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州岁时节令文化的调查与研究(1225)

湖州岁时节令文化的调查与研究(1225)

湖州岁时节令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课题组岁时节令文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传承千年的岁时节令风俗以及岁时节令期间表演的各类民间艺术、举办的各类游艺竞技活动,它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对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规律的把握,是民众生活智慧、生命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体现。

岁时节令文化传递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增进价值认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岁时节令民俗活动真实地传达人们交往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调节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岁时节令游艺竞技放松和调节人们精神,有利于活跃基层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本课题组通过全面普查、实地走访和广泛座谈等形式,对湖州岁时节令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掘利用等情况进行调研,并就新形势下更好地保护传承、发掘利用岁时节令文化提出了对策建议,形成如下报告。

一、湖州岁时节令文化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湖州岁时节令文化是湖州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诸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活动类型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近年来,湖州岁时节令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稳步推进,有序开展,积极发掘和利用特色岁时节令文化,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取得明显成效。

1、创新保护传承机制,传统岁时节令文化展新颜。

岁时节令文化在湖州依然有着强大传承力量,深深植根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湖州岁时节令文化保护传承由自发到自觉,不断创新探索,形成专项研究普及、专项扶持培育、专项传承教育等系列新机制,传统岁时节令文化展现全新的姿态,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一是专项研究普及出成果。

2006年来,深入实施历史文化系列研究,对湖州民俗文化、蚕桑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渔文化、美食文化、稻作文化等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

在此基础上,2008年又以传统节日“假日化”为契机,由市社科联、社科院组织学者成立专家组,设立重点研究课题,专项研究湖州岁时节令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实传承。

2009年根据研究成果,编撰了通俗读物——10万字的《湖州岁时节令文化》,以文化的视野,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解读湖州岁时节令风俗事象及相关民俗,并配有彩图,融科学性、知识性、文化性和趣味性为一体,雅俗共赏。

《湖州岁时节令文化》配送全市各级图书馆、基层图书室和各中小学校,发挥其宣传普及作用。

二是专项扶持培育出精品。

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为契机,74项与岁时节令有关项目被纳入市首批和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这些列入名录的项目专项重点进行扶持和培育,做大做强做出精品,尤其是探索形成了‚建好传承基地-‘借船出海’扬名-尝试市场化运作‛的‚百叶龙传承保护模式‛。

长兴县专门成立百叶龙传承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确立具备传承条件的12个学校、部门和乡镇作为培训基地,现在已形成15条的演出阵容。

积极“借船出海”,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2000年来应邀到全国各地参与各级各类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活动60余次,先后十赴北京城,国庆60周年献演天安门,远赴法国助阵奥运火炬传递。

注册成立百叶龙演出有限公司,“百叶龙”成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现在年商业演出近20场次。

以百叶龙为范本,采用同样的机制和政策,湖州挖掘培育了多支民间文艺精品,长兴洪桥龙舟、林城舞狮,安吉昆铜竹叶龙、马家弄威风锣鼓等等,都走出湖州、走向全国,甚至远渡重洋,成为湖州乃至浙江对外文化交流的“金名片”。

三是专项传承教育出新人。

近年来,湖州积极培育岁时节令文化传人,认真实施岁时节令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工程。

2005年起,长兴在县职教中心、清泉文武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开设百叶龙艺术传习班,每年学员约500人,现有以中小学生为主的“小龙”7条。

南浔区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先后有80多名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传道授业,全区形成了剪纸艺术、船拳、灯谜等一系列30余种特色的校本课程,以及近30余个校园“文化社团”和6000多名区域文化新苗。

市文广新闻局在娃娃家幼儿园设立湖剧传习班,开展传习活动百余次,发掘、培养湖剧传承人。

湖州师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开展《防风神话与吴越民俗研究》、《湖州蚕花节民俗解读》等36项课题调研,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初步构建起较为健全的教学与研究团队。

2、扶持借助民间力量,岁时节令文化传承见长效。

岁时节令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群众的参与度是传承与创新的关键。

湖州基层活跃着大批热心的民间研究人员、传承人员,民间的力量和资金在岁时节令文化的传承保护中的作用正初步显现。

一是民间自发办节办会渐成风气。

湖州很多岁时节令习俗有着深厚的民间根基,如春节舞龙、端午节龙舟赛、红灯闹元宵、各类庙会、清明轧蚕花等民间自发的民俗活动几百年来经久不衰,这些民间自发的活动,注重于人民群众真情实感的释放和表达,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湖州含山‚轧蚕花‛活动抗战时期被迫停止,‚文革‛期间一度被禁,新时期民间自发举办活动成为中国最大的蚕神祭祀节日。

明清时期形成的菱湖民间灯谜射猜活动,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了水乡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此外按照不同时令每年准时举办的各色水乡庙会,其活动组织者和活动经费均来自民间。

二是民间民俗博物馆渐成气候。

湖州百姓办民俗博物馆和展览馆热情高涨,呈现良好态势。

德清新市的“江南蚕文化馆”,集中展示丰富多彩的祭蚕神、呼蚕花、戴蚕花、轧蚕花等民俗。

安吉县21座村级地域文化展示馆相继建成使用,从竹文化、茶文化、山民文化、畲族文化等方面展示各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

