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熄焦炉烘炉方案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干熄焦炉烘炉方案一、前言新建和大修后的干熄焦装置,投产前必须烘炉。
烘炉的目的,一是安全地排出干熄焦装置内衬耐火砖、浇注料等耐火材料中的水分;二是缓解锅炉等系统升温所产生的压力,以便使干熄焦装置逐渐达到正常生产时的温度,避免红焦投入后,因温度急剧上升而损坏耐火材料或破坏系统的严密性。
干燥是通过温风干燥及煤气加热的方式使干熄炉内的温度保持均匀,适当的上升,最后将干熄槽和一次除尘器内耐火材料的温度逐步上升到与红焦温度相接近;并确保耐材中的水份完全去除,安全转入正常生产。
一、烘炉升温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烘炉前的准备工作;2、温风干燥阶段;3、煤气烘炉干燥阶段。
4、红焦烘炉阶段整个烘炉所需的时间大约需要20天。
※煤气烘炉升温以(预存室温度T5)为主要管理温度二、烘炉及开工前应具备的条件、烘炉前应具备的条件2.1.1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汽轮发电站除外)2.1.2水、电、风、气、煤气、氮气等能源供辅介质系统施工完成;排水系统施工完成;消防通道施工完成,具备开工使用条件。
2.1.3 各操作室联络畅通。
2.1.4 系统设备单体试车完成。
2.1.5 各工序联动试车和调试完成。
循环水泵房调试、试运转完成并能保证连续供应合格的循环水。
除氧水泵房调试、试运转完成并能保证连续供应合格的除氧水。
除盐水站调试、试运转完成并能保证连续供应合格的除盐水。
2.1.6 烘炉用临时仪表安装完成。
2.1.7 计器仪表安装完成(除烘炉方案中已经明确暂缓安装的仪表),各电动调节阀可投入使用。
2.1.8 锅炉系统酸洗完成,水压实验合格,保温完成,膨胀指示器校正好。
2.1.9 循环系统气密性实验合格,确保系统无泄漏。
生产操作人员培训完成,具备独立的操作能力。
(特殊岗位操作证办理完成)化验室设备配置齐全。
盐酸、氢氧化钠等辅助原料齐备。
特种设备使用证办理完毕。
消防器材配置完毕。
设备标识、安全警示牌、管道介质标识清楚。
各种生产用纸、工器具、材料(火泥、矿石等)配置齐全(包括通讯工具、检查工具、测量工具等)干熄焦系统内部检查完毕,36个斜道的调节砖布置正确。
烘炉开工组织体系建立(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人员安排到位)。
岗位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准备齐全。
开工前应具备的条件2.2.1 本系统内的工程全部完工。
2.2.2 减温减压安装、调试完成。
2.2.3 工艺除尘及环境除尘投入使用。
2.2.4 计器仪表全部安装、调试完成,红焦运送和冷焦排出系统、循环气体系统、锅炉及除盐水系统均可投入自动操作。
2.2.5 烘炉时临时堵上的盲板全部抽出。
2.2.6 气体分析仪调试完成、投入使用。
2.2.7 运焦系统调试完成(要求与现有运焦系统连锁运行)。
2.2.8 红焦运送设备联动试车完成,提升机荷重实验完成。
2.2.9 PLC、EI系统调试完成、中控画面完成。
制定现场非常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
相关保驾护航的组织体系建立,人员齐备。
三、温风干燥开始前应完成的工作1、干熄炉、气体循环系统装冷焦(装约200t左右冷焦,对冷焦要求筛分处理:块度要均匀,水分要小,粉焦要少),供排焦实验用。
