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师生关系如何定位作者:***单位:***************摘要: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当代和谐校园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
老师和学生永远是大学校园里的主角,但这两大主角之间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师生冲突等诸多不和谐的音符频频出现,这使其再次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焦点。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矛盾、定位、沟通、挑战、和谐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本文重点从人际关系角度说明师生关系定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运用公共关系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当代大学校园里的师生关系现状,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建议。
提到“师生关系”,让当代的大学生和大学教师都感到很困惑。
究竟是老师的责任,还是学生的过错,本文或许能帮您找到问题的答案。
百度百科对师生关系的解释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一、高校师生交往状况分析及其特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等院校学生已不再处于被动的局面,而老师也逐渐失去了“闻道有先后”的优势,“师道尊严”的传统亦渐渐淡去,“学生没了敬畏感,老师少了神圣感”,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师生已走向冷漠化。
下面来分析一下当代高校师生关系所呈现的特点:1.师生交往少,关系逐渐冷漠化。
当代的大学生同他们的老师已渐行渐远,与此同时,大多数学生认为当前师生交往存在冷漠化,功利化的特点,更有甚者,还有同学认为大学生没有必要和老师进行交往。
师生除教学交流外,各自行色匆匆,哪怕见面很多人也会因人而异地打招呼,而即使是上课,教师与学生相隔一个讲台,也似乎隔了一个鸿沟,他们仅仅是认识的人,而不是亲密的人。
2.师生沟通渠道减少,感情交流不足。
现在师生交往中,基本都倾向于短信、邮件交流,一般也只与专业老师接触最密切。
除了上课,大多数的学生课后与老师的接触几乎为零,还有一些大学生只会在受到惩罚或者是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才会主动和老师交流。
这说明当前的师生关系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化,从某种程度来讲,就是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
3.师生互信程度低,学生偏于消极逆反。
大学生在未进大学前就为自己勾勒了心中理想的大学,心中理想的大学老师。
到了大学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理想中的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彼此信任的朋友关系被现实冲破。
对象牙塔过多的憧憬与设计,与学生心目中的“理想王国”、“自由国度”叛若鸿沟,大学生们往往因此产生过多的消极逆反情绪。
4.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形成独立个性。
对于一个人来说,上大学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对其地位的肯定。
在大学生的眼中,老师的地位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悄悄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已经消除了中小学时对老师的依附,敬畏的心理,师生关系也从而变得疏远。
5.学生期望值高,老师人格魅力下降。
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老师的期待比较高,学生希望和老师在课堂上是师生,平时是朋友,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希望老师能够从“师道尊严”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向亦师亦友型的关系转变。
他们心目中理想的老师是有“渊博学识,文雅举止,幽默风趣,人格高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等诸多的素质。
大学生对高校老师的期望值普遍偏高,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毕竟不都是学生心中理想的神话,老师的知识储备,人格素养毕竟不是十全十美的。
二、高校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高校师生关系中的工作、心理、个人、道德关系有融洽的一面,又有矛盾冲突的一面。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信息浪潮的冲击,高校师生关系间的矛盾、冲突频频发生,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谐的高校校园的创建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项举足轻重的任务。
为此,新时期,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要引导高校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经初步统计分析,目前,引起师生关系紧张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学生因素1.学生太过于“现实”的思想阻碍。
有些大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就幻想,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之后就没有老师管教了,也没有作业了,就可以天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到了大学之后,有些学生认为上课不听课,旷课和不写作业都很正常,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学生活,形成了自认为很“现实”的思想,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发展。
2.学生老师缺乏必要的交流。
由于高校教育和教学任务的繁琐,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已在时间和空间上缺乏充分的条件。
走马灯式更换的教师,流水似轮转的学生,师生之间相互认识、相互沟通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
而且,大部分公共理论课采取多班合上的“大课”制,教师因上大课到学期末也叫不上学生的名字,更谈不上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思想与个性等。
师生双方只有彼此充分认识和理解,才能实施有效教育与教学活动。
3.学生单一文凭观,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外部环境的诱导下,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对学术不感兴趣,对讨论提不起精神,对独立科研没有信心,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认为没有什么意义,目的只有一个,拿到文凭去谋生。
