴赏感悟体会精选

大学生音乐鉴赏感悟体会精选【1】音乐鉴赏心得体会传统是一条长流不息的大河,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传统音乐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他源远流长,缓缓流淌了几千年,流露出声音起伏回荡的美感;渗透着创作者的情感世界;洗涤着聆听者的心田;更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习惯和哲学理念……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

虽然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无以言传的热爱,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永远摸不透曲调背后的理论体系。

我的理解也一定不像专业研究者对我们传统音乐所阐述的那样专业、准确,所以我也只能就自己有限的知识浅谈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理解。

谈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也许大多数人都会将其与西方音乐体系进行比较。

当然,我也一样。

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也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每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交易失传。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多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更讲究和声。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音乐更讲究节奏。

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的创作更讲究理性。

中国传统音乐讲究伦理准则。

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

”可见中国传统音乐与“礼”是分不开的。

古人承认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艺术性,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崇尚平和中庸的审美标准。

古人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有“恶郑声之乱雅也”的偏见。

中国传统音乐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将艺术形式的美放于第二位。

对此,《乐记》中可以找到论断“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在老子《道德经》的“大音希声”的论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认为最美好的音乐应该使人内心和谐平静,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中国传统音乐在思想上要求服从于一定伦理学和美学,音乐上强调“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以及“清浊、大小、长短、哀乐、刚柔”。

从中国传统音乐的角度,古人把声音分为“人籁”、“地籁”和“天籁”。

现在流行的天籁之音应该就出自这里。

这种声音“听不闻其声,视不风其行,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中国传统音乐虽然大多与政治相联系,但是就它的纯审美的要求来看,它有着相当稳固的一贯性。

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要求大体可分为“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这二十四况。

形象的说,它的美学要求很像中国的书法:在音乐的微观层次上,每个音的音头、音腹、音尾的细节处理都有轻重、刚柔、曲直、收放、方圆、缓急、浓淡、希密、虚实之分。

这很像书法中的“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急除之分。

大型乐曲的乐章或全曲的布局,就像书法中的整个作品的“章法”。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人们主张音之乐应以其意境之美为标准。

人们认为最美好的音乐不是人为的创作出来的,而是大自然天地感化和陶冶的结果。

为了追求一定的意境,古人喜欢置身于大自然中欣赏和演奏音乐:或松下、或清泉边、或泛舟江中、或隐逸山林,即便是在家中演奏聆听音乐,也大多选择在亭台、游廊、庭院……这些开放的空间。

“独坐幽徨里,弹琴复长啸。

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林馆》)这种环境可以使音乐在周围的空气中散发开来。

也可以把外部环境中自然界的风声、水声、鸟鸣声等“天籁之音”引入其中,使人的思绪飞回到自然,更好的融入其中的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在意境的表现上,通过想“虚”“远”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的美感,通过虚远的延长变化,使曲音若断若续,若有若无,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使意境更显悠远朦胧与含蓄。

三、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宗教思想。

正如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所说:“没有一个伟大的纯洁的艺术是无宗教的,艺术愈宗教化,他就愈有艺术性。

”中国的传统音乐融汇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在思想上追过“真、善、美”,在后期的发展中更体现了佛教的禅宗思想。

佛教的禅宗思想不仅在艺术的表现内容、方式等方面给中国传统音乐带来了新鲜元素,而且在创作思想、审美情趣等深层思想方面也很大的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

神宗的“自性论”“顿悟论”等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观能动性。

神宗注重音乐创作中“心”的作用,要求“以心感物”。

在这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便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音乐所负载的内容上,而不像西方音乐那样更多地重视音乐本身。

德国哲学家卡希尔曾说过:“认识自己乃是哲学家探讨的最高目标。

”其实认识自我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以心感物的最高目标。

“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我自用我法,法自我立”“失乐者,从于心者也。

”认识自我,以自我感受的表现手法将这种体验通过音乐表现出来。

“心即理也”不像西方音乐过度的注重音阶,音调,中国传统音乐追求“无法之法”,一切随性,自成曲调,人对音乐的主观性。

对禅宗思想来说音乐只是人追求自我超脱的一种手段,在音乐的婉转回绝中人可以实现自我,达到精神自由。

中国传统音乐在思想上要求注重人的悟性。

西方音乐强调听觉的表现与冲击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更多地注重人的思想的顿悟。

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顿悟见性”禅宗中国传统音乐都要求反映自然,求真,求美,观宇宙之万物,感天地之灵气。

所谓“悟道”与“顿悟”不是容易推理认识,而是人的主观的内在感悟。

他通过曲调的绵延来传达一种思想,一种情绪,一种追求。

他超脱了时间空间的界限。

达到心灵的碰撞。

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更可以说中国的传统音乐在思想的表现上吧禅宗的“顿悟”升华成为了听觉的领悟,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非有妙语,难以领略。

”四、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情达意。

此音而东之,乃干戚羽麾,谓之乐。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行于声;声成文,谓之乐。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不在于“乐”而在于“情”。

他的丰富的情感魅力可谓让人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一把琵琶就能传达出昭君彻夜难眠之忧态;一架古筝就能弹奏出“我太山之沉稳,汨汨溪水之灵动;一只古筼就能吹出五千年朝代兴衰之幽思。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天人合一“的情感理念,强调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他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情感艺术,他不像西方音乐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构建音乐,而是通过人的情感起伏奏成曲乐的缓急绵延。

