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静脉治疗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静脉治疗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3级 穿刺部位疼痛及出现红斑形成条状痕/纹,可触及的静脉 索
4级 穿刺部位疼痛及出现红斑形成条状痕/纹,可触及的静脉 索长度>2.5厘米,有脓液流出
静脉炎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机械性静脉炎
化学性静脉炎
静脉 炎原 因
1.置管技术不熟悉 2.不适当的置管部位 3.留置超时 4.导管固定松动未及时更 换敷料
5.微粒刺激 6.导管材料过硬
4.如有脓性分泌物,应进行细菌培养。 5.对血栓性静脉炎遵医嘱进行血管彩超,进行溶栓治疗,同时监测
患者的凝血功能,必要时拔除导管。 6.应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并记录。 7.抬高肢体促进血液回流,避免剧烈运动。 8.三级以上静脉炎,必须作为不良事件上报。
二、药物外渗与渗出
定义:
1.操作采用无菌技术,遵循“标准预防”执行。 2.应用负压方式,禁忌暴力冲管。 3.尿激酶冰箱保存,新鲜配置。 4.确定导管注入溶液(根据导管说明书)。
四、空气栓塞
定义:空气栓塞是指空气进入静脉内形 成空气栓子,气栓随血流经右心房到达右 心室,如果空气量少,则随着心脏的收缩 从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 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因而损害较小。如 果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 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气体交换发 生障碍,引起机体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
二、药物外渗与渗出
预防措施
1.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避开关节瘢痕及术侧肢体,避免同一部位多次穿 刺,有条件者建议患者建立保留性静脉通路,如PICC、PORT等;对于化疗等高危药物 需中心静脉置管,如使用留置针,必须“一日一拔”。
2.导管型号与患者静脉相匹配,提高穿刺成功率,有计划的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 3.做好患者宣教工作,穿刺侧肢体适度活动。 4.输注药液时严格按照浓度剂量要求,禁忌过浓过快给药。 5.输液时按时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特殊药物应建立巡视卡,做好床头交接班。 6.规范导管维护,正确冲封管。 7.预防静脉炎。水胶体敷料覆盖穿刺点上方静脉;喜辽妥、芦荟胶等外涂穿刺点上方皮
四、空气栓塞
原因:输液器空气未排尽、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时护 士未在旁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拔针或更换药液时空气 进入静脉。
临床表现: 突发胸闷,胸骨后疼痛,血压下降,随即出现呼吸困难,
严重紫绀,听诊心脏有杂音。 转归:少量空气到达毛细血管的 损害较小。若空气量大,
阻塞肺动脉入口,严重缺氧,立即死亡。
三、导管堵塞
定 义 : 指血管内置导管部分或完全堵塞,致使 液体或药液注射受阻或受限,最基本的两种类型 是血栓性和非血栓性。
临床表现:无法抽到回血,输液时滴速明显变缓 或不滴。
三、导管堵塞预防措施
1.正确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封管液。 2.合理选择穿刺静脉,并尽量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3.及时冲管,在输入刺激性或粘附性强的药物前后,从导管抽血后、输
空气栓塞的预防及处理
预防: 1、输液前检查管路。 2、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或添加药液,输完后及时拔针,
加压输液时有专人守护。 处理: 立即将病人置于左侧头低足高位(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
尖部,被混成泡沫后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 高流量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高浓度、刺激性 强的药物输入, 超过血管的应激 能力或长时间滴 入血管,持续刺 激血管导致内皮 细胞破坏所致
细菌性静炎
1.未严格遵守无 菌技术操作原则 和手卫生原则 2.穿刺点皮肤消 毒不彻底 3.操作及护理方 法不当
血栓性静脉炎
1.静脉导管插入和对静 脉血管化学刺激 2.静脉瓣多、血液回流 慢,肢体受压,手术创 伤,低温、半卧位等等 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险 3.封管不彻底
入血制品、输注胃肠外营养液期间应6~8小时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 一次。减少该物质在导管内的残留;冲管时,若遇有阻力,切勿加压冲。 洗,以免将血栓推入血管。 4.认真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防止血液返流。 5.随时观察输液速度,早期处理堵塞现象,防止完全堵管。 6.减少药物的联合输注,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7.置管后行x线检查,确定导管位置,有无打折、盘绕或其他异常情况。
目录
一、静脉炎 二、药物外渗和渗出 三、导管阻塞 四、空气栓塞
五、导管相关性血栓 六、导管相关性感染 七、导管异位 八、导管破损或者断裂 九、导管夹闭综合征
二度静脉炎
一、静脉炎
定义:静脉炎是由于物理、化学、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内壁的刺激而导 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根据病因可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 感染性静脉炎(或称细菌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四类。
