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与拜伦
第二节
华兹华斯与拜伦
一、华兹华斯作品介绍
二、拜伦生平与创作
威廉· 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 1850),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黄 金时期在1797~1807年。随着声誉逐渐上升, 他的创作逐渐走向衰退。到了1830年,他的 成就已得到普遍承认,1843年被封为英国桂 冠诗人。由于他与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 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10月的《爱 丁堡评论》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诗人。早期 诗歌《晚步》和《素描集》中,对大自然的 描写基本上未超出18世纪的传统。然而,从 《抒情歌谣集》开始,一反18世纪的诗风, 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 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他为 《抒情歌谣集》的再版所写的序言被认为是 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他的作品还有《不朽 的征兆》以及由《序曲》和《漫游》两部分 组成的哲理性长诗《隐者》等。
(三)“拜伦式英雄”
《东方叙事诗》中的主人公都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反抗社会制度的叛逆 者,他们都有不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社会中却找不到用武之地。他 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而感到痛苦,因自己的力量和情感的虚耗而感到 绝望。他们以挑战示威的态度,以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以不屈不挠的 意志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甚至宗教 和道德。但他们又都是以个人的力量反抗社会,因其轻视群众,脱离 社会,最后只能在绝望中毁灭自己。拜伦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了自己对 社会的反抗,也反映出忧郁、孤独的悲观情绪,因为叙事诗中的主人 公都带有拜伦个人的性格特点,所以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 1816年4月,拜伦因统治阶级利用其同妻子分居的家庭纠纷对他进行诋 毁而永远离开了英国。流亡瑞士期间,他创作了《锡隆的囚徒》和 《曼弗雷德》。前者主人公博尼瓦尔是历史人物,为捍卫瑞士独立而 被囚入监狱长达六年之久。长诗为了民族自由而遭受苦难的战士充满 了同情。《曼弗雷德》表现了启蒙主义理想的幻灭:知识只能给人带 来痛苦从而怀疑知识的成果。诗剧中对英国社会的否定,发展成对整 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怀疑和否定,主人公只寻求“忘却”和死亡。诗人 过分地夸大和美化了孤独者的精神力量,而且没有认识到曼弗雷德脱 离人脱离生活实践和社会斗争,正是他自我毁灭的真正原因。
(四)《唐· 璜》
通过主人公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历险经过,展示了 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欧洲的社会生活图景,表 达了追求个性自由的理想(唐璜的爱情历险)和 对现实的反叛精神。长诗对各国的反动统治都进 行了揭露和控诉(神圣同盟、俄国),其中既有 封建宫廷的专横淫逸(苏丹后宫)、贵族社会的 空虚庸俗(英国),也有奴隶市场的野蛮残忍 (君士坦丁堡)、资产者的拜金主义时尚和虚伪 道德(英国)。
拜伦在学生时代开始写诗。1807年出版的诗集《闲散的时刻》 遭到当时声望很高的《爱丁堡评论》的攻击,使他异常敏感 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他以《英格兰诗人与苏格兰评论 家》(1809)一诗进行回击;这是一首英雄双行体讽刺长诗, 诗中对包括司各特、柯尔律治和华兹华斯等人在内的许多诗 人都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毫无顾忌的挖苦嘲笑,引起不小的 轰动。在取得上议院议员的资格后,拜伦与友人约翰·霍布 豪斯到西班牙、希腊等国进行了历时两年的漫游。1812年发 表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前两章,轰动了当时 英国文坛。1818年在写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四章后, 开始创作叙事长诗《唐璜》,到1823年去世前一年为止,共 完成了16章又14节,计一万六千行。长诗通过主人公奇特、 复杂的经历,广泛描述欧洲社会生活,抨击虚伪、残暴、专 制,歌颂纯真的爱情、正义的勇敢以及为自由而斗争的英雄 气概。长诗的构成,故事中有故事,叙事又写景,还夹杂诗 人的议论、感叹、反思,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十分丰富精 采,代表了19世纪英国诗歌的最高成就。
拜伦
乔治· 戈登· 拜伦
