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_以金丘村_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_为例_沈一凡

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_以金丘村_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_为例_沈一凡

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以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为例杭州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沈一凡景宁畲族自治县规划设计室柳晓杰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洪艳摘要:传统的街巷空间是一个传统村落的空间精华所在,也是村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把村落视作一个肌体,那么街巷无疑就是它的血脉。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出现,传统街巷的设计变得越来越理性,现代生活的需要使其布局、交通、管线等物质功能被强化。

然而,街巷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它还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和舞台,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记忆。

关键词: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文化传承Abstract:The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is the space of a traditional village in ess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village character. If the village as a body, then the street is no doubt that it's blo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ory, the traditional street design become more rational, modern life need to layout, traffic, pipelines and other physical function is strengthened. However, the street is not only the carrier substance. It is a place people live and the stage, carrying the people's life and memory.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s; traditional building; protecting and updating 1.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保护与更新的背景1.1 畲族传统文化慢慢流逝金丘村村民缺乏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汉族文化的强势冲击下,畲民们看到的恰恰是强势的汉族文化和与之对应的物质利益,加上对强势文化的崇尚心理,于是出现盲目趋向外来文化的现象。

·468·同时民族文化、民族村落保护还没有给他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如果感受不到民族文化保护存在的价值,他们也不会主动接受(见图1)。

1.2 传统的街巷出现“空巷”现象传统村落街巷的保护需要人气的集聚。

金丘村村民中,年轻人大多常年在外打工或读书,留在家中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

像金丘村这样发展较为落后的传统村落,由于本身缺乏吸引力,很难将年轻人或壮年劳动力留下来。

就目前的状况,若发展旅游,游客只能看到街巷内的建筑外壳,不能体会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底蕴,完全不能满足游客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见图2)。

图1 传统的畲族文化 面临挑战 图2 孤独的老人站在空空的街巷中2、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的调研分析2.1 片区位置分析近年来,景宁县致力于打造畲族文化品牌,力争“把景宁建设成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

本次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金丘村规划中的“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内,展示区位于金丘村中心居民点的中部,属于规划六大片区中的一片(见图3、4)。

紧邻居住片区、旅游接待片区和民俗表演体验图3 金丘村中心居民点规划结构 图4 “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在金丘村的位置·469·区,是规划重点打造的特色片区。

片区依山而建,有机散布了畲族特有的民居、宗族祠堂等传统乡土建筑。

建筑大多巧妙地利用了地势以及当地材料,构成了风貌统一、协调的畲族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街巷。

2.2 周边环境金丘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独特的山地风光、阶梯式的田园美景吸引来者在这里驻足,斜漈、仙凡隔牛神石等都是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风景。

同时金丘村畲族文化氛围也较为浓厚,曾在2004年开发的“封金山寨”风光秀丽,畲族特色浓厚,一度成为展示畲族风情的窗口。

但是由于管理、操作上的种种问题,近些年来发展情况不尽如人意。

2.3 内部环境街巷内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道路主要分为宅间路以及游步道,但巷道狭窄,考虑当将来以开发旅游为契机的保护更新改造,交通比较紧张,不能满足紧急交通疏散要求,且现有道路状况大多为水泥路面,和天然的泥石路,道路状况与传统的街巷风貌格格不入。

除几座明清古宅、蓝氏祠堂外,住宅建筑总体风貌保存较好,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乱拆乱建的现象比较严重,对街巷的整体风貌有很大影响。

公共空间和休闲交流的场所很少,宽敞的用地没用得到有效利用。

除了山体自然植被以外,缺乏必要的公共绿化。

同时现状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3.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3.1主要目标金丘村要利用好现有优势资源,在传统街巷中开发以畲乡民居群落为主体,包含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文化展示与体验、畲族茶文化、饮食文化、祭祀文化、畲族历史展示等功能的文化长廊,为全丘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畲族历史民俗文化,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赢。

同时完善硬件,改善街巷内的基础设施,设置公共休闲空间,以促进商业空间的发展和整个街区居住质量的提升3.2总体研究思路通过保护性改造,恢复传统的民俗特色,保护传统的街巷,传承畲族文化,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同时,街巷内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将得到一个全面的改善,这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1)功能定位——文化、旅游、商业、娱乐、居住等功能的复合街巷·470··471·依托金丘村封金山景区的优势资源和街巷自身的重要地位,我们主张将“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改造成一个集居住、旅游、商业、娱乐、等复合功能的特色传统街巷,保护街巷的整体风貌和村民的合法居住权益,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展旅游、商业等经济活动,实现经济创收,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为街巷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经济来源,从而实现整个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2)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模式根据对“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的建筑质量状况和道路交通等分析,本次改造将对街区的建筑采用保护恢复、修缮、整饰、整治、拆除等方式(见图5)。

