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第十一章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第十一章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本章学习目标
1.掌握人体寄生虫、宿主、生活史、感染
阶段的概念;(第一节)
2.熟悉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作用和宿主的
免疫作用;(第二节)
3.了解寄生虫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及人体寄 生虫病的防治原则。(第三、四节)
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目的、范畴
1、定义: 它是一门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 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性、实 验室诊断技术、流行规律和防治措施, 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 关系的一门学科。
寄生虫侵入人体的途径和方式有: a、经口感染: b、经皮肤感染: c、经呼吸道感染: d、自体感染: e、其他途径:经胎盘、输血等感染。
3、易感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光
照等气候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和生物种群等。
2、生物因素 如我国血吸虫的流行在长江
以南地区,与钉螺的地理分布一致;丝虫病 与疟疾的流行同其蚊虫宿主或蚊媒的地理分 布与活动季节相符合。
作为病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临床 医学与预防医学的一门基础课程。
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目的、范畴
2、目的:
认识寄生虫的危害性 控制、消灭及预防寄生虫病 保障人类健康
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目的、范畴
3、范畴:
医学原虫学
研究寄生于人体的单细胞动物和人体 的相互关系。如疟原虫。 叶足虫纲 鞭毛虫纲 孢子虫纲 纤毛虫纲
研究能传播疾病及致病节肢动物和人 体相互关系。 昆虫纲 蛛形纲
昆虫纲
中华按蚊
绿蝇
蛛形纲
人疥螨
蠕形螨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A、作为病原引起疾病: 6大主要热带病(1975年):除麻风病外, 其余的都是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 病、丝虫病(包括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 虫病)、利什曼原虫病和锥虫病(包括 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 10大热带病(2000年):+结核、登革热、 黄热病、埃博拉出血热
叶足虫纲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鞭毛虫纲 阴道毛滴虫
孢子虫纲
间日疟原虫—冷热病
纤毛虫纲
医学蠕虫学
研究寄生于人体的蠕虫和人体 的相互关系。 线虫纲 吸虫纲 绦虫纲 棘头虫纲
线虫纲
似蚓蛔线虫
吸虫纲
日本血吸虫
绦虫纲
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
棘头虫纲
猪巨吻棘头虫
医学节肢动物学
医学节肢动物:蚊、蝇、螨、虱。
(二)宿主的类别
1、中间宿主
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终宿主
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肝吸虫生活史
(二)宿主的类别
3、保虫宿主 (储存宿主)
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 可寄生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 的寄生虫在一定条件下可传给人 (传染源),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 起到储存、保虫作用。Βιβλιοθήκη 肝吸虫生活史 肝吸虫生活史
(二)宿主的类别
4、转续宿主
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 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 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时,
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的宿主
称为~。
三、寄生虫生活史
1、定义 寄生虫完成一 代的生长、发育与 繁殖的整个过程。
2、感染阶段 生活史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 称感染阶段。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B、作为媒介引起疾病传播 C、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
1、种类多(229种)→2005年已达232种 2、我国五大寄生虫病(1956年): 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 病(黑热病)、钩虫病。
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 3、肠道寄生虫感染仍然十分严重! 4、组织内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囊虫 病、包虫病等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也 是常见和多发病种。 5、食物源性寄生虫病: 种类和发病人数不断增加 6、出现境外寄生虫病
寄 生 虫 病 致 营 养 不 良 钩虫引起的贫血
2、机械性损伤
钩虫咬附在肠壁组织
蛔虫性肠穿孔
蛔虫性肠梗阻
3、毒性与免疫损伤
变态反应 Ⅰ、Ⅱ、Ⅲ、Ⅳ
蚊 叮 咬 所 致 严 重 过 敏
血吸虫病的肝脾肿大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消除性免疫
(少见)
疟原虫
特异性免疫 非消除性免疫
(多见)
带虫免疫
伴随免疫
免疫逃避(自学了解)
血吸虫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借助于
某些传播因素,进入另一宿主的全
过程。
2、传播途径:
a、经水传播 b、经食物传播→食源性寄生虫病 c、经土壤传播 d、经空气传播 e、经医学节肢动物传播→虫媒病 f、直接传播
3、寄生( parasitism )
1、共栖:
一方受益 ,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
共栖 — 鮣鱼 与 鲨鱼
2、互利共生:彼此受益
小丑鱼 ——大海葵
互利共生
裂唇鱼(鱼医生) —多纹石鲈
3、寄生:一方受益 一方受害 寄生物(parasite) 宿 主(host)
寄生虫(parasites) :属寄生关系 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过寄 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 单细胞原生动物。
新识别的 和未知的 寄生虫病
一些早已被人们所 知,发病率已降至 很低,不再被视为 公共卫生问题,但 现在又重新流行 的寄生虫病
新现寄生虫病
再现寄生虫病
第一节 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的生活史
一、寄生现象
凡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统 称共生。 1、共栖( commensalism )
共生
2、互利共生( mutualism )
二、寄生虫与宿主类型
(一)寄生虫的类别
1、体内寄生虫
寄生于宿主体内器官或组织细胞 内的寄生虫。 (如蛔虫寄生于小肠)
2、体外寄生虫
刺吸血液时与宿主体表接触,吸 血后便离开,也称暂时性寄生虫,如 蚊、蚤。
(一)寄生虫的类别
3、按形态特点分:
医学蠕虫:如蛔虫、蛲虫、钩虫、丝虫、
血吸虫、绦虫。
医学原虫:阿米巴、鞭毛虫、疟原虫。
感染途径、主要感染方式;(预防有关) 移行途径、寄生部位及阶段;(致病有关) 排出方式(病原学诊断有关); 宿主的种类和数量:终宿主、中间宿主、 传播媒介、保虫宿主。(与流行和预防有 关)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掠夺营养
2、机械性损伤
3、毒性与免疫损伤
1、掠夺营养
3、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医疗卫生、经
济状况、文化教育、防疫保健及人的行为等。
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1、地方性 2、季节性 3、自然疫源性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脊椎动物
(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
保虫宿 主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综合防治 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