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研究

“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研究

“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研究Lixin摘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实施以来, 取得了明显成就,对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

但是近年来也显现出一些问题,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整治也迫在眉睫。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生态环境成就问题1.概念“三北”防护林是在中国北方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工程自1978年11月启动,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预计于2050年完成。

“三北”防护林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

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

规划范围包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中北部、陕西、晋北坝上地区和东北三省的西部共13个省,总面积39亿亩。

2.背景及原因三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少雨、干旱。

自然植被以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为主,生态环境脆弱。

再加上三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逐年加剧,导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

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

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建设“三北”防护林,以求能锁住风沙,用以减缓日益加速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进程,改善生态环境。

这一决策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

在国际国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

3.意义3.1取得的成就截止2005年,累计完成造林育林面积250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700万公顷、飞播造林97万公顷、封山育林710万公顷。

与此同时,三北地区的其它林业生态工程和各行各业的林业建设蓬勃发展,共同推动了三北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拓展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3)三北工程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 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生态建设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3.2三北工程建设给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变化(1)森林总量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

(2)全党动员,全社会办林业,提升了林业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国土绿化,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环境。

(4)林业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5)防护效益逐步发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4.问题“三北”防护林对于锁住风沙,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防护林建设这么长时间以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以及人为破坏等原因,在近千公里的三北防护林带上,出现了树木老化和植被大量死亡等诸多问题。

4.1防护林老化原因4.1.1防护林结构不尽合理,杨树林带占比过高三北防护林的营造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由于当时技术水平低、优良品种少,加之造林时间集中等客观因素,使防护林结构不尽合理。

杨树种植成本低、生长速度快,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成了主要的种植品种,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一杨独大的局面,杨树林带占比高达98%。

按照《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规定,我国北部杨树树龄30年以上即进入过熟期。

4.1.2连续干旱和地下水位下降是造成杨树大面积衰死杨树属于浅根性阔叶树种,不仅本身蒸腾耗水量大,而且,树根最多向地下伸到1.5米左右,如果树根不能从土壤中有效吸收水分,树木将凋蔫以至死亡。

即使是胡杨也必须生长在有水的地方特别是河流两岸,这就使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对地表原生植被破坏非常严重,造成更大范围的荒漠化。

靠造林保水不但是不可能的,还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三北地区本身干旱少雨,不利于杨树的生长。

4.1.3杨树的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作用十分有限干旱区草原大部分植被是“木质化”的,长不高,就只有二三十公分。

在“三北”地区,大部分原生地貌是以灌草为主的,像杨树这种高大乔木,虽然可以满足提高森林覆盖率的需要,也有耐旱能力差,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十分有限的弱点。

但是,大面积种植杨树符合少数人急于求成的心理,成片营造的乔木林,虽然树木成行,但是地表仍旧裸露,生态工程也因此演变成了“形象工程”。

4.1.4除了老化和缺水,资金缺乏、人力成本激增导致的维护不利,也在客观上加剧了防护林的衰弱。

“三北”防护林工程一直被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实行着“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和“国家扶持”为辅,地方政府和农民投入为主的投入制度。

由于所取得的建设成果也是林无其主,主无其权,权无其责,责无其利,人们积极性不高,维护不利。

4.2解决措施4.2.1采伐残次林与营造新生林相结合加强防护林的更新改造,须正确处理好新造、重造和采伐更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防护效益已逐下降的成熟和过熟林带,在不影响整体防护效益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隔带采伐更新,实行采育结合,逐渐调整林龄结构,使幼、中、近、成、过熟林的面积和蓄积呈正态分布。

4.2.2因地制宜,不同地域类型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评价和适地适树研究。

不同地区防护林种植不同优良品种,重视荒漠、半荒漠地区天然胡杨林、梭梭林、柽柳林等的保护、培育、经营管理技术的研究。

4.2.3结合各地实际,推广先进技术以最新科技成果,合理规范地进行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以使高质量的防护林工程,真正成为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推动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最具活力的经济因素,为形成不同防护林类型区的林业产业创设条件。

4.2.4定期监测,提供科学管理依据设定防护林体系工程综合效益(生态、经济、社会)定位站,开展长期定位的动态观测、研究、监测等科研工作,以向国内外将有关各类防护林体系效益作出科学回答。

而更重要的是以此作为对区域防护林体系工程进行科学管理的依据。

4.3任务当前,三北防护林工程面临的总任务是: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完善功能,稳步推进。

关键是坚持创新,抓落实,见成效。

通过精心组织,周密筹划,把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建设方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思想、生态经济型的建设模式,体现和落实到工程实践中去。

4.3.1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亮点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3.2突出防沙治沙的主攻方向三北的沙漠不治,北京的风沙不止。

三北的生态不改善, 全国的生态难改变。

三北防护林工程要突出防沙治沙的主攻方向,就必须认真总结和大力宣传三北多年积累的依法防沙治沙、科学防沙治沙、工程防沙治沙和社会防沙治沙典型、成功经验、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突出抓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把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纳入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作为防沙治沙工作新的增长点来对待;制定切实可行的近、远期防沙治沙规划方案;强化管理,研究制定不同沙区的治理标准、检查验收办法、示范区的建设标准,督导检查工程规划、计划的执行情况,不仅要出建设成果,还要出防沙治沙的理论成果、管理制度成果。

4.3.3统筹治理水土流失把治理水土流失同国土整治、综合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治理方针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先易后难的治理原则。

三北防护林工程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作为重点,世世代代坚持不懈地治理。

与此同时,抓好相对比较容易治理的东北、华北地区的水土流失。

4.3.4建设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把建设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健全、效益最佳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现存的年龄老化、林龄结构不合理、林组分布不均匀、病虫害严重的残次林带、低质低效林带和病腐林带以及过熟林木进行科学的更新改造,在培育中利用,在采伐更新中完善,确保体系常在,永续利用,功能强化,效益递增,将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林网与农民收入密切结合起来,把科学、规范、及时更新农田防护林,作为当前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平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来对待,体现林业的三大效益。

参考文献:[1]王鹏涛,延军平,蒋冲,刘宪锋,廖光明.2014.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气候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34(1):274[2]赵惊奇,景耀春,窦建德.2007.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与发展对策初探[J].宁夏林业通讯.4:32-34[3]苗普.2005.浅析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制度缺陷[J].防护林科技.1:48-49[4]贾怀东,李学锋.2014.三北防护林之殇[J].中国国情国力.3:23-24[5]高志义.1998.三北防护林工程与科技兴林[J]防护林科技.4:10-14[6]宋立宁,朱教君,闫巧玲.2009.防护林衰退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8(9):1684-1690[7]何婧娜,李卫忠,于丽政.2008.陕西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展望[J].西北林学院学报.23(3):85-89[8] 苗普,李建权,赵振兴.2007.浅析三北防护林工程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防护林科技.3:42-43[9] 林东升.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国的“绿色长城”[N].农民日报.2001.12.10[10]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建设三北工程促进社会和谐[N].中国绿色时报.2007.3.14[11]田元丰,黄忠礼.三北防护林:中国的绿色长城[N].中国贸易报.2008.11.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