(3)道路交通的合理规划“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内现有的道路基本为水泥路面,部分为泥路和柏油路面。

这些路面与传统街巷的整体风貌有冲突,缺少历史感。

“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改造前的道路系统较为混乱,巷道狭小,主要分为街巷内道路和宅间路以及一些泥石路,消防设施落后,不能满足紧急交通需求,给村民生活带来不便。

(4)街巷空间结构规划设计以建筑及空间的体量和尺度、高度和层次、界面和领域、色彩和材料等为考量,通过对现有空间的更新和调整,对传统空间的修复、保留,使传统街巷的空间环境更加协调,更赋美感(见图6)。

图6 建筑及空间的保护更新考量因子图5 建筑更新保护模式·472· a .更新传统空间:重铺地面,边界围合略作调整,增加绿化、小品,形成景观广场和休闲空间。

b.保留传统空间:保留原有空间元素,丰富空间层次,利用现存的界面尺度、材料,结合厅、堂、院、巷等空间补充休憩设施,形成不同格局,创造观光景点,展示畲乡韵味。

c.修复传统空间:结合现状借鉴历史资料,恢复古宅,营造历史生活气息;结合传统习惯,考虑村民婚嫁习俗、三月三、红白喜事、祭祀等活动空间,增加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展现畲乡人质朴的生活方式。

3.3设计成果(1) 旅游导向型畲族传统的民俗历史文化展示街巷的设计“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将被改造为一个旅游导向型的文化、商业、娱乐、居住等复合功能的传统文化街巷(见图7)。

开发畲族传统街巷旅游产业,从而带动全村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在整体上创造一个食、宿、游、购逐渐完备的新型传统村落。

设计内容包括:传统的畲族特色乡土建筑观光旅游(见图8);畲族传统工艺、特产的特色体验型商业(见图9);演绎畲族传统民风民俗的的特色体验型互动项目(见图10)和村落历史文化展示。

图8 畲族传统古宅 图9 畲族彩带编织 图10 畲族婚嫁表演图7 “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总平面设计·473·(2) 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a. 传统建筑风格的统一。

b .畲族文化标志的设置。

c. 畲族“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原住民家庭经济行为。

(3) 传统街巷院落空间的再现(见图11)图11 改造后的街巷空间分析图12 改造后茶室空间节点分析在“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的设计中,传统街巷室外空间变化丰富、形式多样,街巷中的商业空间、休闲空间、民俗表演广场、祠堂等公共活动空间,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交流活动空间,满足人们聚会、观赏、表演等公共性活动的需求:a. 广场性质的公共空间,适合进行游客参与规模较大的民俗表演、互动交流活动。

b. 以院落为主的半公共空间,比较适宜少数几个人的小型聚会、休憩或者街巷居民邻里间的交流活动。

c. 宅内天井、庭院等较私密的空间,在开发旅游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畲民自己的隐私和生产生活,同时也可以满足一些游客、寻求安静、不被打扰的要求。

d. 多样性的院落节点,院落设计在保持了原来的建筑构成形式和院落形式的前提下,将建筑单元通过围合、重组,各单元之间又形成了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

赋予重组之后的院落空间不同性质的功能,如展示畲族茶艺的茶室,畲族彩带加工的作坊,打年糕、做豆娘的小吃坊,畲族文化的展示馆等...... 这种形式也符合旅游发展的需要,多样的的院落空间给了游客不同的选择和体验(见图12)(4)传统街巷基础设施的完善a. 街巷内道路的梳理针对街巷狭小,交通混乱等问题,本次规划设计将道路分为村内主干道、街巷内道路、游步道、宅间路四个级别,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规划在主要的步行路段采用青石板与卵石铺砌相结合的方式取代原有路面。

石板选用旧石板,若数量不够,需将新石板打磨成具有沧桑感的旧石板模样方可使用。

村级道路规划成柏油路面。

b.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沿街特色商业、特色餐饮小吃、民俗文化展示、民俗表演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注入为街巷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仅满足了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大大改善了街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不论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给处于变革的畲族村落带来了利益。

c.公共绿化的增设改造经过本次保护性改造,“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的有效公共绿化面积明显增加,一改原本街巷内景观杂乱无章的尴尬局面。

在改造过程中,规划设计了点线面的绿化景观,各功能区的中心绿化景观、天井庭院的绿化景观通过巷道旁的绿化连成一个整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