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辽宁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现代物流业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区域的一门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现代物流业是一种具有现代技术和管理组织特征、涵盖交通运输、仓储、信息、流通加工、包装、搬运装卸、区域分拨和配送等行业在内的新的服务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代物流具有运作市场化、经营集约化、形态涡旋式、生产系统性、范围国际化的特征。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我省产业结构,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辽宁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十二五”以来,辽宁省物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物流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区域物流发展速度提升,物流产业带发展带动作用增强,物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了以沈阳、大连市为中心的物流综合服务网络,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物流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 物流总量持续增加2013年辽宁省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1384.1亿元,占全年生产总值的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225607.7万吨,比上年增长10.4%。
其中,铁路货运量17817.1万吨,增长2.5%;公路货运量194169万吨,增长11.4%;水路货运量13612万吨,增长7.8%;航空货运量9.6万吨,增长0.4%。
全年货物周转量12134.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
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98400万吨,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9781万吨,增长12.4%。
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798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8.8%。
2. 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3年末,全省铁路营业里程4867.4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10.4公里,增幅仅为2.32%,其中高速铁路645.6公里,增加90.2公里,增幅高达16.14%。
公路里程(不含城管路段)110072公里,增加5393公里,增幅为5.16%,其中高速公路4023公里,增加111公里,增幅仅为2.83%。
全省拥有海岸线2920公里,港口码头长度达到67.4公里,港口码头泊位384个。
拥有各类生产性泊位322个,集装箱专用泊位25个,全省6个机场开辟国内外航线240多条,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4个城市通航。
大连92条集装箱航线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通航。
目前。
辽宁省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
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一期已经通过验收,沈阳、大连、锦州等市物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3.物流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以我省为中心建设的东北地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本建成,通过对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社会化、基础性的物流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物流共享信息,支撑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协同管理机制的建立。
现代物流信息网络发展较快。
部分物流企业积极采用供应链管理、GPS、条码等物流管理技术,在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信息系统辽宁省物流总量发展情况汇总表辽宁省物流基础设施情况汇总表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体化物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物流综合管理的效率。
以大连口岸物流网、锦程物流网、中国物流联合网、沈阳物流公共信息网为代表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已具雏形。
4.现代物流业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早在2008年,辽宁省政府就制定了《辽宁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8-2015),该规划确立了现代物流的战略地位,提出打造“一圈两区三带五中心”的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圈”是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物流发展圈,“两区”是辽东半岛沿海物流发展区和辽西物流发展区,“三带”是指辽宁沿海物流产业带、沈大物流产业带和锦朝阜物流产业带,“五中心”是指沈阳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大连东北国际性物流中心城市和锦州、营口、丹东区域物流中心城市。
近几年来,辽东半岛沿海地区以建设大窑湾保税港区为重点,打造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沈阳经济区以建设沈阳东北物流中心为核心,培育现代物流产业集群;辽西地区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为基础,建设中蒙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
5. 物流装备制造业有了长足发展辽宁省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利用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装备制造业。
近年来,相关企业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大力发展大型专业化船舶、集装箱、专用运输车辆、自动化物流装卸设备、物流仓储设备等物流装备。
经过几年来的调整改造和结构优化,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沈阳、大连为重点的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沈阳金杯、沈飞、新松、大船重工、大连重型机械、大连中集等已成为我国物流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企业。
以沈飞的自动化仓库设备和新松机器人的AGV、物流自动实验装置为代表的高科技含量产品,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沈阳、大连正逐步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我国物流装备制造技术产业基地。
6. 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完善第三方物流是物流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重要标志之一。
几年来,辽宁省不断加大第三方物流需求的开发力度,逐步提高工商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比例,不断扩大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
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民航等部门货运体制改革,按照现代物流理念,打破行业分割,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提高第三方物流业务比重。
对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邮政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整合,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7.现代物流服务能力逐步增强近几年我省引进和培育了一批现代物流企业。
部分运输企业、仓储企业逐步按照现代物流理念进行改造,完善其物流服务功能,实现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
一批仓储企业通过与工商企业共建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提供从原材料到产成品营销的全程物流服务;利用原有的仓储设施条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优化商品的供应和销售,建立商流、物流、信息流相结合的物流模式,提供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此外,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出现一批物流科技企业,这些物流科技企业积极做好物流软件开发、深入研究物流信息运营、物流技术运用、物流规划与管理咨询等高端服务。
以锦程国际物流集团为代表的民营物流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物流知名企业,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如马士基、普洛斯、宝供也相继进驻,带动了我省物流企业营运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功能向高附加值、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辽宁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省发展现代物流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过去几年物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家二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要求和全省经济发展的需求比较,与发达国家和沿海省份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 物流业发展环境尚需继续完善为进一步促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必要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信用机制和信用体系,强化监督机制,鼓励开展仓单质押等物流金融业务,促进现代物流业与金融服务业的融合。
第三,尽快建立社会物流统计体系,科学合理地设立统计指标,建立现代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和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为相关部门及时了解物流业发展进程、发现问题、做出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统计数据。
第四,加速现代物流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重点加强物流高级管理人才、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完善物流人才利用机制。
2. 现行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海关、服务、运输标准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管理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和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2007年,我省虽然建立了全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了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责,但由于经济利益部门化弊端的存在,造成我省在物流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协调能力较差。
物流业涉及交通运输、经贸、外经贸、城市管理、公安、税务、海关、商品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和制度体系等存在较大不同,在对物流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因管理之间的体制及机制性原因,造成物流业发展的许多困难。
3. 物流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偏低,物流成本较高我省与发达国家在物流成本方面、周转速度方面以及产业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服务水平和效率方面都比较低。
我省目前每万元GDP产生的运输量为4494吨公里,远远高于美国的870吨公里和日本的700吨公里。
我省物流系统各环节的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反映为货物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
此外,有些非正常费用如保路费、好处费、不合理的罚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流成本。
4. 物流基础设施配套性、兼容性较差,技术装备水平偏低总体来看,我省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发展,各项衡量指标在我国虽然名列前茅,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落后。
按省土面积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省虽为7359公里/万平方公里,高于我国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但远低于德国的14680.4公里/万平方公里。
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下,我省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导致系统整体功能性不强。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建设方面缺乏投入,对物流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相对缓慢。
此外,交通运输网通达深度仍需拓展,口岸通关效率有待提升。
5. 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物流是跨地区、跨行业的运作系统,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
我省物流标准化滞后主要表现在有关的标准及规章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已制定的的标准在推行方面也缺乏必要的力度。
此外,产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由于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尚未发挥有效作用,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接口标准。
我省物流标准化滞后严重影响了我省物流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三)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借鉴1.美国物流业的特征及发展经验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专业物流研究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物流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美国物流业发展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完善的法律体系。
美国继颁布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航运法规——《1916年航运法》后,美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航运、汽车运输、航空运输以及多式联运方面的法律,这些法律促进了美国综合运输的发展,有效地将物流业融入市场经济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