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犯罪与刑罚

论犯罪与刑罚

论犯罪与刑罚第一章刑罚的起源为了切身利益牺牲部分自由(交给公共保存),从而安枕无忧的享受剩下的自由——形成君权、一个社会的法律为了阻止个人因强烈的私欲想霸占别人那份自由的行为——我们需要易感触的力量易感触的力量——刑罚,或触及感官,或时常映现于头脑任何雄辩、说教、不那么卓越的真理都不能长久约束对物质的欲望第二章惩罚权孟德斯鸠:任何超越绝对必要性的刑罚(包括人对人行使的权力)都是暴虐的绝对必要性:限度是维护公共利益集存、防范个人践踏道德的政治如果不以不可磨灭的人类感情为基础,则无法建立起任何持久的优势每个人都希望交给公共保存的那份自由越少越好,因此这一份份自由的结晶就形成了惩罚权一切额外的东西都是擅权——“权利”修正“权力”(对大多数人有力)对法律进行解释是一个弊端,使人不得不解释的法律含混性则是另一个弊端了解和掌握神圣法典的人越多,犯罪就越少。

因为,对刑罚的无知和刑罚的捉摸不定,无疑会帮助欲望强词夺理人类传统的可靠性和确定性随着逐渐远离其起源而削弱,因此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成文的东西,就绝对不会具有稳定的管理形式第三章刑罚与犯罪相对称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

追求安乐的力量受限于阻力——导致各种人类行为的混合——若互相冲突、互相侵犯,则需要我们称之为“政治约束”的刑罚刑罚只阻止恶果产生,不能消灭冲突原因立法者对于行为和对应刑罚的设定,只要标出这一尺度的基本点,不打乱其次序,不使最高一级的犯罪受到最低一级的刑罚,就足够了第七章在犯罪标尺问题上的错误衡量犯罪的唯一和真正的标尺,是对国家造成的损害(对公共利益的影响),而不是,怀有的意图、被害者的地位、罪孽的轻重罪孽的轻重取决于叵测的内心的堕落程度第八章犯罪的分类1.直接地毁伤社会或社会的代表——最严重的犯罪——叛逆罪——最重的刑罚2.从生命、财产或名誉上侵犯公民的个人安全——侵犯私人安全的犯罪——最引人注目的刑罚3.同公共利益要求每个公民应做和不应做的事情相违背的行为4.侵犯公民安全和自由的行为是最严重的犯罪之一(包括伟人和官员犯下类似罪行)*对私人的犯罪也是在侵犯社会,然而它们并非都试图直接毁灭社会**一切合理的社会都把保卫私人安全作为首要的宗旨第九章关于名誉体力上的强横——舆论上的强横极端的政治自由——法律统治一切,没有必要寻求他人的敬重极端的政治依从——人的专横破坏了人们的民事地位,被迫只具有一种朝不保夕的人格第十章决斗私人决斗根植于法律的无政府状态决斗的基础在于某些人宁死不愿丧失的名誉预防决斗的最好的方法是惩罚侵犯者,即挑起决斗者被迫决斗者是为了维护法律所不保障的东西(声誉),无罪——其惧怕法律并非挑事者第十一章关于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官员,也应根据公民手中法典所确定的条文进行工作对自己命运的捉摸不定常常使人成为黑暗暴政的牺牲品(?)真正暴君的出现,总是从控制舆论以支配勇敢开始的第十二章刑罚的目的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第十三章证人衡量证人可信程度的真正尺度,仅仅在于说真话或不说真话同他的利害关系1.证人的可信程度应该随着他与罪犯间存在的仇恨、友谊和其他密切关系而降低*一个以上的证人是必需的2.犯罪越是残酷,或者情节越是难以置信,证人的可信程度就越是明显降低(有争议)3.证人所在团体的理念不为社会所理解或相忤逆时,证人的可信程度可能成倍降低4.把别人讲的话指为犯罪时,证人的可信程度几乎等于零*话语只能留在听者的记忆中,记忆常常是靠不住的和受到迷惑的。

