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二)罪刑相适应 (第6、7章)
两种刑罚正义观 1、矫正争议,来源于私法中 的公平交易,也就是责与罪、罚 相适应。 2、分配正义,“不患寡而患 不均”,罪刑是否相适应不重要, 重要的是相似情况相似处理。
衡量犯罪的标尺
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遭受侵害的公共利益越重要,犯罪能 带给犯罪人的满足就越大,促使他犯 罪的动机力量就越强大,人们心理上 阻止这种犯罪的欲念也就越强大,相 应的,刑罚也就越重。这就需要刑罚 与犯罪相对称。即重罪重罚,轻罪轻 罚。
(1)刑罚的及时性(19章)
首先,及时惩罚犯罪是公正的。 剥夺自由作为一种刑罚,不能被施行于判 决之前… …宣判之前,监禁虽然只是简单 的看守,但本质上也是惩罚性的,所以时 间上应当尽量短暂,也不能过于苛刻。监 禁的严密程度只要足以防止逃匿与隐匿罪 证即可。诉讼本身的尽快终结,可以减轻 因捉摸不定给犯人带来的无益的折磨。 无罪推定的原则
参考书目
福柯:《规训与惩罚》 1757年法国巴黎,达米安因谋刺国王被四 马分尸的行刑场景。1—5页。 福柯分析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惩罚技术 的变化,作为公共景观的、以肉体为对象 制造难以忍受的痛苦为特征的惩罚技术逐 渐消失。以监视与监禁为主要手段的暂时 剥夺权利的刑罚取而代之。
事实上,《论犯罪与刑罚》不仅迎合了当时 的政治革命潮流,也与技术革命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所以《论犯罪与刑罚》实际上 顺应了工业文明的发展,并试图用一种更 经济的,更精确的、更精于算计的权力技 术代替了炫耀的、排场的、无效率的权力 技术。
权力分立、司法独立
代表社会的君主只能制定约束一切成 员的普遍性法律,但不能判定某个人 是否触犯了社会契约。 刑事诉讼中,君主代表的一方控告侵 犯了社会契约,被告一方辩称无罪, 这是需要第三者即司法官员作出裁判。
反对解释
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 利,因为他们不是立法者。法官对任 何案件都应进行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 法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为 是否符合成文法律。 法律的精神需要探寻,是最危险的公 理。
(5)死刑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论犯罪与刑罚》并未提到这一 点,但是在1792年的一份文件中,贝卡利 亚提出了这一问题,他写道:足以判处死 刑的证据是不能排除相反可能性,……这 样的情况并不罕见:根据这种自认为驳不 倒的证据,一些被臆断的罪犯被判处了死 刑。而这种错误却是无法挽回的。
语
与法国启蒙思想的关系
《论犯罪与刑罚》的很多观点已经蕴涵在 “我之所以能够写出这部作 欧洲思想家特别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 品,应该全都归功于我在先前八 中,贝卡里亚“不是一名创新者 ,而不过是 年的专心学习中所阅读过的法语 把已出现在浩繁卷帙中的东西精简在一本 书籍,这些书籍在我的灵魂上镌 小册子之中”,“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位科 刻下了人道主义的意识。” 学道路的开拓者的天才创造,不如说是对 占主导地位的共同精神的表述,贝卡里亚 似乎只是一件表述工具而已。”
(3) 死刑并不能唤起健康的对法律 的畏惧感; 死刑,尤其是一些公开执行 的酷烈的死刑,更像是一场仪式化的 表演,它要么会使旁观者产生一种愤 愤不平的怜悯感,要么会使旁观者变 得铁石心肠、麻木不仁,却惟独不能 建立起人们对法律的健康的畏惧感。
(4)存在理论上的自相矛盾 体现公共意志的法律自己憎 恶并惩罚谋杀行为,而自己却在 做这种事情。“它阻止公民去做 杀人犯,却安排一个公共的杀人 犯”
其次,及时惩罚犯罪有益的 犯罪与刑罚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在 人们心中,犯罪与刑罚之间的联系就 越突出、越持续,警示他人的效果就 越明显。(因果关系)
