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国际物流中心布局规划.

浙江省国际物流中心布局规划.

浙江省国际物流中心布局规划为加快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物流服务水平,有序推进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根据《浙江省“大通关”建设实施方案》(浙政办发〔2003〕94号)和《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编制体系目录的通知》(浙政办发〔2004〕120号)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国际物流中心是指为进出口货物提供物流服务,且具有一定集散功能的物流活动场所。

本次规划的重点是需要配置海关、检验检疫等政府资源,具有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06—2010年,展望到2020年。

一、规划背景(一)规划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是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我省开放型经济的需要国际物流中心作为国际贸易供应链中的重要节点,作为向社会提供国际物流服务的空间场所,直接关系到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效率,对促进国际贸易与经济的发展,改善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投资日趋频繁,生产组织的国际化更加普遍,对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日趋旺盛,迫切需要建设一批国际物流中心,以更好地支撑浙江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把浙江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把体制机制优势和区域特色经济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

(二)我省具有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优越条件— 1 ———国际物流服务市场需求日趋强劲。

我省是自然资源小省和加工制造业大省,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经济循环开放型特征突出。

200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073.9亿美元,居全国第四位;从“九五”期末至2005年,我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达到32.2%,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31.5%,进口额年均增长达到33.6%。

由此所产生的国际物流为我省建设和发展国际物流中心提供了强劲的市场需求。

——深水港口和交通网络优势明显。

拥有丰富的深水岸线是浙江得天独厚的优势。

全省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共长达6500多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岸线250多公里,其中可建10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100多公里。

目前已形成以宁波港—舟山港、温州港、嘉兴港和台州港为主的沿海港口群。

其中宁波—舟山港拥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7座,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

2005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3.6亿吨,居我国大陆港口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

与此同时,空港快速发展,陆路交通便利。

全省拥有7个民用机场,其中杭州、宁波、温州机场旅客进出港口人数分别达到900万、235万、240万人次,货运业务也有较快发展。

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800多公里,主要城市之间已形成“四小时交通圈”。

铁路即将形成时速达到200公里的“两纵两横”格局。

不断完善的立体化、现代化运输网络体系为建设和发展国际物流中心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口岸开放和建设起步早、发展快。

全省目前已拥有8个一类口岸,包括宁波、舟山、温州、海门和嘉兴5个海港口岸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宁波栎社机场、温州机场3个空港口岸。

还有泗礁、高— 2 —亭、石浦、礁山、大麦屿和鳌江港6个二类海港口岸。

发达的港航口岸条件为建设和发展国际物流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开放环境。

(三)当前我省国际物流中心发展状况近年来,适应国际物流服务市场的需要,我省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已迈出较大步子。

不仅在海港口岸陆续建设了一批集装箱和散货泊位等国际物流设施,大大提高了口岸整体工作水平和通关效率,而且为适应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海关等口岸服务功能开始向内陆地区国际物流生成地和集聚地延伸,在口岸以外修建了9个海关直通关监管点,使之成为具有部分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见附表),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仓储、运输组织、流通加工、分拨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涉及保税物流的国际物流中心,还具有进口货物保税、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等特殊功能。

附表:全省具有部分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布局情况— 3 —9个具有部分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运行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经济效益逐步趋好。

目前全省9个具有部分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2004年共完成了约16.6万个标准集装箱作业量,处理货物价值20.5亿美元。

二是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我省块状经济比较发达,专业市场数量众多,对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日趋旺盛。

而具有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对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尤其对加工贸易发达的区域,其社会效益更为显著。

三是现代国际物流业务开始起步。

我省正处于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换过程的起步阶段,目前国际物流的业务模式还比较粗放,特别是保税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等业务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方面需在实践中探索。

另外,尚有一些没有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服务节点,如各类保税仓库和国际集装箱中转站。

目前杭州关区有保税仓库22家,宁波关区有保税仓库17家。

总体而言,我省具有部分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运行良好。

尤其是200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大通关建设的不断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所推动的国际物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我省国际物流中心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统一规划,有的国际物流中心布局行政干预较重,缺乏必要的国际物流市场需求支撑;有的国际物流中心定位不够清晰,经营上存在短期行为。

因此,迫切需要对全省国际物流中心的发展和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使之布局更加合理,定位更加准确。

二、总体布局— 4 —(一)布局原则我省国际物流中心布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全省“大通关”系统建设的需要,坚持以国际物流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深水海港和干线机场口岸优势,适应长三角一体化和全省经济布局的要求,体现国际物流中心布局的层次性与网络性,整合提升和规划新建相结合,形成适应我省国际物流发展需要的布局合理、定位准确、运营高效和系统优化的国际物流网络体系。