最好是干熄焦的焦碳。
①先用人工的方法将冷焦装到中央风帽处后再将人孔封上,然后用提升机进行装冷焦作业。
②排焦实验完成后,要预留一部分焦碳(将中央风帽盖住)。
对冷焦进行“馒头型”造型,原则是靠炉墙高、炉墙与中央风帽之间稍低一点。
在冷焦上铺设铁矿石或耐火泥(以看不到焦碳为目标厚度),铺设要均匀,防止烘炉时焦碳燃烧。
从冷焦表面起往干熄炉炉墙上刷2遍黏土火泥浆,高度约3m。
安装煤气烘炉用燃烧器,火焰监视器准备红外测温仪1个。
(用于检测焦碳表面温度)在下列部位安装温度计。
(玻璃温度计即可,长600mm,用橡皮泥或棉纱固定)①干熄炉顶部T5 (圆周三点) 3点②干熄炉冷却室上部T4 (圆周四点) 4点③干熄炉冷却室下部T4 (圆周四点) 4点④一次除尘器T6′(本体及承叉溜槽处砖温) 2点⑤汽包(汽包外璧) 1点⑥锅炉强制循环泵出口(泵体前管壁)1点⑦水冷壁 1点安装温风干燥用空气导入用调节板,(按照紧急放散阀口加工成4-6块)。
一次、二次除尘器格式旋转阀拆除法兰安装防水堵板。
在温风干燥时应拆除下列电容式料位计:①干熄炉上料位 1个(红焦投入前安装)②一次除尘器溜槽料位计 2个(煤气烘炉时安装)③二次除尘器灰斗料位计 2个(煤气烘炉时安装)注:②、③拆除后装盲板,恢复安装时分次推进,以防止损坏。
各阀门调整到温风干燥开始状态:下列各人孔应处于关闭状态:①锅炉上各人孔门;②循环气体系统上各人孔门;③一次、二次除尘器各人孔门;④干熄炉上各人孔门;⑤排出装置各人孔门。
装入水封槽内充满水。
个斜道上的中栓全部关闭。
将紧急放散阀上的调节板开度设在1/2左右。
2、锅炉系统锅炉汽包水位控制在±0,锅炉强制循环泵每天运行1小时。
锅炉各附属设备处于随时可投用状态。
⒈锅炉给水泵⒉锅炉循环泵⒊除氧给水泵⒋除氧循环泵⒌加药泵(药品应配置好,二甲基在100ppm 以上)⒍取样装置⒎各检测仪表⒏汽包紧急放水阀⒐主蒸汽切断阀⒑连排电动阀⒒各气动调节阀⒓调压电动阀锅炉系统各压力表、水位计、温度表、流量计投用。
要解除下列连锁①汽包液位 LL及HH②主蒸汽温度 HH③循环水流量 LL④除氧器液位 HH及LL3、其他准备工作烘炉煤气管进行煤气燃烧实验。
进行综合联动试运转①提升机(自动)②装入装置(自动)③电机车,APS定位装置(手动-自动)④集尘系统(自动)⑤整个装入系统的模拟运转⑥在确认排出检修用闸板关闭的情况下,排出装置可参加联动试运转(含皮带机)3.3升温曲线、记录报表准备齐全。
确认循环风机用N2压力正常。
确认各能源介质能正常供应(N2、煤气、空压风机仪表用风、低压蒸汽、、循环水、除盐水等),现场排水畅通。
通过EI系统测量的各有关温度、压力、流量等仪器、仪表处于工作状态。
4、温风干燥、低压蒸汽暖管。
、汽包液位控制在0~-100mm。
、启动锅炉强制循环泵(流量设定为300t/h)。
、锅炉加药用药品准备齐全(N2H4、N a3PO4)、确认锅炉系统各阀门处于正常的开闭状态。
、启动循环风机(风量控制在最小)、缓慢打开低压蒸汽阀门,开始吹入低压蒸汽进行升温作业(根据升温要求,阀门应逐渐调整)。
、温风干燥的主要调整项目及基准。
①锅炉升温速度应≤30℃/h(炉水温度)②干熄炉升温T2≤10℃/h,最大不超过20℃/h,到160℃~170℃保持。
③汽包水位0~-100mm。
④炉水水质 PH ~电导率 500μs/cm SiO2<20ppm⑤预存室压力0~100pa⑥导入空气量根据升温的情况进行调整。
⑦循环风量根据升温的情况逐步调整。
、温风干燥升温作业中主要的调节手段:①低压蒸汽吹入量;②导入空气量;③循环气体量;④装入炉盖的开度;⑤系统压力的调整。
、升温调整方法:①T5温度上升过快时,可采用减少低压蒸汽吹入量,增加循环风量,增加导入空气量,增加炉盖开度。