2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在2.5~15厘米之间,皮肤发凉,伴有 或不伴有疼痛
3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小直径>15c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 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 水肿范围最小直径>15厘米,呈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轻到中等程 度的疼痛,可为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发泡剂或刺激性的液体渗出
预防 措施
1.熟练操作 2.有效固定,避免在关节 部位穿刺
3.使用合格滤过器,尽量 减少输液微粒污染4.选用 聚亚安酯导管5.按要求留 置导管
尽量选择粗、直 血管,刺激性药 物选择中心静脉 输入
1.严格无菌操作 1.正确的冲、封管,勿
和手卫生
压迫置管侧肢体
2.使用合格产品, 2.置管后沿静脉方向热
操作时最大无菌 敷
持续湿敷疼痛明显者可用康惠尔透明贴外用用50%GS+硫酸镁+维生素 B12各一支纱布外敷,黄金散+醋+茶水调制糊状外敷。 4.对于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有时局部肿胀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 痛明显,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持续湿敷, 发生外渗需用相应的药物拮抗剂,如果苯妥拉明、654-2,硝酸甘油纱布 局部湿敷,必要时用,拮抗剂封闭。
屏障3.减少留置 3.熟练操作技术,提高
时间,及时更换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敷料,并保持敷
帖干燥
静脉炎处理原则
1.外周静脉置管(短导管)部位,一旦出现静脉炎,应立即拔除。
2.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平面)、制动;避免受压,必要时,应停
止在患肢输液。
3.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使用25%到50%硫酸镁湿热敷,金黄散外 敷、喜疗妥外涂、透明水胶体敷料外贴、红外线理疗等,严重者遵 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
肤。 8.对于烦躁感觉、知觉障碍和认知水平低的患者,应当约束。
特殊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1、一旦发生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 2、留置针接空注射器尽可能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拔针头
注意按压不可用力。 3、通知床位医生及护士长,并遵医嘱按外渗处理流程做应
对处理。 4、按并发症管理规范报不良事件及电话通知护理部及科护
二、药物外渗与渗出
临床表现
出现输注速度减慢,回抽输液管路无回血,轻 者局部肿胀、红肿、中度或重度疼痛,常为胀 痛或烧灼样疼痛,、刺痛;重者皮肤呈暗紫色、 局部变硬、甚至引起组织坏死。
药物渗出/外渗程度临床标准
级
临床标准
别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 疼痛
机械性:穿刺过程中损伤静脉管壁或导管持续输液刺激静脉管壁, 而出现炎症反应。
化学性:药物刺激引起,如静脉注射各种刺激性或高渗溶液,像高 渗糖,各种抗生素,有机碘。
血栓性: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或输液微粒形成栓子。 细菌性: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穿刺部位感染,或
导管逆行感染。
士长。 5、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宣传工作,抬高患肢,并严格交
接班,观察局部情况。
甘露醇、血管活性药物、阳离子、造影剂等一般药物外渗处理流程
1.用尺子测量外渗范围。 2.对于<3cm的外渗可以更换注射部位,局部热敷或50%硫酸镁纱布湿敷。 3.外渗≥3cm,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硫酸镁或95%酒精
一、静脉炎
临床表现: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 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 时静脉发硬,成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 局部针眼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 等全身症状。
一、静脉炎
静脉炎级别临床标准:
级别
临床标准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穿刺部位出现红斑,伴随或不伴随疼痛
2级 穿刺部位出现红斑及疼痛,和/或水肿
三、导管堵塞
溶酸的具体方法
取下原输液接头,使用三通管,一侧接含5000U/ml 的尿激酶溶液的10毫升以上的注射器,另一侧接10毫 升以上的空注射器,通过负压,尿激酶自动进入导管 内溶解凝固的血液,保留10~20分钟,回抽出被溶解 的纤维蛋白和血凝块,若一次无效可重复进行。
融栓注意事项
1、外渗: 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 周围组织,因外渗药物具有较强腐蚀性或细胞毒性,可能造 成皮肤、脂肪,甚至肌肉坏死,以至于需要手术清创或植皮。
2、渗出: 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
的周围组织,表现为肿胀、疼痛等。渗出液不具有腐蚀性或 细胞毒性,很少造成组织坏死或溃烂,渗出液也可逐渐吸收, 组织肿胀、疼痛等症状可逐渐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