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萃取

第七章 萃取

萃取操作的基本条件:
目的产物在所选溶剂中的溶解度 较大 所选溶剂与混合液溶剂(水)互不相溶 目的产物大部 分转移到溶剂
萃取工艺过程:
(1)发酵培养液预处理: • 过滤或离心——除去细胞及其他悬浮颗粒; • 絮凝、沉淀等——除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 • 沉淀、络合——除高价无机离子; • 膜过滤、蒸发等——浓缩以减少萃取剂用量。 (2)两相混合萃取——使目的产物大部分转移到 萃取相。 (3)两相分离——离心、沉降等。 (4)产品回收与溶剂回收——蒸馏、反相萃取等。
培养液 溶 剂
混合器
沉降器
萃取相 萃余相
溶剂回收
目的产物
二次萃取或废液处理
萃取:目的产物转移至萃取相
萃取操作的特点:
(1)选择性好(沉淀法的分离基础是不同物质 在一个液相中的溶解度,蒸馏法不适合于蒸汽 压相近的组分); (2)操作条件温和,适合于热敏物料的分离; (3)能量消耗较少,成本较低; (4)传质快,生产能力大,便于连续化操作; (5)采用多级萃取可达较高的分离程度; (6)不适合极性强的物质的分离; (7)有机溶剂法不适合活性物质的分离。
7.1概述
分离机理: • 萃取——是利用物质溶解于某种液体的 一种提取方法,它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 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所需组 分得以分离和浓缩。 •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极性(介电常数 不同),当溶质与某种溶剂的极性接近 时,溶质 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就高。
萃取方法的适用性: • 非极性化合物、非水溶性化合物——易于萃取 分离 • 既溶于水又能溶于溶剂的弱极性化合物——可 萃取分离 • 极性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多用离子交 换法分离
例如:红霉素 乙酸戊酯/水
K K0 KP K P [H ]
pH9.8 pH5.5
K=44.7 K=14.7 K=45 K=1/237
青霉素
乙酸戊酯/水
pH2.5 pH7.0
• pH对产物稳定性的影响。
(pH对不同物质K值的 影响有所不同,选择合适的pH可除去某些杂质。 • 当水相为酸性时,酸性溶质较易萃取到有机相, 而碱性杂质则成盐被留在水相中。
F
•从最后一个分离器取出萃余相,而萃取相从各级分离 器单独取出。 •可达高的溶质 回收率,但溶剂用量大,回收费用高, 在工业生产中很少使用,而在实验操作中应用较多。
S1
L1
S2
L2
S3
L3
混 合 器 1
F
分 离 器 1
R1
混 合 器 2
分 离 器 2
R2
混 合 器 3
分 离 器 3
R3
未被萃取的溶质分率 : 一级 二级 n级
7.2溶剂萃取
7.2.1萃取原理 7.2.2溶剂的选择 7.2.3萃取操作方式 7.2.4操作条件
7.2.1萃取原理
(1)分配定律 当温度一定时,溶质在萃取相中的浓度与萃 余相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K——分配常数
C1 溶质在萃取相中的浓度 K C2 溶质在萃余相中的浓度
• 只适合于稀溶液的萃取系统;
7.2.3萃取操作方式
间歇 操作方式 连续 单级 多级 错流 逆流
单 级 错流 多 级 逆流 回流分级
7.2.3.1单级萃取
萃取相 L 混 合 器 料液 F 连续操作 分 离 器 萃余相 R 间歇操作
溶剂 S
萃取相 VS,C1
萃余相 VF,C2
7.2.3.1单级萃取
萃取相 VS,C1
萃余相 VF,C2 间歇操作
• 单级萃取只有在较大的分配系数下,采用较多 的溶剂才能达到较高的分离程度。
(1 ) (VF / VS ) K
• 采用单级萃取,溶剂用量大,萃取效度低,在 工业生产中很少应用。
7.2.3.2多级错流(并流)萃取
S1 混 合 器 1 L1 分 离 器 1 R1 S2 混 合 器 2 L2 分 离 器 2 R2 S3 混 合 器 3 L3 分 离 器 3 R3
• 对于碱性产物则相反,在碱性条件下较易萃取到 有机相,而将酸性杂质留在水相中。 酸性产物
溶液pH↑→K值↓ →溶质易分配到水相 溶液pH ↓ →K值↑→溶质易分配到溶剂相
(3)溶剂比的影响
• 溶剂用量大,溶质 收率高,分离级数可 减少。 S/F↑→ E↑→ (1-φ ) ↑
• 溶剂比增大,溶质浓度(CL)下降,溶 剂回收费用增大,能耗也相应增加。
理论收得率: E n 1 E 1 n 1 E 1
例:对于K=20,E=4的3级逆流萃取系统,试计算其理 论收得率与溶质的浓缩倍数(CL/CF)。
E 4 E 44 4 解:理论收得率: Y 1 4 4 0.988 98.8% E 1 4 1
一些溶剂的介电常数(25℃ )
溶剂 己烷 环己烷
2.02 氯仿 4.87 丙酮 20.7
四氯化碳
2.24 乙酸乙酯 6.02 丙醇 22.2

