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发电厂热力设备及系统》第五章电厂锅炉设备详解
《发电厂热力设备及系统》第五章电厂锅炉设备详解
3、一次风温
提高一次风温,可降低着火热,使着火位置 提前。提高热风温度是提高煤粉着火速度和着火
稳定性的必要措施之一。根据煤质挥发分含量的 大小,一次风温既应满足使煤粉尽快着火,稳定 燃烧的要求,又应保证煤粉输送系统工作的安全 性。
4 二次风量和风速
二次风是在煤粉气流着火后混入的。由于高温火焰 的粘度很大,二次风必须以很高的速度才能穿透火焰, 以增强空气与焦碳粒子表面的接触和混合,故通常二次 风速比一次风速提高一倍以上。
四、燃烧器的布置
1、直流煤粉燃烧器的布置
直流燃烧器因为一次风与二次风喷口分开布置,直流射流 本身的混合作用较差,燃烧器射流本身难以保证空气与燃料的 充分混合,需要从燃烧器的布置上加以考虑,保证空气与燃料 的充分混合,所以直流燃烧器一般采用切圆燃烧方式。 如图,燃烧器布置于四角或炉膛四 面墙上,喷口轴线与炉膛中心的假 想切圆相切。射流相互作用,在炉 膛中心产生旋转运动,使空气与燃 烧强烈混合。
B:燃料的消耗量,kg∕h; Qar,net:燃料的低位发热量,kJ∕kg; V:炉膛的容积, m³
(1)炉膛容积热负荷
qv=BQar,net∕Vc (kW∕ m³ )
炉膛容积热负荷愈大,炉膛容积愈小,锅炉愈紧 凑,投资愈小。
①如果qv过大,会使炉内平均烟气流速增大,燃料 在炉内的停留时间缩短。同时会导致布置足够的 水冷壁受热面积比较困难,不但满足不了锅炉蒸 发量的要求,还会使燃烧区及炉膛出口温度升高, 导致其对流受热面结渣。 ②如果qv过小,会使炉膛容积过大,既增加了锅炉
上节课重点内容回顾
煤炭分析试验常用的基及其含义
①空气干燥基(ad)
煤自然风干,失去外部水分后的状态 ②干燥基(d) 假想的无水状态 ③收到基(ar) 以实际收到时的煤为准的状态 ④干燥无灰基(daf) 假想的无水无灰状态 ⑤干燥无矿物质基(dmmf) 假想的无水无矿物质的煤所处的状态
上节课重点内容回顾
(3)燃烧器区域壁面热负荷
与炉膛截面热负荷一样,反映燃烧器区域的温 度水平。但还能反映火焰的分散与集中程度。
qr=BQar,net∕uHr (kW∕㎡)
u:燃烧器区域炉膛周长,m; Hr:燃烧器区域的高度,m。
qr↗,则火焰越集中,温度水平越高,对燃烧
着火越有利,但也越容易引起燃烧器区域的炉壁面 结渣。
4).标准煤
以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29270KJ/kg的燃料,称 为标准煤。
上节课重点内容回顾
三、煤粉的燃烧
煤粉在炉内的燃烧过程可简述为煤 粉受热,水分析出——继续受热,绝大 部分挥发分析出,析出部分首先着火— —引燃焦炭,与挥发分一同燃烧——形 成灰渣
上节课重点内容回顾
三个阶段的完成必须在短短的两秒左右
热负荷
热负荷:燃料在燃烧器中燃烧时单位时间内 所释放的热量。 计算式为:热负荷=燃料消耗量*燃料低热值 (单位质量的燃料所释放的能量不够达到 标准的热值数量)
(1)炉膛容积热负荷
定义:每小时送入炉膛单位容积中的平均热负荷 (以燃料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计算)
qv=BQar,net∕Vc
(kW∕ m³ )
炉膛应具有合理的热负荷
