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
– 具体性主要指中国传统文论立足于用感觉性的语词 描述世界,而这种语词又体现出形象性和暗喻性的 统一。
• 游丝惹花,将迎复脱(金圣叹评《水浒》用语)
– 整体性指对对象的整体把握,它突出形象的和谐乃 至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
中西不同的文学理念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往往是感悟式、印象 式的。 • 西方文学批评总体上是理性的、逻辑的、 分析的,具有一定的概念、范畴和论证。
• • • • • •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宗白华《美学散步》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金克木《比较文学论文集》 杨周翰《攻玉集》 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
• 80年代初,比较诗学再呈新貌。《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 》 • 大陆第一本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是曹顺庆《中西比较诗 学》: 一、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 二、注重中西诗学范畴比较研究; 三、将中西诗学归为五大类,即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 思维、艺术风格、艺术鉴赏等基本问题。 • 80-90年代,繁荣兴旺。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
• 研究某一理论家、批评家的思想来源
– 人们在对朱光潜文艺思想的研究中发现,朱 光潜的文艺思想中曾不同程度地受到康德的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克罗齐的“审美直 觉”、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影响,通过 这种研究,将会更清楚地认识朱光潜文艺思 想的构成及丰富性。
比较诗学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
• 在比较文学中所谓的“诗学”,一般指 的就是文艺理论。
– 厄尔· 迈纳《比较诗学》 :“‘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 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今天我们在多 数场合所谈的所谓诗学,其实是一种广义的 诗学,它更接近通常的文艺研究,或者说关 于文学的批评理论研究。”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1、法国学派阶段;
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上半叶基本处于尚未展开的状况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提出‚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 2、美国学派阶段;(比较诗学产生) 跨民族、跨语言。韦 勒克、艾田伯、日尔蒙斯基 3、跨文化阶段:中西比较诗学
• 表述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术语 • 表达文学与作者关系的术语
• 表述作品内在关系的术语
– 中国:神思、妙悟、感兴等 – 西方:灵感、迷狂、直觉等 – 中国:道、物等 – 西方:模仿、理念等
• 表述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范畴
– 中国:兴观群怨等 – 西方:净化、寓教于乐等
– 中国:文、意、真幻、气韵等 – 西方: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三,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诗学一词也包含了更多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文
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 认识。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 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 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 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3、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 王建元《雄浑观念:东西美学立场的比较》 古添洪《记号诗学》 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 张汉良《读者反映理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陆早期的中西比较诗学
王国维 1904,《红楼梦评论》 1908,《人间词话》 “写实的”与“理想的”、“优美”与 “宏壮”等西方诗学概念与范畴
– 另一类术语虽不是感觉性的词汇,却很玄 妙,无固定所指。
• 翁方纲:“太白诗无一首不可作三昧观。”
– 《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 是名三昧。” –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 寂想之谓也。”
• 阴阳、本末、体用等。 • 季羡林:中国传统文论“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 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 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 亚里士多德把诗学看作一个独立的学科,与哲 学、政治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等学科地位相同。 • 在《诗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以当时盛行的 文类——戏剧为基点全面地探讨了诗的起源、 诗的种类、诗的功能等问题。实际上,他的诗 学研究对象并不仅仅限于诗歌的狭小范围,还 涉及史诗和戏剧,甚至音乐和舞蹈等,也就是 说诗学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诗。 • 由于这部著作成为欧洲美学史“第一篇最重要 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 念的根据”,因此以后西方常常把诗学看作是 文艺理论的代名词。
三、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的比较研究
• 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整 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 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 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 • 认识中西诗学体系的差异是从事中西比 较诗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进行具体研究 的前提。
中西比较诗学的哲学基础
(二)理论范畴和批评术 语的比较研究
• 钱钟书:“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 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 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西文论中术语的差异
•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范畴和术语大多空灵圆活, 很少有明确的定义,其内涵缺乏明晰的逻辑层 次,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 – 一类是诗意的、点到即止的描述,并且只 能意会不能言传, • 飘逸、沉郁、雄浑、婉丽、神韵、风骨、 兴趣、气象等。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冲谈”风格 的描述:“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 太和,独鹤与飞。” • 对“纤侬”风格的描述:“采采流水, 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 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 邻。”
“ 诗学”在中国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诗经,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 《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 经》之学称为‚诗学‛。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包含下 述几层意思: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 诗歌的创作实践和技巧,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1、1975年,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形而上学的理论” 、“决定的理论”、“表现的理论”、 “技巧的理论”、“审美的理论”、“实用的理论”
2、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东西比较文学模子的应用 》 “文化模子”理论的提出 ——‚用西方文学理论来套中国文论,用西 方的文艺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文学作品,来印 证中国文论,必然导致割裂和扭曲中国文化 传统。‛
• “诗学”(poetics)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 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Aristotelous peri Poiētikēs)。
–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词实包含了两个关键词: “诗”( Poiētikē)和“技艺”(tekhnē) – “从词源上来看,古希腊人似不把作诗看作是严 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把它当作一 个制作或生产过程。诗人作诗,就像鞋匠做鞋一样, 二者都凭靠自己的技艺,生产或制作社会需要的东 西。”(《诗学》,商务印书馆,2003,28页)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 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的 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的最 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 (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 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 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 邻于理想故也。‛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鲁迅 1908年,《摩罗诗力说》 ‚摩罗诗派‛其实就是浪漫派, 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 欧,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 命的浪漫主义流派。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 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 —— 如此,比较文学便会 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法国学者艾田伯
当比较诗学进入到中国文化语境以后,中国学术界尤其是 比较文学界也开始将西方的“诗学”概念与中国的“文艺 理论”的概念合在一起来使用。
海外及台港:
(三)理论大师或批评大 家的比较研究
• 比较不同国家没有直接联系的文论家、 批评家的理论观点和批评实践
– 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研究 – 王元化《刘勰的譬喻说与歌德的意蕴说》
• 探讨某些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对各国文 艺理论批评的影响
– 亚里士多德的 “摹仿说” 对世界文艺理论的深远 影响 – 艾略特的“反个性”论在文学批评转向文本的过程 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 总体说来,中西文论各自有其相对完整 的体系和特征。
– 西方的诗学虽然经历了从古希腊到当代这 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且各民族又自有 其特征,但它们毕竟处于相似的文化圈内, 因而具有相当多的一致性。 – 中国诗学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各有千秋, 但由于它们都植根于宗法社会小农经济的 传统思想之中,故也显示出多方面的一致 性。
– 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不同 • 诗学一般是在一个文化内部进行。
• 比较诗学必须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 与文明中展开。
– 诗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 诗学常常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 • 比较诗学更多地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 “比较方法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它 是综合的、多层次的,也是分析的,它超越了一般民 族文学研究的方法,从总体上与对象构成了新的关 系。”(刘介民:《中国比较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