我每每听到这古典的回响都会沉静,沉静再沉浸下来。

静静的听,细细的品:如酒杯,充满一杯佳酿,盈盈入口,入心,入情;曲如白玉,如亲人,满载柔情,吻你、依你、抚慰你。

这是多么深重的文化底蕴在绝致、纯净的声音中幽幽的透出一缕又一缕清香,恬淡、宁静与深邃,这浓烈的情思随着美妙的曲调一同散发出来,感染着人的每一根神经,“江上调玉琴,一弦一清新。

冷冷七弦变,外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琴声之所以使江月更白,江水更深,并非是江月真的白了,江水真的深了,而是舞琴者以情贯之,听琴者以意达之的真实写照。

他不仅注重演奏者的感情投入,也注重聆听者的情意所达。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高山流水”的典故是最好的证明《吕氏春秋》:“伯乐古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这不仅仅是知音难觅,更是知情难寻曾经听说优秀的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会让自己感觉他手中的琴简直就是身体的一部分。

可是,当我在电视上看到古琴的四手齐弹时,演奏者的情感投入却让我有了正好相反的审美感受:人是琴的一部分才对!那时,古琴分明是一个活生生的,澎湃情感的生命,人的四只手,以及那些跳动的音符,这一切都是古琴本身酝酿已久的情感的宣泄。

中国传统音乐的感情表达是多样的。

他既是有火一样热情的《兰花草》《信天游》,也有诙谐幽默的《夫妻》;既有“轻细小雅的江南细竹,也有“优美秀丽”的小曲;既有大红大绿,也有水墨白描;既有反映为生存权利而斗争的《二泉映月》《走西关》也有反映争取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梁祝》。

世界在变化,唯独内心我们传统音乐的感觉不会变。

在昏黄的静谧雨夜,在晨曦清盈盈林中,在烈日当空的午后,当古典的音乐在耳边响起,我的思绪便会不自觉的追随古典音乐,任我怎样努力也不听我使唤。

传统音乐中流露出的古典的美在情愫温暖着人的悲凉,滋润着漫漫的旅程。

传统音乐从不言爱,却把爱字表达的淋漓尽致;传统音乐从不言愁,却让人品味到痛彻心扉的哀怨。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感悟人生,从星云流水般的乐曲中捕捉其他音乐无法领略的生命的深远与神秘石多么幸福的事。

时光流转,我们不经意就走到了现在,聆听传统音乐的小桥流水,心底的旋律宗在不经意间响起又响起,中国传统音乐让我们躲开都市的喧嚣和红尘的虚荣,感受经过岁月沉淀所积淀下来的经典。

真的希望更多的人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中,顿悟忙忙碌碌背后的人生真谛。

最后音乐能很好的放松一个人的身心。

生活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每天最大的感受就是身心俱疲,于是休闲成为了很多人所追求的东西。

音乐就像舒缓剂,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聆听一下,就仿佛清晨置身于广阔的森林里一样,全身从外到内渗透着新鲜的气息,人的神经即刻得到舒缓,身心得到放松。

最现实的就是现实,每天的长时间的学习,就会发现思维僵化,人也变得迟钝,这是停下手头的工作学习,来一段轻音乐,顿时会发现紧绷的神经,慢慢的放松了下来,人也变得更加睿智了。

很多人面对巨大的压力时会失眠。

有人就会提建议,睡前听点音乐,无疑这是很有效果的,屡试不爽。

究其原因,就是在压力面前人回变得紧张,神经就是紧的,音乐就像一双轻抚的手,给你按摩,把你的紧绷的思维慢慢的揉开,把你的血管软化,让新鲜的氧气运转在整个身体里,这样自然人就会安然入睡。

好的音乐,慢慢沉浸其中,你会发现,那样的音符,不是可以用耳朵就能接收,用嘴巴就能吟唱的。

它是那样自然顺畅的流淌在你生命的脉动中,而且,听舒伯特的小夜曲,不论他的乐曲多么自然清新。

最后都会由心底淡淡地散出一种美丽的悲哀。

无论在何种心情之下,这具有魔力的魅音都会渐渐将你拉入忘却世间喧嚣的缥缈之境。

犹如这手中茶杯上袅袅升起的清烟。

视线和身体的重量都会逐渐变得迷离,却只有思想,仿佛卸下了包负。

可以恣意翱翔。

万物合一独我,亦是我为万物的轻盈。

在这醒醒醉醉下,美丽的哀伤在心底沉淀、酝酿。

好像是游走在梦幻与真实间的彷徨。

渴求的是,能够永远停留在这音符止歇之前的缥缈中。

哀伤的是,摘下耳机后,我还是要回去到,回去到那个喧嚣的真实的世界中去。

做一个被世事所累最终湮灭于世事的红尘过客。

如果平淡如风,倒宁愿平淡地吹拂在舒伯特恬静的音乐中,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不断奏鸣于人们的心中。

即使历史风化在了虚空中,虚空上空却还可以飘荡着这跨越时空的永恒天籁。

音乐仿佛酷夏的一阵微风,一阵细雨,给人以心灵的慰藉,让人变得舒畅,清爽,使人身心放松!在这喧嚣的都市里,当你被生活的压力折磨的疲惫不堪时,放上几首乐曲,你会顿生脱离苦海如入仙境的欢欣,放下你周遭的现实,追随古人,你的内心如沐春光会变得明丽开朗起来。

孔子闻韶乐,三月而不知肉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