以前的大学生,他们都用很长的时间准备毕业论文,经常和老师交换意见,论文经过了多次修改,毕业后论文才有可能全文发表。
那么现在呢?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还有多少学生愿意努力地、高质量地去完成毕业论文?(二)教师因素1.大学师范教育与工作实际有差距。
有许多年轻教师开始走上工作岗位都是雄心勃勃。
可现实是无情的,一旦他们在工作中遭到许多挫折后,他们觉得在大学期间有点没有让他们知道“那个世界的真相”的感觉。
因此,他们情绪开始波动,状态开始动摇。
这就为他们以后出现师生关系不和谐创造思想条件。
2.老师角色自认的误区。
教师要有角色意识,要符合角色要求。
但是如果这个角色意识与行为“过分”的话,就可能造成教师的“强权”意识,即所谓的“师道尊严”,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就容易造成冲突。
最后,师生的“代沟”问题。
师生之间在年龄上存在着差距,这是客观的事实。
由于不同时代的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对同一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一样。
有些教师报怨,今天的孩子实在难教,与过去所谓“自己时代”的孩子不一样。
教师在观念与行为与学生存在着“沟”,因而造成师生关系恶化就在所难免了。
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合理。
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合乎期望的行为而导致的不满意,就会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从而引起学生的压抑、不满或怨恨情绪。
这种情况下的师生矛盾往往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有正确的要求,但帮助的方式不正确。
学生对教师不合乎期的行为的不满也是造成师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由于教师的个人特征或行为方式引起学生不满,学生就可能有意无意制造冲突,表示他们的不满情绪。
4.部分教师自律精神的不足。
在高校,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模块中,部分导师只负责招而不负责教。
学生愿意来找就找,不来找也不过问。
这还算好的,还有的是从不主动找学生,没有任务,没有管理,没有要求,没有交流,让学生自生自灭。
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导师缺乏自律,另一方面是导师遴选过于宽疏,没有硬条件约束,部分人不知道该如何带学生,自己只有一碗水,如何给人一桶水?最好的办法就是避而远之,实在不行了才硬着头皮见一下。
(三)学校因素1.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如今的高校面临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学校忙于找资金、扩专业、建校园,强调硬环境的建设,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
对教学过程的掌控又过多依赖于课堂秩序的维护,而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构建生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很少关注。
师生之间的关系仅限于一间教室之内,没有沟通的氛围,没有沟通的渠道,没有沟通的内涵,只要把学生招进来送出去就万事大吉,大学没有了大学味。
2.学校制度设计的偏差。
对于教师来讲,说不关心学生,不希望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对的。
但客观地讲,有这个愿望未必有这个可能。
如今教师要评职称,要提高待遇,强有力的指挥棒就是科研成果、项目、经费、获奖等,而这些是不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靠自己去挤时间,去拼命,去积累,至于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给学生作有份量的学术报告,给学生做学术辅导,评职称时都是不可能拿到桌面上来的。
故在这样的指挥棒下,教师也只能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做与利益最相关的事,其他的事情能放则放。
所以说,有的学生说很难见到老师,难就难在这里。
3.大学学术精神的衰退。
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是出思想的地方,也是影响几代人精神的地方。
但观今日之大学,行政色彩浓厚,官本位意识强烈,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有限的资源被错误地配置。
一些做研究、做学问稍有成就的人,不是给你扣顶官帽,就是争着去要官帽,这样一来,有水平的学者都忙于事务去了,哪有时间和学生交流?在校园又能见到多少精彩的讲座?冷清的校园带来的就是冷淡的师生关系,有的学生都快毕业了,对自己景仰的名家连面都未曾见过。
三、改善师生关系的措施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是营造民主、平等的大学氛围的基础,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引导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高校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加强和改善高校师生关系是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有如下建议:(一)学生方面1.学生要信任和尊重老师。
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学生不要认为老师在学校工作纯粹就是为了赚钱,只关注自己的工资,不关系自己的学生。
学生要充分相信,教师不但可以成为学生的良师,传授知识,释疑解惑,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学生要理解和宽容老师。
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首先要明确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和爱好,同时,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不同,各自的生存性质又导致了师生之间关系的摩擦与误解。
不会理解、宽容他人,也同样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与宽容。
因此,师生之间通过身份、角色的互换,用理解与宽容的原则来对待对方,学生要尽量理解教师的工作,不要认为老师上课批评了你就是故意和你过不去。
学生不要因为教师的严厉而回避教师,这样,和谐关系自然得以实现。
(二)学校方面1.学校要全面树立学生主体观 ,做好育人工作。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 ,教育要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教学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自身素质结构的一种特殊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知识最终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 ,问题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处理 ,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