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第2 课时) 主备人:李创第 2 个教案总第 2 个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
解
记住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年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能力与方
法
通过河姆渡、半坡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史实,启发学生
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
重点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教学
难点
新石器的含义
教具
准备
教学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新课导入:
提问: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居民分别是谁?由此进入新课的讲授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标注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
提出问题: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分别种植什么粮食作物,为什么?(地理特征决定)学生标记出河姆渡、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
讨论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生产的具体情况(学生可以进行再造想象)
学生说明半坡遗址位于我国的什么流域
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新旧石器的主要区别
归纳半坡遗址所反映的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小结本课内容学生结合教材的文字和插图了解半坡居民生产的陶器(分类及用途)
阅读课后的史海拾贝,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加深知识的巩固。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课堂作业:
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距今的年代?
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遗址三大汶口遗址
1、时间、所在地 1、具体位置、生活年代
2、经营农业、畜牧业的情况 2、原始农业
二、半坡遗址
1、时间、所在地
2、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家庭作业:
识记、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地域、年代,以及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