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的反射说课稿

光的反射说课稿

《光的反射》说课稿莘松中学春申校区吴娟连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1. 教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是光传播的基本规律之一,是认识平面镜和进一步学习其它光学知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知识价值,光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

光的反射定律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光的反射规律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培养多种能力。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2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在科学中了解了一些光的现象,学习了一些关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知识,但较浅,不系统,加上相隔时间较长,所以学生知道的光学知识很有限。

初二的学生刚学物理虽然还没有较好的掌握探究物理世界的方法和思维,但也初步具有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结论的能力,也曾尝试过小组合作学习。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学重点: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三、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四、程序设计:1.问题引入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演示平面镜反射激光引入反射现象.引入反射后,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

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确定?(可提示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3.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把入射光线沿学生实验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发现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以学生自学为主)5.课堂上基本练习.压强说课稿基地附中连巧玲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压强是上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第六章第二节内容,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

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

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

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㈠引入新课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㈡讲授新课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

问题:(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教师提供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解决以上第二个问题。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

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对压力和重力教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c、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该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复杂,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

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b)中同样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3、什么叫压强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帕),且1并说明1帕的意义。

让学生讨论教材中一些物体的压强,知道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㈢小结: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

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㈣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去设计“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

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莘光学校李欣说课的题目是《阿基米德原理》,下面从四个方面谈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这节课是“浮力”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浮力规律,所以这节课又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素材。

所以,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分析,体验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猜想——设计——验证——结论”。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选择的教法1、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

2、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

三、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1、学生的活动空间。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

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教学设计1 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块小石头浸在水中,如何测浮力?从而复习弹簧秤法测浮力。

接着出现画面,一块大石头浸在水中,怎样测浮力?由于学生知识有限,激起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出问题,进入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