就一个人的言语进行污蔑,比就其行为进行诬蔑要容易得多*引证的客观情节越多,犯人为自己辩护的途径也就越多第十四章犯罪嫌疑和审判形式如果某一事件的各个证据是相互依赖的,即各种嫌疑只能互相证明,那么,援引的证据越多,该事件的或然性就越小(或然性:随机性、非必然性)——因为所有证据的价值都取决于它们所唯一依赖的那个证据的价值,先头证据出现缺陷,后头证据也会出现缺陷排除了无罪可能性的证据——完全的——一个足以定罪不能排除无罪可能性的证据——不完全——需要有足够数量如果说寻找证据需要精明干练,作出结论必须明白准确的话,那么,在根据结论作出裁判时,只要求朴实的良知每个人都应由同他地位同等的人来裁判,这是最有益法律的——走运者看待不幸者的优越感,下等人看待上等人的嫉妒心,都不能从事这种裁判被告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他所信不过的人,这也是符合公正原则的——被告在一定时间内不遇到对头,就像是他自己在给自己定罪审判、证据都应当公开第十五章秘密控告由于制度的软弱,秘密控告在很多国家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东西,然而这本身是不正常的现象当诬陷被暴政的最坚硬的盾牌——秘密,武装起来时,无人能保护自己不受诬陷*此章所谓的秘密控告更倾向于秘密诬陷、秘密审判,并不类似于匿名举报第十六章刑讯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想让痛苦成为真相的试金石,似乎不幸者的筋骨和皮肉中蕴藏着检验真相的尺度为什么人们会对刑讯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会使自己的思想超越生活的需要刑讯——罪犯与无辜者间的任何区别,都被意图查明差别的同一方式所消灭了当某一罪犯落网以后,一般来说,他的同伙就立即躲避起来了,他们的存亡未卜的命运就给自己判处了流放刑第十七章关于国库曾经几乎所有的刑罚都是财产性,供认自己犯了罪就等于供认自己欠了国家的债一旦证明存在着犯罪,罪犯的供认就成了一种令人信服的证据,刑讯就让这种证据更加无可置疑有些罪犯侥幸免于折磨是为了保住国库可能失去的利益纠问式诉讼——审判者也承担提出指控和调查取证的职责——欲证明其无罪,先当其有罪控告式诉讼——审判机关以中立的态度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不偏不倚了解事实第十八章宣誓在抵御恐惧袭扰和生活的诱惑的斗争中,宗教的力量太软弱了,因为脱离人们的感官宣誓从来没使任何罪犯讲出真相——徒劳无用第十九章刑罚的及时性惩罚犯罪的刑罚越是迅速和及时,就越是公正和有益(是否过于绝对?)公正——减轻捉摸不定给犯人带来的无益而残酷的折磨有益——使犯罪与刑罚这两个概念的联系更突出、更紧密刑罚的强度和犯罪的下场应该更注重对他人的刑罚应尽量符合犯罪的本性(说到底还是为了预防犯罪)第二十章暴侵伟人和富翁不应有权用金钱赎买对弱者和穷人的侵犯——从大量民事关系中发掘法律为他们提供的便利——财富成为暴政的滋补品第二十一章对贵族的刑罚对贵族和平民的刑罚应是一致的任何名誉和财产上的差别要想成为合理的,就得把法律的先天平等作为前提*人越是幸福、越是受尊敬,他的希望就越多,同时也与其他人一样,害怕侵犯那些他赖以出类拔萃的契约量刑的标尺不是罪犯的感觉——刑罚的平等只能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则是因人而异的第二十二章盗窃大部分情况:不牵涉暴力的盗窃——财产刑大发他人财产之人——剥夺部分作者观点:盗窃是产生于贫困和绝望的犯罪,是不幸者的犯罪(我觉得是懒惰者的犯罪),财产刑为他们保留的只是一贫如洗的地位,同时,刑罚要求罪犯付出的钱数超过了他所侵犯的数额——应实施唯一可以说是正义的苦役(有待讨论)盗窃中加进暴力——身体刑加劳役刑第二十三章耻辱侮辱他人名誉的行为——耻辱性(受公众谴责)法律处以的耻辱——产生于事物关系本身的耻辱(?)——普世道德和产生于各个制度下的特定道德所规定的耻辱——三者一致耻辱刑不应经常使用——使人麻木、失去效果妄自尊大、从痛苦中获取荣耀和精神给养的犯罪(?)——讥笑和耻辱对此行之有效第二十四章懒惰者不遵守法律、不遵守人们借以相互忍让和保护的条件,应受社会排斥和驱逐——政府不允许内部存有政治惰性政治惰性——不同于辛勤积累财富上的惰性*作者观点:政客享受前辈用罪恶或美德换来的成果,并向辛勤的贫困者出卖升级手段和条件,从而带来繁荣的产业战争。