炉膛温度水平的高低是由炉膛热负荷决定的。 ①炉膛设计热负荷↗炉内温度水平↗对着火与燃烧 越有利,燃烧效率高。(但是过高会引起炉内的 结渣) ②热负荷↗则燃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 ③热负荷的大小还与锅炉炉膛钢材消耗量的大小及 成本的变化有关。 ④炉膛热负荷通常由炉膛容积热负荷、炉膛截面热 负荷、燃烧器区域壁面热负荷、炉膛壁面热负荷 荷来描述。
与此同时,在旋转气流的外围也形成回流区,这个回
流区叫外回流区。外回流区也卷吸高温烟气来加热空 气和煤粉气流。由于二次风也形成气流,二次风与一 次风的混合比较强烈,使燃烧过程连续进行,不断发 展,直至燃尽。
三、点火装置
大容量锅炉的煤粉燃烧器点火均使用液体或气 体燃料,采用多级点火方式。 为了节约燃油,有时候采用少油点火或无油点 火设备。少油点火设备可以用很少量的燃油点燃主 煤粉燃烧器;无油点火直接用电将主煤粉气流点燃, 达到节约燃油的目的。
结渣
定义:在煤粉炉的炉膛中,燃烧过程形成的熔融灰
渣黏结在受热面上,并积聚和发展成一层硬结的 灰渣层,这种现象称为结渣。(发生结渣的部位 通常在燃烧器区域水冷壁、炉膛折焰角处、屏式 过热器及其后的对流管束等处,炉膛下部冷灰斗 处)
危害:(1)使运行经济性使炉膛温度水平降低,使入炉煤 粉气流着火困难,燃烧稳定性变差,燃烧效率下 降
(2)炉膛截面热负荷
定义:按燃烧器区域炉膛单位截面折算,每小时 送入炉膛的平均热量。
qa=BQar,net∕A (kW∕ ㎡)
A为燃烧器区域炉膛截面面积, ㎡
qa不但可以反映了燃烧器区域的温度水平面,而且当qa
上节课重点内容回顾
3. 挥发分的测定 将煤放在与空气隔绝的容器内,在高温下 经一定时间加热后,煤中的有机质和部分矿 物质分解为气体释出,由减小的质量再减去 水的质量即为煤的挥发分。
上节课重点内容回顾
3. 煤的分析基准
煤炭分析试验的结果与煤样在分析试验时所处的 状态直接相关,即同一煤样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试 验结果会因煤样的状态不同而不同。这种“状态”除 粒度以外,主要指的是煤样的水分。所以,在提到某 一项试验结果时,必须同时说明这个结果是以何种状 态的煤样为基础得到的,这样的结果才算完整科学。 煤炭分析试验中的“基”,指的就是这种“状 态”。 它含有“基准”、“基础”的意思。
(油燃烧器)、点火装置
一、炉膛
炉膛的作用: 保证燃料的完全燃烧,合理组织炉内热交换, 合理布置受热面满足锅炉容量要求,并使烟气到达 炉膛出口时被冷却到其后的对流受热面不结渣和安 全工作所允许的温度
炉膛设计要求:
(1)合理布置燃烧器,使燃料能迅速着火,并有良好的炉 内空气动力场,使各壁面热负荷均匀,要使火焰在炉膛的 充满程度好,减少气流的死滞区和旋涡区,且要避免火焰 冲墙,避免结渣。 (2)炉膛要有足够的容积和高度,保证燃料在炉内的停留 时间,完全燃烧。布置合理的蒸发受热面,满足锅炉容量 需求;保证炉膛出口温度合适,炉膛出口及以后的受热面 不结渣和安全工作。 (3)炉膛结构紧凑,金属材料用量少;便于制造、安装、 检修和运行。
对应于煤粉燃烧的三个阶段,可以在炉膛 中划出三个区。 着火区:喷燃气出口附近 燃烧区:炉膛中部与燃烧器同一水平以及 稍高区域 燃尽区高于燃烧区直至炉膛出口的区域
第五章 电厂锅炉设备
第一节 煤粉锅炉燃烧设备
煤粉锅炉燃烧设备:燃烧室(炉膛)、燃烧器。