——坚持以国际物流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迅猛发展,口岸功能的进一步现代化,国际物流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国际物流中心的数量增长和服务品质提升已成为发展的必然。

所以必须坚持以国际物流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加工贸易量、外贸集装箱生成量和处理量等需求规模合理布局建设国际物流中心,以确保其运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充分发挥深水海港和干线机场口岸优势。

进一步发挥我省以宁波—舟山深水海港为核心的沿海海港口岸和杭州空港口岸等优势,突出“区港联动”的保税物流园区和航空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带动全省国际物流网络体系的加快形成。

——适应长三角一体化和全省经济布局的要求。

根据长三角一体化推进的新态势,按照我省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以及中心城市、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等布局特征,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在选点和定位上要与其相衔接和协调。

——体现布局的层次性和网络性。

根据国际物流网络体系自身的要求,结合我省生产力布局相对分散的实际,关注国际物流中心布局— 5 —的层次性和网络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使国际物流网络体系龙头带动作用明显,集散功能强劲。

——以现有资源整合提升为主,适度布局新节点。

坚持改造、扩建、整合和新建相结合,重点项目按照政府参与、统一平台、企业运作的要求,进一步发挥政府在集中规划布局、改善发展环境、建设电子口岸公共平台等方面的作用。

近期以现有国际物流中心设施资源整合提升为主,适度有序规划建设新节点,推进全省国际物流中心有序、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二)布局框架根据上述布局原则,2020年前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我省国际物流中心布局框架按以下三个层次展开。

1、依托深水海港和干线机场等国际物流集散地,规划建设一批口岸国际物流中心。

海港口岸方面,首先要抓住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其深水岸线资源丰富和一类口岸优势,大力发展集装箱以及煤炭、石油、铁矿砂和粮食等大宗散货的远洋运输。

与此同时,依托海港口岸配套建设若干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国际物流中心。

当前尤应以宁波“区港联动”试点为抓手,加快推进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建设。

另外,要规划建设粮食物流基地、石油储备基地、煤炭配送基地、铁矿砂中转基地等,使宁波—舟山港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

其次,加强南北两翼港口及其国际物流中心建设。

温台区域要强化环乐清湾港口资源的整合,立足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的共同愿景,依托温台沿海产业带国际物流服务需求以及辐射闽东北与浙西南腹地的— 6 —需要,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建设状元岙、乐清湾、大麦屿等深水港区及其口岸国际物流中心;嘉兴港是浙北地区唯一的出海通道和贸易口岸,长三角港口群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在拓展港口海运的同时,规划建设为其服务的口岸国际物流中心,使之形成我省浙北沿海重要的国际物流服务平台。

空港口岸方面,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是长三角除浦东机场以外的第二大国际航空货运集散地,周边区域拥有发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国际航空物流具有广阔前景。

要加快规划,积极推进杭州空港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宁波栎社机场已对外国籍飞机开放,应抓住机遇适时规划建设空港国际物流中心;温州永强机场则是浙南、闽东北区域理想的国际航空物流集散地,也应争取对外国籍飞机开放,发展国际航空物流服务。

2、围绕重要制造业基地和大型专业市场等国际物流生成地,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部分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

在内陆非口岸地区围绕制造业基地和专业市场设立具有部分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是“大通关”建设的探索性实践。

从目前我省9个具有部分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的实践看,在方便企业、提高物流效率、拓展港口功能和潜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一层次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改造、整合和提升,同时,根据需要适度、有序规划布局新节点。

作为浙中城市群地区国际物流服务主要集聚场所的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依托国际商贸城,以小商品进出口贸易物流服务需求为支撑,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需要因势利导,强化“大通关”建设,进一步—7 —扩大规模、优化和提升功能。

与其毗邻的金华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要在提高集散功能上下功夫,积极向具有保税物流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转型,使之逐步与义乌国际物流中心分工协作、功能互补。

关注金华东、南部进出口货物通向宁波口岸的流量问题,条件成熟时规划建设集装箱中转中心。

上述节点共同构成浙中城市群地区国际物流服务的重要平台。

杭州下沙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及其周边区域加工贸易发展迅猛,是当前我省发展保税物流最具现实基础和条件的区域,应在加快发展一般国际物流服务的基础上,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积极争取规划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

此外,要根据区域性国际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对嘉兴国际物流中心、富阳口岸国际物流中心、余姚东方国际物流中心、湖州鑫达国际物流中心、绍兴国际物流中心、杭州口岸国际物流中心和萧山陆路口岸国际物流中心的改造、整合、提升力度,促进其拓宽视野、合理定位、滚动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