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发展的新阶段——理学(理学理学有两种意思,可以指古代的理学,也可以指现代自然科学的理学,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
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理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新学、司马光(温公)朔学、苏轼的蜀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含张载的关学)为代表的理学四大派;现代科学上所说的理学通常是指研究自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地质、地理等等。
)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理学起源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体现在?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体现在吸收佛、道思想,完成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弥补了孔孟儒学的不足和缺陷,简言之,理学使儒学成为可解释万事万物的哲学,只是这种解释与儒家伦理直接联系,使理学继续为封建统治所用,在元朝时成为官方哲学理学研究内容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
张载提出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
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
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
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
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
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
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
③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陆九渊强调“反观”;王守仁则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
理学流派理学流派纷纭复杂,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阳明学等等。
尽管这些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但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两大派别,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说明宋明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
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
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
也叫道学或宋学。
理学代表人物(1)理学鼻祖周敦颐。
生于公元1017年,卒于公元1073年,终年五十七岁。
字茂叔,号濂溪,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对尔后的中国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他在宇宙论、性论、道德论、教育论、政治论中所提出的问题,如太极、阴阳、五行、善恶、鬼神、生死等,至今仍为人们在生活中反复讨论。
(2)理学泰斗程颢、程颐兄弟。
程颢生于公元1032年,卒于公元1085年,终年五十四岁。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北宋洛阳人,为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程颐生于1033年,卒于1107年,终年七十五岁。
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
二程的所开创的理学,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生活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
(3)理学大师朱熹。
生于公元1130年,卒于公元1200年,终年七十一岁。
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
自南宋末年历经元、明、清三代,各王朝都把他的学说定为指导思想。
从元朝开始,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定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他的言论几乎成了判断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就是朱熹的理学思想。
(4)陆九渊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
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往古来今,概莫能外。
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
企图由此证明所谓“天理”即封建等级秩序、封建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是恒久不变的。
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5)王阳明生于明朝中期,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王守仁雕像阳明子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二程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基本观点:1、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2、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1.相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是主观唯心主义理学。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陆九渊的“心学”主张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宋代理学的发展过程北宋时期的石介、胡瑗、孙复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实际的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即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他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阐述了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思想体系。
邵雍是先天象数之学的创始人,并使之成为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张载则发展了气一元论思想,为古代中国辩证法两一学说的集成者。
二程兄弟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他们为北宋的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宋代理学思想以理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又称为天理,承认事物的变化。
但认为这是理的神秘力量所至,还阐述了天人关系等问题,坚持天人相与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比较重视精致的先验论认识论,以格物致知为基本命题概念,讲求穷理。
南宋学者朱熹与陆九渊是理学的发展者。
朱熹也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理学体系的完善与阐发上有特殊贡献。
他承续了二程的思想,认为理是存在的基础,物质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在先,气在后’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朱子语类》),理的最高境界为太极。
但他又认为理无气则不存,气无理亦不能存,二者紧密相关。
陆九渊为主观唯心主义理学派别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多与朱熹对立,二人曾发生激烈的辩论。
他反对朱熹的读书明理,观察万物以穷理的思想,认为这些均属支离事业,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
以“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为核心,把格物致知的命题变为易简功夫,主张发明人之本心,反对著述立说与博取群书。
宋代理学的这两派对后来影响较大,王阳明为明代理学代表,他基本上承续了陆九渊一派思想,对后代影响巨大。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宋代理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其核心、主张以及影响各是什么?1.背景(1)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地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