②T5温度上升缓漫时,可采用增加低压蒸汽吹入量、减少导入空气量。
③锅炉炉水温度上升而循环气体温度不上升时可采取关小导入空气量,增加循环风量。
④T5温度及循环气体温度上升过快时,可采取增加放出空气量,增加导入空气量。
⑤T2温度、T5温度温差变大时,若循环气体温度大于T5温度,则增加循环风量,当预存室压力(P1)低时可关小放出气体量。
⑥当预存室压力(P1)(0~5mmH2O)压力低于基准,可增加循环风量,若作用不大时,可关小炉顶放散阀或降低炉盖开度。
备注: 风量的增加应遵循的原则是:风量调整间隔时间应在30分钟。
、锅炉的升温、升压:①锅炉水位的控制可用定排或紧急放水阀来控制。
②随着锅炉入口温度的上升,逐步调整放空阀的开度。
③各放空阀、疏水阀调整结束后,锅炉开始升压。
备注: 锅炉升温、升压要按升温升压曲线进行,温风干燥期间严禁给热管换热器进水。
⑿在温风干燥期间应对各放水点进行排水作业:1DC排出部、2DC排出部、锅炉出口部、循环风机底部、干熄炉各放水点、排出装置各放水点等。
⒀温风干燥时管理项目:五、煤气烘炉当T5温度达到160℃以上时温风干燥作业结束,可进行煤气烘炉作业,在进行煤气烘炉前要完成以下工作:(一)温风干燥结束后的工作⒈为防止干熄炉各部位温度降低及保持汽包压力,低压蒸汽继续吹入。
⒉锅炉强制循环泵继续运行。
⒊装入炉盖关闭,水风槽的水要保持满流。
⒋关小炉顶放散蝶阀。
⒌拆除紧急放散阀上的临时盖板,关闭紧急气体放散阀,水封槽充水。
⒍一次除尘器冷却套管进水。
⒎循环风机最小风量运行。
(二)各阀门开关状态的确认(三)锅炉系统准备⒈除氧器给水泵、锅炉给水泵、除氧循环泵随时处于可启动状态,并启动相关电气联锁。
⒉除盐水箱水位正常。
⒊热管换热器进水。
⒋除氧器投入正常运行。
⒌加药装置、取样装置投入正常运行状态。
⒍锅炉给水系统、减温水系统的阀门按规定开闭。
⒎1SH、2SH疏水阀微开,确保蒸汽流通。
(四)燃烧器点火准备⒈计器、仪表准备①O2浓度计;②点火棒;③燃烧空气导入调节装置。
⒉煤气管道N2置换合格后通入煤气。
⒊煤气点火前可安装电容式料位计。
(视情况而定)(五)煤气烘炉阶段⒈循环风机保持最小风量。
⒉预存室压力设定在0~50pa。
⒊燃烧器点火。
煤气燃烧器点火时人员配备:现场指挥监护: 1人点火: 1-2人阀门操作: 1-2人中控室: 2人点火成功煤气流量调整煤气干燥开始点燃燃烧器点火失败关闭煤气阀门风机后放散阀开度100%,PI压力+5mmH2O,循环风机抽引5~10分钟后恢复到原来风量。
※当点火失败时切勿立即再点火,循环风机在大风量抽引5~10分钟再点火。
⒋煤气烘炉升温标准:T5: 4.0℃/h(70℃/天),最高830℃。
T3:最高不超过350℃。
⒌为防止铺在干熄炉底部焦碳燃烧应严格控制各点温度。
T3:350℃以下; T4:440℃以下; T9(冷焦表面):400℃以下⒍煤气燃烧器的调整①火焰偏红——增加导入空气量,火焰偏长时以增加一次风为主。
②火焰偏亮——减少导入空气量(以一次风为主)或适当增加煤气量。
③火焰脉动——适当增加循环风量(幅度2000~3000m3/次,增加风量时须有专人在现场监视燃烧器的燃烧情况,防止熄火。
)④T3、T4温度上升过快——适量增加循环风量,采用拉长火焰加热以减少辐射热。
(在烘炉后期可调整风机出口挡板的开度。
)※煤气烘炉时可能发生突然熄火的情况,此时一定不能立即点火,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循环风机要大风量运行,加大炉顶放散量,30分钟后在常用放散口取样,做含氧量分析(≥18%)合格后方可再点火。
⒎当汽包压力与低压蒸汽压力相同时可关闭低压蒸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