(一)生平 (二)创作 (三)“拜伦式英雄” (四)《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一)生 平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英国 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88年1月22日出 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曾供职于英国 海军,母亲是英格兰人。父亲将母亲的财产挥霍尽 净,为避债逃到法国,并于1791年死于异乡。拜伦 跟随母亲在苏格兰度过了贫穷而孤寂的童年。十岁 时,继承了家族的爵位与庄园。父母的离异,他自 己的生理残疾,苏格兰大自然的风光以及乡间的朴 实生活,在拜伦幼年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创 作
1、1801年拜伦就读于哈罗中学,1805年入剑桥大学。1807年, 出版第一本诗集《懒散的时日》,表现出诗人对周围庸俗环境及 上流社会的轻蔑与鄙视(bi3),以及诗人在空虚的喧嚣中所感 到的寂寞和孤独的悲哀。诗集出版第二年,《爱丁堡评论》发表 匿名文章对其进行挖苦、讽刺。1809年拜伦写出长篇讽刺诗《英 格兰诗人与苏格兰评论》进行回击。这首长诗显示了拜伦作为一 个讽刺诗人的才华,确立了他在英国诗坛上的地位(还批评了湖 畔派诗人与司各特)。 2、1809年大学毕业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 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愤懑地离开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 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等地。1811年7月 拜伦回到英国。这次旅行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并在归 途中创作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东方叙 事诗》是以东方为背景的浪漫主义组诗,共6篇:《异教徒》 (1813)、《阿比托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 《莱拉》(1814)、《巴里西耶》(1816)和《科林斯的围攻》 (1816)。在组诗中,诗人对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现实提出了强烈 抗议,进行了彻底否定。由于其带有浪漫主义的抽象性而缺乏明 确的规定性,所以它就变成对一切社会制度的抗议和否定,有虚 无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拜伦在《该隐》中,批判传统信仰和“原罪”理 论,否定上帝的存在和操纵人们命运的神权,揭 露宗教的伪善。诗剧这种鲜明的反宗教倾向,在 “神圣同盟”以宗教、神圣掩盖他们血腥罪行的 历史条件下,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该 隐由《圣经》中的“第一个杀人犯”变成了反抗 专制统治与专制神权的战士;魔鬼路息非由第一 个背叛上帝的堕落天使变成了反抗神权统治、赞 扬理性与自由理想的战士)。
华兹华斯作品介绍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合著了《抒情歌谣集》,在再版的时 候,华兹华斯写了一篇序言,系统阐明了他的浪漫主义诗 歌主张:(一)强调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必 须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二)诗歌不仅要写伟大的历史 事件,也要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要让“微贱的田园生活” 入诗。(三)摈弃典雅、华丽而又矫揉造作的辞藻,采用 普通人真正使用的朴实易懂的语言,在节奏上须与口语的 音调一致。(四)诗歌必须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 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
(四)《恰尔德· 哈罗尔德游记》
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第一次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内容独特而 新颖。主要通过恰尔德和诗人自己的浪漫抒情,表现了对拿破仑 的侵略、英国干涉民族独立运动等各种暴政的愤怒;对莱茵河、 阿尔卑斯山„„以及意大利建筑与雕刻美的喜爱与欣赏;对卢梭、 伏尔泰等历史先进人物的尊敬;对反抗压迫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各 国人民的赞美与鼓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厌弃与失望,有“抒情 史诗”之称。 长诗艺术上的创新在于:别出心裁地塑造了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 人物形象——哈罗尔德和抒情主人公。用哈罗尔德的游历串联情 节线索,抒情主人公的议论则构成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内在联络。 哈罗尔德典型地体现了19世纪初期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英国贵族 青年的思想情绪:既厌恶上层社会的空虚和庸俗,又因看不到出 路而陷于苦闷彷徨。长诗的抒情主人公,却是一位感情炽烈、精 力充沛的观察家和评论家。他表达了诗人反抗专制暴政和民族压 迫、追求民主的思想。这两个形象,分别代表拜伦思想的两个方 面,反映了他个性的矛盾。在后面两章中,抒情主人公出现得越 来越多,反映出拜伦的思想在向积极的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