煤粉锅炉燃烧器:主燃烧器(煤粉燃烧器)、辅助燃烧器
一次风与二次风
1、一次风量
一次风量应该既能满足煤粉中挥发分着火燃烧所需 的氧量,又能满足输送煤粉的需要。如果同时满足这两 个条件有矛盾,则应首先考虑输送煤粉的需要。 一次风量通常用一次风量占总风量的比值表示,称 为一次风率。
2 、一次风速
一次风速不但决定着火燃烧的稳定性,而 且还影响着一次风气流的刚度。
通过旋流器时发生旋转,从喷口射出后形成旋转射流。
利用旋转射流,能形成有利于着火的高温烟气回流区,
并使气流强烈混合。
2、旋流煤粉燃烧器
工作原理 射出喷口在气流中心形成回流区,这个回流区
叫做内回流区。内回流区卷吸炉内的高温烟气来加热 煤粉气流,当煤粉气流拥有一定热量并达到着火温度 后就开始着火,火焰从内回流区的内边缘向外传播。
(3)
一次风集中布置的问题
着火区煤粉高度集中,可能造成着火区供氧 不足,延缓燃烧进程; 一次风喷嘴附近为高温区,喷嘴易变形,使 喷嘴出口附近气流速度分布不均,容易出现空气、 煤粉分层现象。
3)、四角布置直流燃烧器的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主要表现为几个过程:
(1) (2) (3) (4) (5) (6) 煤粉气流卷吸高温烟气而被加热的过程; 射流的相互撞击、射流两侧的补气及压力平衡过程; 煤粉气流的着火过程; 煤粉与二次风空气的混合过程; 四股气流形成的切圆旋转过程; 焦碳的燃尽过程。
炉膛爆炸预防措施
①点火前必须查明燃烧器有无漏油漏气现象,引风510分钟后方可点火; ②点火时,先开风机后引火,再供给燃料;如果点火 不着,应重新通风,再按点火步骤点火; ③正常停炉时,先停止供给燃料,后停止鼓引风机; ④运行中突然熄火或事故停炉时,必须先停止供给燃 料; ⑤装设点火程序,自动控制风机,燃料供给联锁装置 以及自动灭火保护装置。
5
二次风温
从燃烧角度看,二次风温越高,越能强化燃烧,并 能在低负荷运行时增强着火的稳定性。 二次风温的提高受到空气预热器传热面积的限制, 传热面积越大,但同样金属耗量就越多,不但增加投资,
而且将使预热器结构庞大,不便布置。
2、旋流煤粉燃烧器
工作原理
旋流燃烧器由喷口组成,燃烧器中装有各种型式 的旋流发生器(简称旋流器)。煤粉气流空气或热空气
确定后,也决定了炉膛的形状与火焰的行程。
(2)炉膛截面热负荷
qa=BQar,net∕A (kW∕ ㎡)
①qa越大,炉膛趋向于瘦高型,火焰具有较长的 行程,有利于燃料的燃尽。(通常用于无烟煤、 贫煤锅炉的设计)
② qa越小,炉膛趋向于矮胖型,炉膛截面利用
不很充分,容易产生流动死区,且燃烧器区域内 的温度水平较低,火焰长度得不到保证,不利于 燃料的完全燃烧。(通常用于烟煤型炉膛)
上节课重点内容回顾
1、煤的元素组成
含义:煤的元素分析就是煤的化学组成成分 煤的化学组成成分包括碳﹙C﹚、氢﹙H﹚、氧 ﹙O﹚、氮﹙N﹚、硫﹙S﹚五种元素以及水分和灰 分,其中碳C、氢H、硫S是可燃的其余是不可燃烧 物。这些成分在煤中以复杂的化合物形式存在。
上节课重点内容回顾
水分:煤的水分由外部水分和内部水分组成, 外部水分是煤由于自然干燥所失去的水分。 失去表面水分后的煤中水分称为内部水分, 不同煤的水分含量差别很大从1%—2%到60 %不等,原煤的水分过大常会造成煤斗或落 煤管道粘结甚至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