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和美国、日本、德国的公路建设情况的简要概述
中国的高速公裡裡程数已经达到14万公裡,远超世界排名第二的美国(差不多10万公裡);中国的高铁裡程,比全世界其它国家加起来都要多!更加别说那些引以为豪的大工程,比如港珠澳大桥之类的。
统计数据也显示,从增量上看,中国新建数量的确已经很大(以高铁和高速公路这类高等级的运输设施为代表),但毕竟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经济体,和老牌发达国家相比,存量上其实还是相差很多。
以美国为例,虽然中国高速公路裡程已经碾压美国,但是美国全部公路的裡程数达到600万公裡以上,中国还只有美国的七成。
按照中国最近十年的每年新增裡程数量测算,赶上美国的总公路裡程数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和美国的不同。
作为经济增长迅速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的基础设施首先是为沿海外向型经济服务,所以过去三十年主要新建了大量的高速公路,尤其在沿海地区。
到2017为止,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公路密度(公裡/百平方公裡)已经超过美国的平均水平(117对71),而西部则远远落后,不能相提并论。
而美国,作为一个发达经济体,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在过去的几百年内慢慢得到完善,在区域分布上比较均衡,公路总裡程数量也远超中国
除了公路,铁路也有类似的情况。
中国的高速铁路傲视全球,已经不必多言,但是总铁路裡程(12万公裡)和美国相比(22.8万公裡),相差的也不是一星半点。
因为美国的铁路主要是货运为主,而中国高铁主要是客运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相信:中国基础建设的空间还非常非常大,远未触碰天花板。
我国的高速公路依然处于需要继续加快发展的初级阶段。
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高速公路总量不足,覆盖范围需继续扩大
虽然我国高速公路网已初具规模,总里程达到2.5万公里,但相对于我国广袤的国土面积和占全球1/5的人口数量,高速公路网的总量仍然不足,覆盖范围需要继续扩大。
目前,美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为8.87万公里,是我国的3.5倍。
我国以国土面积计算的高速公路密度为0.26公里/百平方公里,仅为美国的27%、日本的16%、德国的8%;以国土面积和人口计算的高速公路综合密度只有0.23,仅为美国的13%,日本的33%、德国的10%。
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跻身世界前6位,而高
速公路的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只有继续加快发展,才能尽快缩小差距。
美国以州际公路为主体的高速公路网已经连通了所有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德国高速公路已达1.2万公里,所有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及90%不足5万人口的城市都通了高速公路,全国各地能在20至30分钟内到达高速公路;日本高速公路已经连通所有10万人以上的城市,70%的地区1小时之内可以到达高速公路,2小时之内到达的占90%,任何城镇和乡村可以在1小时内到达高等级干线公路网。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仅覆盖了省会城市和城镇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在城镇人口超过20万的中等城市中,只有60%有高速公路连接。
据测算,要连接目前所有城镇人口超过20万的中等以上城市,高速公路网的总规模要达到8万公里以上。
尚未形成高速公路网络,难以发挥规模效益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高速公路只有形成布局合理的网络,连续运输距离达到800公里左右才能显现它的独特优势,发挥其运输效益。
目前建成通车的近3万公里高速公路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区,在相邻省、市、区之间普遍存在高速公路的“断头路”。
一些人口和经济总量已达到相当规模的地级城市与省会城市之间、地级城市之间还不通高速公路。
即使在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东部沿海地区,高速公路依然没有实现真正的网络化服务。
因此,就全国而言,尚未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高速公路网络,高速公路的规模效益还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公路交通在这个发展阶段中,要实现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目标,必须在总量和发展内涵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要适应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我国高速公路网的总规模大体应在10至12万公里。
所以,在新世纪新阶段,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公路交通需要在国家规划的统一指导下,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为基点,保持相当的建设步伐,以促进国民经济顺利实现新的历史性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