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在比较文学中“诗学”一般指的就是文艺理论。
厄尔·迈纳(孟而康):“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2.比较诗学
定义: 比较诗学就是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跨
文明的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 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2.比较诗学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刘若愚的理论
3.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主要讲授内容:
诗学和比较诗学 跨文明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 总结
一、诗学和比较诗学
诗学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1.诗学
“诗学”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包含“诗”和“技艺”两 个方面。
在中国,指《诗经》之学。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 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 《乐》)《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 《诗经》之学称为“诗学”。
通过文类来开展诗学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办 法。
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 立起来的,因而形成了影响西方两千多年的 “模仿说”;其他各文明的诗学都是建立在抒 情诗的文类之上,形成了“情感——表现”的 诗学。
迈纳独创性地提出:原创性诗学的发展与确立, 是在一种流行文类被几个有洞察力的批评家用 来定义文学的本质和地位之时。
意。 3、都与规律或理性有关。
不同之处: 1、有与无 2、可言与不可言 3、分析与体悟
例二:风骨与崇高
最根本的共同之处是“力”,朗吉努斯:“崇高风格 到了紧要关头,像剑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迅雷 疾电一样,燃烧一切,粉碎一切”,崇高是“巨大的 威力”,其本质是力量。刘勰认为风骨的特征在于遒、 劲、健、力:“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 骨之力也。”故,风骨与崇高同属于一种以力为其基 本特质的阳刚之美,同属于一个审美范畴。
比较中西诗学的术语、概念、范畴,可以研究某 个术语、概念、范畴,也可以研究范畴群;相似 的范畴可以比较,相反的范畴更可以进行比较研 究。
如道与逻各斯、意境与典型、和谐与文采、物感 与模仿、神思与想象、风骨与崇高、滋味与美感、 迷狂与妙悟等。
例一:道与逻各斯
相同之处: 1、都是“永恒”的。 2、都有“说话”、“言谈”、“道说”之
例一: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
第一,通过与西方类似观点进行共时性的比较来 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二,以《文心雕龙》为中介,让刘勰、康德、 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西方的 诗学大家进行对话。
第三,作者的基本思路是使《文心雕龙》与黑格 尔的美学能够互相阐释。
例二:艾布拉姆斯与刘若愚的理论
(三)诗学文类比较研究
——[法]艾田伯
三、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
(一)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二)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 (三)诗学文类比较研究 (四)诗学话语比较研究 (五)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一)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中西诗学各有不同的概念、范畴作为其理论的基 石。通过术语、概念、范畴比较,我们才能看出 它们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发掘出它们的含义。
此外,崇高主要有五种来源: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 而激动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 结构的堂皇卓越;风骨构成因素与崇高相对应的为 “志气”、“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铺辞、结 言、捶字”(刘勰并不认为文采是风骨的构成要素)、 “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二)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
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就是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重 要领域。
联系: 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的
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
3.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 第一,研究对象的不同
文学实践——各文明的诗学 第二,研究范围
文化内部——两种或以上的文化与文明 第三,研究方法
归纳推理——比较研究
二、跨文明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法国学派阶段: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在寻求不同文学之 间影响的事实联系,排除比较文学种综合研究的方法。
例:中国——诗性话语
“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 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满绿酒, 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 万取一收。”
例:西方——理性话语
西方文论主要使用的是分析、推理、辩驳的逻辑方法, 又往往追求总体性和系统性的理论概括;与中国诗论 整体、体悟、诗性的描述话语截然不同,而在话语外 在形式上,中国古代诗论大多采用随笔、偶感、漫谈、 点评等形式,如大量的诗话、词话、序跋、小说评点 等。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论美》 :一位漂亮的小 姐 ——美与美的东西 ;漂亮的汤罐 (丑);黄金 (价值和色泽) ——雅典娜女神像 ;有用的 ——用 于坏的目的 ;恰当的(视觉和听觉的快感)——产生 外表美还是实际美必居其一,各不相同 ;有益的快感 是善的,也就是美的 ——善只是美产生的一种原因, 不是美本身;美是“理念”。
美国学派阶段:拓展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多种 文学现象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
跨文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比较诗学成为西方学者 研究的重点。
二、跨文明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 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 比较诗学。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
开辟了比较诗学的重要领地。 当文学是在一种特殊的文学“种类”
和“类型”的实践基础上加以界定 时,一种独特的诗学便可以出现。 西方诗学建立在戏剧文类之上,其 他的诗学建立在抒情诗的文类之上。
(四)诗学话语比较研究
中国——诗性话语 丰富性、朦胧性、不确定性
西方——理性话语 实证性、归纳性、系统性
我们可以就中西的两部著作进行比较研究,也可 以一部中国古代的著作为依据广泛地和西方其他 的理论进行比较,也可以从总体上对多部著作进 行系统的比较,从宏观上把握不同诗学体系的特 点和实质。
《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布瓦洛 的《诗的艺术》 ,《二十四诗品》与《诗艺》,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 ,吉布斯《艾布拉姆 斯的艺术四要素与中国古代文论》 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