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文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
教师中教授35人,副教授24人,其中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30人。
研究生和本科生1300余人。
学院下辖中国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大学语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院党政办公室、资料室、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武汉大学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站等机构。
学院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
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个(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为湖北省优势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为湖北省特色学科。
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写作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国学与汉学、古籍整理与研究等。
开办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语文教育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教育点。
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和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学班(与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合办)。
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
此外,学院还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合作在美国宾州创办了孔子学院。
学院有国家汉办设立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建立的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与历史学院和哲学学院合作建设的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有三个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即汉语言文学典籍整理与研究中心﹑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以及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中心﹑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心、应用中文研究所﹑写作研究所、明清文学研究所﹑闻一多研究室、黄侃研究室等研究机构。
文学院学术力量雄厚,现有中青年知名学者(按姓氏拼音排列):陈国恩、陈水云、陈顺智、陈文新、程芸、樊星、方长安、冯黎明、冯学锋、赫琳、金宏宇、李建中、卢烈红、罗积勇、骆瑞鹤、刘礼堂、尚永亮、唐铁惠、涂险峰、万献初、王兆鹏、吴天明、吴光正、席嘉、萧国政、萧红、於可训、叶立文、于亭、张箭飞、张杰、张洁、张荣翼、赵世举、赵小琪等教授,他们已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更新时间2010、12、12)历史沿革百年风雨,百年沧桑,铸就了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历史和辉煌,也铸就了这所百年老院的学术品格和优良传统。
到珞珈山旁的狮子山上漫步,看到古朴雄浑的文学院旧址,看到矗立在它东侧的闻一多先生的伟岸雕像,便会油然生出一份深深的肃穆和无尽的感怀!学术传统在这里积淀,人文精神在这里闪耀,代代英才从这里起步,历史与现实在这里贯通。
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917年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立的国文部。
1922年调整为国文系。
1927年组建武昌中山大学时改称中国文学系。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时正式命名为文学院,闻一多担任首任院长。
1953年,国家院系调整,组建新的中文系。
1997年改建文学院。
1999年与历史文化学院﹑哲学学院等合并为人文科学学院。
2003年恢复文学院的建制。
近百年来,文学院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学术前辈的足迹武汉大学文学院的优良传统,得力于一代代学人的精心打造。
1917年至20年代末,是武大文学院的初创期。
先后在文学院任教的著名学者有杨树达、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周建人等,他们为文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侃教授师从章炳麟先生,在文字、音韵、训诂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三大国学大师”之一。
他与章氏创立的“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对文学院的学术研究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前夕,是武大文学院的成长壮大期。
刘博平、刘永济、刘异、徐天闵、谭介甫、朱东润、游国恩、苏雪林、黄焯、高亨、冯沅君、叶圣陶、朱光潜、席鲁思、程千帆等著名学者曾在文学院任教。
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成为文学院的优势学科,刘博平、刘永济教授分别作为这两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成就卓著,声名远播。
50年代为武大文学院的鼎盛期。
这一时期,全院教师锐意进取,注重学科建设,不但巩固和发展了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优势,使之居于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而且着力于中国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大力扶植和引进人才,使这两个学科在全国也颇具影响。
当时,文学院教师队伍阵容强大,人才济济,形成了被誉为“五老八中”的学术中坚力量。
“五老八中”的具体成员前后略有变化,主要有刘永济、刘博平、徐天闵、陈登恪、席鲁思、黄焯;程千帆、沈祖棻、刘绶松、胡国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张永安、缪琨等。
由于具有群体优势,文学院的教学科研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后继者的成就八十年代以来,文学院解放思想,发奋图强,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
硕士点在全国研究生培养专业调整前即达10个之多,几乎覆盖了中国语言文学的所有二级学科。
博士点建设也引人瞩目:以黄焯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汉语史学科于1981年获准设立博士点,成为全国最早的博士点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在陆耀东等先生带领下迅速发展,于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学术界形成较大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积极引进中青年学者,学科力量得到快速充实,于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展现出蓬勃喜人的发展态势。
2001年,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文学院正式设置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顺利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学科建设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2004年,在国家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强。
2007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喜获国家重点学科称号,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也被列入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至此,文学院的发展又跃入一个新的台阶。
(更新时间2010、12、12)。
组织机构现任文学院党政领导名誉院长:王蒙院党委书记:刘礼堂院长:赵世举院党委副书记:王怀民院党委副书记:王三礼副院长:卢烈红副院长:陈国恩副院长:涂险峰副院长:刘会胜> 各部门负责人一、院党政办公室主任:陈春荣副主任:万远驰杨小凤二、中国文学系系主任:陈国恩(兼)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李建中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吴光正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方长安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教研室主任:赵小琪写作学教研室主任:张杰三、汉语言文化系系主任:卢烈红(兼)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主任:萧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主任:冯学峰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张延成四、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杨小凤五、实践教学中心主任:赫琳六、古籍整理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骆瑞鹤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万献初七、大学语文部主任:吴天明副主任:席嘉八、《长江学术》杂志社社长:刘礼堂(兼)主编:赵世举(兼)编辑部主任:任瑞婷九、《写作》杂志社(挂靠)社长:邱飞廉主编:於可训(兼)十、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站(挂靠)站长:赵世举(兼)副站长:黄本笑(兼)冯学锋十一、各办公室电话院党委书记办公室 68752673院长办公室 68754312党委副书记办公室 68754386党委副书记办公室 68752341副院长办公室 68754322副院长办公室 68754323副院长办公室 68754309副院长办公室 68754335党政办公室 68752117 68754313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 68752116 68754311研究生教学工作办公室 68752672本科教学工作办公室 68754310本科生学生工作办公室 68754316科研、外事办公室 68754337财会室 68754326实践教学中心办公室 68754381资料室 68754325古籍整理研究所 68752215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站 68754320《长江学术》编辑部 68754382《写作》杂志社 68752268文印收发室 68754306> 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於可训副主席:尚永亮骆瑞鹤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王兆鹏卢烈红张洁张思齐张荣翼陈国恩陈文新李建中尚永亮於可训赵世举骆瑞鹤涂险峰萧国政樊星秘书:陈春荣> 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尚永亮副主席:赵世举陈国恩陈文新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万献初吴天明张洁张荣翼陈文新陈国恩尚永亮赵世举涂险峰秘书:张波> 文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主席:萧国政副主席:赵世举(常务)刘礼堂张荣翼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王兆鹏卢烈红刘礼堂张荣翼陈国恩於可训赵世举赵小琪涂险峰骆瑞鹤萧国政秘书:陈春荣> 文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赵世举副主席:卢烈红(常务)刘礼堂王兆鹏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王兆鹏卢烈红刘礼堂陈顺智罗积勇金宏宇赵世举涂险峰唐铁惠秘书:殷昊翔> 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席:赵世举副主席:涂险峰(常务)李建中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方长安冯学锋张杰李建中罗积勇赵小琪赵世举王怀民席嘉涂险峰萧红曹建国吴光正赫琳张延成秘书:李丽平> 文学院经济工作委员会主席:赵世举副主席:刘会胜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方长安冯学锋刘会胜李建中吴天明张杰陈春荣赵小琪赵世举骆瑞鹤萧红崔理高曹建国秘书:李玉辉> 文学院工会委员会主席:刘会胜副主席:万远驰萧红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余艺张园李玉辉王若飞> 文学院博士后领导小组组长:赵世举副组长:卢烈红(常务)樊星张思齐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冯黎明卢烈红刘礼堂张思齐张箭飞陈水云赵世举程水金樊星秘书:陈春荣(更新时间201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