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的中医养生文化教育与保健

青少年的中医养生文化教育与保健

青少年的中医养生文化教育与保健
一、青少年的健康现状
近20年来,青少年平均身高虽然也提升了1.45cm,但身体综合素质明显下降。

亚健康状态在青少年人群中已逐步显现。

调查显示,无论是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还是和邻国比,我国青少年平均运动时间、身体素质水平都处于严重落后状态,而且还在持续下降。

与身体素质下降相对应的是青少年近视和居高不下肥胖率。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型城市中,每100个小学生中就有30多个人近视,初中生近视超过一半,高中生高达74.91%。

同时,肥胖已成为城市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与1999年相比,中国城市男生由6.21%的肥胖率上升到
11.45%。

由肥胖引起的心脏、肾脏的病变已经出现。

青少年群体中的情绪不健康现象令人担忧。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占儿童精神科门诊比例的第一位,达到60%以上。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组主任委员郑毅称,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的调查显示,6-11岁的儿童中,心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该群体中各类行为障碍检出率为23.2%,远高于高中生的13.9%和初中生的9.1%。

其中注意缺损障碍,又名儿童多动症的发生率在这一群体的各种心理问题中占第一位。

『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5月14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今天发表报告指出,抑郁已成为青少年第一大致病和致残原因。

该报告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有关全世界10岁至19岁青少年健康状况的最新报告。

抑郁是10岁至19岁青少年第一大致病和致残原因。

该报告的作者简?费格森指出:我们很担忧,,因为此类疾病如果得不到正确治疗,很可能伴随这些青年一生。

二、亚健康的概念、表现与成因
1、健康的概念: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2 、亚健康的表现:(1)心里症状:精神不振、情绪低落、郁抑寡欢或急躁易怒、焦
虑紧张、猜忌嫉妒、睡眠不佳、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及精力减退等。

(2)
躯体症状:头晕头痛、沉闷、低热、胸闷气短、心悸乏力、脘腹胁肋胀满、食欲减退等。

(3)社会表现: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稳定,
社会适应能力差,家庭关系部和谐,难以进行的社会交往。

(4)理化检查:常无阳性
结果。

3 、亚健康的成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激烈,学校的教学在无形中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金标准,“应试教育”价值观更加明显。

因此,。

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课业负担沉重,学习压力大,身心失衡,起居无常,饮食不节等。

常见的有:课时多,运动少;作业多,睡眠少;考试多,压力大;独子多,溺爱多;厚味多,偏食多。

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心里应激增加,情绪失调,容易导致人体系统的精细调节作用失去控制,引起机体生理和心里失调,出现亚健康状态。

三、亚健康的防范
1 、合理膳食。

饮食是摄取营养,供给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源泉。

但饮食失宜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应饥饱有度,荤素粗细搭配,才能营养均衡。

《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合理的膳食,谷肉果菜搭配得当,营养丰富而全面,就能维持和增进健康,减少疾病。

特别是这类营养是大脑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及时补充可有效改善人在承受巨大的学习、心理压力时的迅速消耗。

现实生活中,饮食失宜常见有:
1) 饮食无度,暴饮暴食。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积滞,伤及脾胃,常引起腹痛、呕吐、腹泻。

治以消食导滞,和胃止呕,保和丸主之。

2) 偏食少食,粗细不均。

孩子的餐盘里,蛋、奶、肉等食物越来越多,而维生素、高纤维相对丰富的谷物、薯类等却越来越少。

《素问?生气通天论》“膏梁之变,足生大丁”。

常食油腻食物,易致肥胖、便秘、痔疮等。

《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进食过少、将饮料、零食当主食者,易致气血不足,营养不良。

3) 饮食不洁…。

则易致急性胃肠炎、痢疾等。

各种饮食失宜,最终均伤及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金元
时期的名医李东恒说:“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因此,调节饮食,谨和五味,合理配
膳,饮食定时,饥饱适中,膳食卫生等就成为维持健康的重要途径。

2、适时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是人们所共知的保健格言,这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能疏通经络,气血流通,才能增强体质,防止疾病。

庄周《庄子?刻意》中指出:“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吕布韦《吕氏春秋》强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之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三国时期名医华佗主张:“动摇则谷气得消。

”倡导用运动锻炼身体,养生保健,创编了“五禽戏。


以上理论一方面说明“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强调运动锻炼要经常、适时、不间断地进行。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青少年们应经常户外活动。

每周抽时间到郊外接受光照,呼吸负氧离子浓度较高的新鲜空气,可以调节神经系统,也可减少抑郁的发生。

3、保证睡眠。

由于学生用脑时间长,脑细胞始终处于疲劳状态,而良好的睡眠可给大脑补充养分,保证学习、生活时精力充沛。

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8—9小时以上,最好保证午睡半小时。

中医相关睡眠的理论:
睡前准备:睡前不可饱食,亦不可饥饿。

《抱朴子?极言》曰:“饱食既卧,伤也”。

《陶真人卫生歌》说:“晚食常宜申酉前,何夜徒劳滞胸隔”。

都说明了饱食即卧,则脾胃
故《养生延命录》中说:“饱食即卧生百病”。

饥不运,食滞胸脘,化湿成痰,大伤阳气.
饿状态则饥肠漉漉,难以入眠。

俗话说:“早饭宜饱,午饭宜好,晚饭宜少”,是符合中医养生思想的。

睡眠时间:
1) 四季睡眠时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引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以待阳光。

”(早睡是为了养护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是多养阴气,待日出而作。

避严寒,求温暖,使人体阴平阳秘,以防外感,并发他病)。

2) 一日睡眠时间:古人认为,早起不宜在鸡鸣前,晚起不宜在日出后。

对一日睡眠的要求,《老老恒言》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

古人要求夜间读书不可超过子时。

明代《五杂俎》曰:“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耗血而生病也”。

睡眠质量:睡眠不是越多越好,只睡真正需要的量,才最健康。

东晋张湛《养
生要集》神仙图中有“禁无久卧,精气斥”,“禁无多眠,神放逸”。

认为“就卧伤气”,使阳气、精神懈怠。

眠姿势、睡眠环境、睡眠卧向等。

4、正视压力。

要认识到生存中有压力是必然的,必须学会以积极的身心状态应对各种挑战。

一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调和七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庄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人之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现象作出反应。

过度的情绪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调,从而发生多种疾病。

正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所以,对青少年的教育,应该给予更多的开导、鼓励。

另一方面要加强挫折教育。

孔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要让他们认识到:“宝剑锋从磨砺出,从来纨绔少伟男。


四、简单穴位疗法
1、清热解毒,泄火。

穴位:天河水—位于前臂屈侧从腕横纹到肘横纹这一条正中线。

操作:先用右手拇指指腹推左臂,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向心推),推36次,再换
左拇指指腹同样方法推右臂36次。

注意事项:
1)用力要均匀
2)向前推不能歪斜。

3)一定要推到位。

2、安神助眠
穴位:涌泉(足少阴肾经)—足掌前1/3与后2/3交界处。

太冲(足厥阴肝经)—足背第一、第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神门(手少阴心经)—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操作:先用40?温水泡脚20分钟,擦干脚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按顺时针方向按揉以上
穴位,每个穴位1—3分钟。

注意事项:
1) 力度到位。

2) 精神集中,心无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