这种人政治上不具有惰性,且此是有益而必要的(有待讨论)不确定一人是否犯凶残的犯罪——应驱逐——要有章程的保护——给予其证明自己无罪的权利驱逐本国人和首次受控告者的理由,应比据以驱逐外国人和屡受控告者的理由更加充分第二十五章驱逐和没收财产剥夺财产是一种比驱逐更严重的刑罚剥夺全部财产——发生在丧失公民身份之后——被剥夺财产归合法继承人被称为正义的刑罚应该是必要的刑罚没收财产使无辜者也忍受着罪犯的刑罚(经济支柱丧失,还蒙上家族中有人犯罪的羞辱),并使他们沦于必然也去犯罪的绝境第二十六章关于家庭精神社会是家庭的联合体还是人的联合体家庭精神——拘泥小事的琐碎精神共和国的调整精神——把小事聚合到关系大部分人幸福的基本类别中当共和国是由人构成时,家庭就不意味着遵从命令,而意味着遵从契约家庭法律和共和国原则之间的这些矛盾是造成家庭道德与公共道德之间其他矛盾的重要根源一个过于广阔的共和国,除非划分并联合成许多加盟共和国,否则是避免不了专制主义的随着把我们同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感情逐渐削弱,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感情却在逐步增强第二十七章刑罚的宽和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严峻的刑罚:1.面临的恶果越大,就越敢于逃避刑罚——为了摆脱对一次罪行的刑罚,人们会犯下更多的罪行 2.对刑罚的感觉会麻木,即起不到最初的威慑作用 3.不容易使犯罪与刑罚保持实质的对称——对于更有害更凶残的犯罪找不到更重的刑罚手段 4.会造成犯罪不受处罚——超过了忍受恶果的一个极点了只要刑罚的恶果大于犯罪带来的好处,刑罚就可以收到它的效果——恶果应包含:1.刑罚的坚定性2.犯罪既得利益的丧失人们只根据已领教的恶果的反复作用来节制自己,而不受未知恶果的影响——两国最重的刑罚不同,但两国人对其的畏惧程度是等同的第二十八章关于死刑滥施极刑从来没使人改恶从善死刑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场国家同一个公民的战争*作者认为只有两种情况下死刑才是必要的:1.剥夺罪犯自由后,仍有某种联系和某种力量影响国家安全或在既定的政府体制中出现混乱 2.无自由、无政府状态,混乱取代了法律,处死某些人是防止他人犯罪唯一、最根本的手段对人影响较大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持续性*作者的观点:死刑——场面可怕——痛苦是短暂性的——每次树立借鉴都需要一次犯罪劳役——长久的痛苦——制止犯罪最强有力的手段——无数长存的借鉴一种正确的刑罚只要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就够了——主要是能唤起民众健康的畏惧感苦役的痛苦量分散到人的整个生活,使旁观者比受刑者更畏惧用死刑来证明法律的严峻是没有意义的最有益的法律——私人利益不再到处喧嚣或是同公共利益相结合,人们自愿遵守和提出契约或条件第二十九章关于逮捕监禁是一种特殊的刑罚,在宣布犯罪之前执行法律应指出根据哪些证据羁押罪犯而不是由法官来确定一个被控犯了罪的人,经过监禁而被无罪释放后,不应背上什么耻辱的名声刑事制度中的强力和权威的观念似乎比公正的观念更重要(这是不健康的)刑罚的地点就是犯罪的地点(?)公开惩罚较重的犯罪——大部分人把它看做与己无关、不可能发生公开惩罚较轻的刑罚——阻止人们不进行较轻的犯罪,更使他们不可能进行较重的犯罪*作者认为:免除轻微犯罪者的刑罚,符合慈悲为怀的人道精神,但是违背了公共福利第三十章程序和时效为了不影响刑罚的及时性,给犯人辩护的时间应是短暂的*作者观点:根据犯罪轻重程度缩短或延长时效时间及查证时间,是自我监禁和自行流放成为刑罚的一部分——前提是本国宽和的刑罚已显示出其优越性矛盾:犯罪可能性与凶残性成反比——若把判决前的监禁看作刑罚,犯不同罪的人可能会受到相同的处罚折中的办法:凶残的犯罪——无辜可能性增加时,缩短审查时间,延长时效时间较轻的犯罪——无辜可能性减小时,增加审查时间;犯罪不受处罚的危害性减小时,缩短时效时间第三十一章难以证明的犯罪重大的犯罪并不总预示着一个国家的堕落举证的困难性带来了无辜的可能性在作者的时代,通奸、同性恋属于犯罪,且是不容易证明的犯罪通奸——过分追求某种自然的欲望;其他犯罪——由欲望产生第三十二章自杀尽管自杀是一种应由上帝惩罚的罪过,因为只有上帝才能在人死后实施惩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