长兴泗安新联村农民投资近40万元自建农具“博物馆”,保存逐渐失传的传统农具,挖掘传统农具内涵,让下一代不忘耕作之本。

三是民间文化文艺人才保护培养渐成体系。

岁时节令文化的传承人才是关键。

目前,湖州市共组建各类民间特色文体团队654支,自2007年起,计划用3年时间,对全市特色文化团队文艺骨干和基层文化干部轮训一次。

2009年组织市县群艺馆、文化馆业务干部开展‚三个三‛活动,与1/3的乡镇(街道)文化站结对,全年1/3的时间下基层辅导,全年为联系乡镇新创作3件文艺作品(或文体团队),全年下基层辅导达745人次,新培育特色文体团队72个。

长兴县以以‚百叶龙‛和‚狮舞‛为龙头,抓好‚一镇(乡)一品,一村一韵‛建设,建立起‚民俗特色文艺团队‛200支。

安吉县推进民间艺术基地和特色民间艺术表演队伍的建设,2009年一年就建立8个基地,10支队伍。

民间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传承。

3、推进‚一乡一节一品‛建设,繁荣基层群众文化添活力。

湖州稻作、蚕桑、樵采、渔牧多样的生产方式,大规模移民南风北俗的相互熏染,致使湖州民俗呈现出‚一乡一品‛的特色。

近年来,湖州提出了“一乡一节一品”的思路,各乡镇根据百姓需求,错开农忙季节,结合节气风俗和镇情、民情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群众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随着“一乡一节一品”的全面推进,在全市形成了元宵到乾元闹灯会、梅溪看旱船、菱湖猜灯谜,清明到含山、新市赶蚕花庙会‚轧蚕花‛,端午到长兴看花龙舟赛,重阳到莫干山登高,深秋到三合看祭防风、章村看畲乡民族风情的生动局面。

办节期间,人山人海,颇为壮观,极大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体现了“源于民间,便于民众”的特点。

有关部门利用这一载体,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广泛开展送戏下乡以及科技知识、致富信息、法律援助等服务活动,丰富了节庆内涵,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二是有力地促进了民间文化传承。

“一乡一节一品”立足于弘扬本乡本土现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或民俗文化资源,使广大群众认识到自身拥有生活形态的文化价值。

办节使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把目光转到了对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上,大量历史古迹得以修缮整饬,一大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被挖掘出来。

2009年起结合推进农村文化‚八有‛保障工程,大力实施‚乡村戏台‛工程,完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借办节东风各种民间绝活、曲艺、农民歌手纷纷登台亮相,为农村文化队伍、文艺活动人才提供了切磋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了“种文化”的目的。

三是有效地推动了城乡文化互动。

通过实施“一乡一节一品”,孕育了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农村文艺骨干和特色文艺团队,以此为基础湖州创新推出了“文化走亲”活动。

由各县区(乡镇)组织具有区域特色的节目,在村际、镇际、县际之间开展交流,促进城乡区域文化互动,在2008年德清乡镇横向交流互动试点的基础上,普及交流互动演出,实现县区之间“文化走亲”全覆盖。

文化走亲,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逐渐从台下观众变为台上主角,南浔区菱湖镇26个村、7个社区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特色民间艺术活动项目,实现了“一村一艺”,村庄和社区间的交流串演很火爆,形成“村村有队伍,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的新风俗。

2009年全市5个县区40个乡镇开展乡镇间交流演出近百场,吸引观众达15万余人次。

4、挖掘岁时节令文化优势,助推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显新效。

近年来,湖州借助山清水远的乡村景观与浓郁的民俗风土人情优势,乡村旅游、农家乐迅速崛起,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发展各种类型的农家乐3000余家,达到“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标准、能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农事活动的经营户达到937家,在全省具领先地位。

湖州岁时节令民俗丰富多彩的形态和深邃厚重的底蕴,为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宝藏‛。

一是精致多样的岁时节令食品奠定乐湖州农家乐发展基础。

湖州地貌类型齐备,农副产品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精致多样的岁时节令食品,正成为农家乐的主打产品和招牌菜。

根据不同时令制作的花样繁多的糕团点心让游客吃了还要带。

得天独厚的水产资源,独具魅力的四时食鱼习俗,“渔家乐”让游客流连忘返。

西部山区竹子种类繁多,各种各样的食笋方法和烹饪制作工艺,‚百笋宴‛风味独绝。

古运河畔的新市、双林、练市以传统羊肉美食会友笑迎天下客,各式羊肉宴及各种羊肉风味小吃,令游客乐而忘归。

二是丰富多彩的岁时节令民俗提升了湖州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2008年非遗普查,全市共排摸到狭义岁时节令习俗490项,与岁时节令相关的娱乐游艺竞技活动更多达3000多项,是一个巨大的民间文化宝库。

诸多的民俗文化成分,来源不同,风格各异,形成湖州一地多民俗的文化格局,是湖州乡村旅游的亮点和看点。

湖州不仅有青山绿水、宁静恬然的乡村美景,更有经过湖州人民改编创新,兼具了北方民俗的粗旷和江南的柔美的各类民间文艺:菱湖‚马灯舞‛亦柔亦刚,‚百叶龙‛婀娜多变、灵动秀婉,‚五色傩舞‛雄奇诡秘,‚十番锣鼓‛锣鼓喧天、火铳鞭炮齐鸣豪放粗犷。

近年来,湖州积极组织‚农家乐‛从业人员学习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知识,引导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各类民俗活动,感受乡土人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