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七 反胶束萃取法PH对萃取率的影响

实验七 反胶束萃取法PH对萃取率的影响

和普通的液液萃取在操作上具有相同特征。 微观上,是从主体水相向溶解于有机溶剂相中的反胶团
微水相中的分配萃取。 从原理上,可当做“液膜”分离操作的一种。 如下图所示 :
反胶束萃取的动力来自于两方面: (1)静电作用:当溶剂所带电荷与表面活性相反时,
由于静电引力的作用,溶质易溶于反胶团,溶解 率或分配系数较大,反之,则不能溶解于反胶团 中。 (2)空间位阻作用:增大反胶束极性核的尺寸,以 减少大分子蛋白质进入胶核的阻力。
都有影响。 常用的溶剂有:烷烃类(正己烷、环己烷、正辛烷、
异辛烷等)。 有时也使用助溶剂,如醇类。可以调节溶剂体系的
极性,改变反胶团的大小,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
反胶体萃取技术的优点
(1)反胶束萃取具有成本低、溶剂可反复使用、萃取率和反 萃取率都很高等突出的优点。
(2)反胶束萃取还有可能解决外源蛋白的降解,即蛋白质 (胞内酶)在非细胞环境中迅速失活的问题,而且由于构成 反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往往具有溶解细胞的能力,因此可用 于直接从整细胞中提取蛋白质和酶。反胶束萃取技术为蛋 白质的分离提取开辟了一条具有工业开发前景的新途径
正常胶束:
表面活性剂的极 性头朝外,疏水

的尾部朝内,中
间形成非极性的
“核”
非极性“尾”
非极性的“核”
极性“头” 图a
(三)反胶束
若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并使 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便会在有机溶剂内形成聚 集体,这种聚集体称为反胶束,其结构示意见图b。 在反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基团在外与非极性 的有机溶剂接触,而极性基团则排列在内形成一个极 性核。此极性核具有溶解极性物质的能力,极性核溶 解水后,就形成了“水池”。
常用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存在是构成反胶团的必要条件,
有三类表面活性剂都可在非极性溶剂中形成反胶 团。 (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OT (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B (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PAN80
(二)正常胶束
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 度时,表面活性剂就会在水溶液中聚集在一起而形成聚 集体,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聚集体是水溶液中的胶束, 称为正常胶束。结构示意见图a。在胶束中,表面活性 剂的排列方向是极性基团在外,与水接触,非极性基团 在内,形成一个非极性的核心、在此核心可以溶解非极 性物质。
反胶束萃取概述
二、技术简介
反胶束萃取技术(Reversed Micelles Extraction)是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自 发形成一种纳米级的反胶束相来萃取水溶液中 的大分子蛋白质。
(一)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是胶体和界面化学中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
物,这类化合物由非极性的“尾基”和极性的“头基”两 部分组成。
体积较大,适用于等电点较高的、相对分子量较小的蛋白 质的分离;
B、阳离子型,如CTAB,DAP等。该体系适用于等电点较 低的、相对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的分离;
C、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形成更大的反胶团体系, 能分离相对分子量更大的蛋白质,但这类体系容易乳化。
2、混合表面活性剂反胶团体系: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表面活性剂构成的体系,一般
实验七 反胶束萃取法pH传统的分离方法(如溶剂萃取技术)难以应用于生化 产品(如蛋白质、氨基酸等)的提取和分离。其主要原因 在于这类物质多数不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或与有机溶剂 接触后会引起变性和失活;而盐析、沉淀、层析、电泳等 生化分离方法又不能实现连续和放大作用。
相反,当水相pH大于等电点时,由于静电斥力,使溶入 反胶团的蛋白质反向萃取出来,实现了蛋白质的反萃取。
2、水相离子强度的影响 a:离子强度影响到反胶团内壁的静电屏蔽的程
度,降低了蛋白质分子和反胶团内壁的静电作用力。 b:减小了表面活性剂极性头之间的相互斥力,
使反胶团变小。 这两方面的效应都会使蛋白质分子的溶解性下
来说,混合表面活性剂反胶团对蛋白质有更高的分离 效率。 3、亲和反胶团体系:
是指除了有组成反胶团的表面活性剂以外,还有具 有亲和特征的助剂,它的亲和配基与蛋白质有特异的 结合能力,往往极少量亲和配基的加入就可使萃取蛋 白质的选择性大大提高。
二、反胶团萃取原理
(一)原理 从宏观上看反胶团萃取,是有机相-水相间的分配萃取,
有机溶剂 反胶束:
表面活性剂的极 性头朝内,疏水 的尾部向外,中 间形成极性的“核”
非极性“尾”
极性的“核”
极性“头” 图b
(四)反胶团的分类
1、单一表面活性剂反胶团体系: 是指在使用时无须加入助剂的表面活性剂,具有多条中
等长度的烷基尾和一个较小的极性头。 A、阴离子型,如AOT。该体系结构简单和稳定,反胶团
影响反胶团萃取生物分子的主要因素
1、水相pH值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是朝向反胶团的内部,使反胶团
的内壁带有一定的电荷,而蛋白质是一种两性电解质,水 相的pH值决定了蛋白质分子表面可电离基团的离子化程度, 当蛋白质所带电荷与反胶团内所带电荷的性质相反时,由 于静电引力,可使蛋白质转移到反胶团中。
降,甚至使已溶解的蛋白质从反胶团中反萃取出来。
3、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蛋白质的分子量往往很大,超过几万或几十万,使表 面活性剂形成的反胶团的大小不足以包容大的蛋白质,而 无法实现萃取,此时加入一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它们 插入反胶团结构中,就可以增大反胶团的尺寸,溶解相对 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
4、溶剂体系的影响 溶剂的性质,尤其是极性,对反胶团的形成和大小
蛋白质分离上的常见问题:对温度、溶剂等敏感,易 变性失活;原料中目标蛋白成分浓度小;杂质含量高,成 分复杂;种类繁多,批量的特异性分离比较困难。
因此研究和开发易于工业化的、高效的生化物质分离 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反胶团萃取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 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
反胶团萃取技术reversed micellar extration:源 于20世纪70年代,本质上是一种液液萃取技术,利用表面 活性剂在有机相中形成反胶团,从而在有机相中形成分散 的微水环境,使生物分子在有机相(萃取相)内存在与反 胶团的微水环境,从而避免生物分子特别是蛋白质类生物 活性物质难于溶解在有机相中或在有机相中发生不可逆变 性的现象。其实质是蛋白质在水相和反胶团微水相间的分 配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