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实验
如右图所示在不同条件下的酶促反应速率变化曲线, 下列据图叙述错误的是 D
A.影响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 B.影响BC段反应速度的主要限制因子可能是酶量 C.温度导致了曲线Ⅰ和Ⅱ的反应速度不同 D.曲线Ⅰ显示,该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
将2 mL新鲜的唾液与5 mL 5%的淀粉溶液混合,保温于 37℃的恒温箱中,测得的麦芽糖生成速率变化趋势如图所 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控制反应的温度,避免在未达到预定温度时 发生反应。
(3)将同一水浴装置中的淀粉酶溶液加入到 淀粉溶液中,混合,摇匀,迅速放入原水浴 装置中,再次保温5min; 问题:这一步骤中,保温5min的目的是: 在设定的温度条件下发生反应 (4)取出试管,各加入等量适量的碘液,观 察颜色变化。 预期结果: C试管中蓝色最深,A试管次之,B试管蓝色 最浅或无蓝色。
影响酶活性的实验设计及酶的曲线分析
一 复习目标 1.掌握证明温度、PH影响酶活性的实验设计方案 2.掌握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的实验设计方案 3.学会分析、解读、补充绘制关于酶的曲线
1、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分组:三组,即
温度分别为0 ℃、37 ℃、100 ℃,其它条件 相同且适宜。
实验步骤: (1)取三支试管,标号为A、B、C,各加入等量的 淀粉溶液,再取三支试管,标号为1、2、3,各加 入等量的唾液淀粉酶溶液; (2)准备甲、乙、丙三套水浴装置,分别为冰水、 37℃恒温、沸水,将A和1、B和2、C和3分别放入甲、 乙、丙装置中,保温5min;这一步骤的目的是
2、其它实验 (1)证明pH影响酶的活性实验时,每一组实验都 要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pH缓冲液,或分别加入稀 盐酸、NaOH溶液、蒸馏水,三种物质加入的顺序是: 先加入缓冲液、再加入酶溶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底物溶液 (2)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pH对酶活性的影 响,实验步骤的相应的验证实验相同,区别在于分 组不同,如何设计? 在一定范围内,设计一系列温度(pH梯度)实验, 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可得出最适温度(或pH)的 大致范围,再在此范围内减小梯度,进一步源自行实 验,得到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A.0~5 min,若增加唾液的量,麦芽糖的生成速率可能 还会增加 B.10~15 min,麦芽糖生成速率下降的原因是酶活性下 降 C.15 min后,即使加入淀粉溶液,也不会有麦芽糖生成 D.15 min后,向试管中滴加斐林试剂,溶液会出现砖红 色沉淀
关于变量设计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乙装置控制在37℃恒温? 答:因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此 温度条件下反应速度最快。 (2)列举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答:淀粉溶液的浓度和量、唾液淀粉酶溶液 的浓度和量,溶液的pH,反应时间 (3)第4步中,能否加入斐林试剂进行水浴 加热检测?为什么? 答:不能,水浴加热过程中,A试管中的淀粉 会发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