2.28 2-丁醇 15.8 乙醇 24.3
甲苯
2.37 1-丁醇 17.8 水 78.54 极性最强
1.90 介电常数 极性最小 溶剂 介电常数 溶剂 介电常数 二乙醚 4.43 1-戊醇 20.1
R3
R2
R1
在第一级中加入溶剂(S),并逐渐向下一级移动;而 在最后一级加入料液(F),并逐渐向前一级移动。萃取相 (L3)自最后级取出,而萃余相(R3)自第一级取出。
S
分 离 器 1 R3 混 合 器 1
L1 分 离 器 2 R2 混 合 器 2
L2
分 离 器 3 R1
L3 混 合 器 3 F
未被萃取的溶质分率 : E 1 n1 E 1
S1 S 2 S 3 S n F R1 R2 Rn E E1 E 2 E n 1 n ( E 1) n
而理论收得率: 1 1 n 1 n ( E 1)
7.2.3.3 多级逆流(对流)萃取
S 分 离 器 1 混 合 器 1 L1 分 离 器 2 混 合 器 2 L2 分 离 器 3 L3 混 合 器 3 F
•萃取因素——溶质在萃取相与萃 余相中的数量之比。
C1VS VS E K C 2VF VF
•未被萃取的溶质分率:
C2VF 1 C1VS C2VF E 1
•溶质理论收得率:
KVS E K 1 E 1 KVS VF K VF / VS
单级萃取:
KVS E K 1 E 1 KVS VF K VF / VS
• 溶质对原溶剂(料液)和溶媒(萃取剂)之间 的互溶 度没有影响; • 溶质在两相中为同一种分子类型,即不发生缔 合或离解。
(2)分离因素
• 设原液中有溶质A和B,若A、B的分配系数不 同,则俩溶质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 萃取剂对溶质A和B分离能力的大小可用分离 因素来表示:
K A C1 A / C1B K B C2 A / C2 B
又:
VL C L Y VF C F
可得:
C L VF Y C F VL
VF , 萃取因素: E K VS
浓缩倍数:
VF K 20 = = =5 VS E 4
CL 5 0.988 4.94 CF
习题:对于K=5,溶剂总用量VS=0.6VF的 萃取系统,试分别计算采用单级、三级 错流和三级逆流萃取流程时,溶质 的理 论收得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讨论。
(2)较大的分离因素——分离效果好
• 当目的产物与杂质的分配系数相差较大 时,分离的效果就越好,所得产品的纯 度就越高。 • 当目的产物与杂质的分配系数相差较小, β 值接近于1时,产物与杂质的分离效果 就差。 • 在许多时候,要综合K值和β 值的大小来 选择溶剂。
(3)溶剂与溶液的关系——便于两相 分散与分离

1 E1 1
1 2 (E 1 1)(E 2 1) ( 1 n ( E1 1)(E 2 1) ( E n 1)
S1 混 合 器 1
L1 分 离 器 1 R1
S2 混 合 器 2
L2 分 离 器 2 R2
S3 混 合 器 3
L3 分 离 器 3 R3
F
设: 则:
设:[AH]‘——有机相中游离酸的浓度 [AH]——水相中游离酸的浓度 [A-]——水相中酸根离子的浓度
• 两相中的实际分配系数为 : K0= [AH]‘/[AH] • 由于,水相中的弱酸浓度是游离酸与酸根离子 的总和,于是表观分配系数为: K= [AH]‘/([AH]+[A-] • 将以上三式化简后合并可得:
7.2.4操作条件
(1)温度 • 生物产品的稳定性; • 较高的温度常引起两相(溶剂与料液) 部分互溶,萃取效率下降。 • 温度低,液体粘度增大,扩散系数减少, 传质受一定影响。 • 采用低温萃取时,将增加萃取系统的冷 却负荷和动力消耗。
(2)pH
• pH影响分配系数,因而对萃取收率影响很大。
[H ] K K0 K P [H ]
S/F↓→ CL ↓→溶剂回收费用 ↑
(4)盐析剂的影响
• 加入一定量的盐析剂后,弱电解质在水 中的溶解度下降,K值增大。 如:在VB12提取时,常加入硫酸铵提高 K值;而用乙酸丁酯萃取青霉素,常加食 盐以提高K值。 • 加入盐析剂后,萃余相密度增大,有助 于两相分离。
(5)乳化与去乳化
第七章 萃取
7.1概述 7.2溶剂萃取 7.3固液萃取 7.4双水相萃取
7.1概述
萃取技术的发展: • 溶剂萃取法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项化工分 离技术。 • 60年代后在生物工业得以广泛应用,如抗生素、 有机酸、维生素、激素等。 • 80年代后,萃取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产生了 一系列新的分离技术,如逆胶束萃取 (Reversed Micelle Extraction)、超临界萃取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液膜萃取 (Liquid Membrane)、双水相萃取等。这些新 技术被用来分离DNA重组技术和动植物细胞工 程的生物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