(2)刑罚的确定性和必然性
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 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 “即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为确定 的,就总令人心悸。”刑罚的确定性 可以有效打击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
“无疑每个人都希望交给公共保存的 那份自由尽量少些,只要足以让人保 护自己就行了。这一份最少量自由的 结晶形成惩罚权。一切额外的东西都 是擅权,而不是公正,是杜撰而不是 权利。如果刑罚超过了保护集存的公 共利益这一需要,它本质上就是不公 正的。”
罪刑法定
惟有根据社会契约获得立法权的立 法者制定的法律才可以规定刑罚, 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罚不是正义的刑 罚。 任何司法官员不得以热忱或公共福 利为借口,增加对公民的既定刑罚。
(一)刑罚的起源 (二)罪刑相适应 (三)刑罚的人道主义 (四)如何预防犯罪 (五)废除死刑
(一)刑罚的起源
(第2、3、4、5、25章)
借助社会契约论论证君主惩罚犯罪的 权力来源 任何人对于自己的同类都没有天然 公民让渡一部分自由,结晶成君主权 的权威,既然强力并不产生任何权利, 力,以获得保护,君主获得了惩罚犯 于是便剩下约定可以称为人间一切合 罪的权力,借助一些易感触(直接触 法权威的基础。 及感官)的力量(也就是刑罚)来对 《社会契约论》第四章 抗个人为物质刺激诱发的欲望,保护 社会安全。
参考资料
美国法律现实主义思想 [美]朱迪丝﹒N﹒施克莱:《守法主义:法、 道德、政治审判》 法律业者作为一个社会整体(主要是法 官与律师、法律学者),其内部有效运作 的意识形态是守法主义,即legalism,而 所谓守法主义(legalism),是指一种伦 理态度,它把是否遵循法律规则当作判断 道德行为的标准,将道德关系视为由法律 规则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94)
韦里在1762年的一封信中,这样评价 贝卡利亚: 他很浪漫,有丰富的想象力,加上 他对人类精神刻苦的研究,使他出类 拔萃……他是位有造诣的数学家、优 秀诗人,有独辟蹊径的头脑,只要懒 惰和灰心丧气不抑制他。
1762年,贝卡利亚发表《论米兰公国1762 年货币混乱及其救治》。1764年,《论犯 罪与刑罚》问世,时年26岁。 《论犯罪与刑罚》先后被译成20余种文字。 18世纪末,各种版本已经不下60种,成为 “自《圣经》以来译本最多的著作之一”。 《论犯罪与刑罚》的面世,带给了整个欧 洲空前的震撼。
法治反对解释
陈金钊教授明确提出了“法治反对解释” 的命题,要求“法官奉行司法克制主义, 对明确的法律条文必须无条件遵守,在解 释中不能附加法官个人的意思。”保守意 味着对变化的一个低调或温和的判断,体 现了对现存秩序的拥护,反对改革和变化 所带来的混乱,在这个意义上,保守主义 和法治有天然的吻合之处。
黄风:《贝卡里亚及其刑法思想》,1987,25
二、内容精要
全书共42章,每一章就是关于一个主题的 小论文。 本书中涉及的主题主要有:(1)犯罪的原 因;(2)罪刑法定;(3)罪刑相适应; (4)刑罚人道主义;(5)刑罚以预防为 目的;(6)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7)无罪推定;(8)取消刑讯;(9)废 除死刑。
刑罚的尺度
人对人行使权力的任何行为,如果超 越了绝对必要性,就是暴虐的。君主 惩罚犯罪的权力恰恰就是建立在这样 的基础之上,即,以维护公共利益的 集存、防范个人的践踏为必要限度。
刑罚的目的
刑罚的目的既不是报复,也不是纯粹 的肉体折磨,更不是想挽回已完成的 罪行,刑罚的目的只能是:阻止罪犯 重新侵害公民,并劝戒其他人不要重 蹈覆辙。
通过在刑罚与犯罪行为之间强化一种因果 关系,来强化法律的力量。
(3)法律应当明确、通俗(第五章)
法律应当为人服务,而不是为特定阶 层服务。 国家应全力保卫法律,使人们畏惧法 律,而不是畏惧执法的人。 了解刑法的人越多,犯罪也就越少
(4)法律执行机构严格守法(43章), 加强内部监督,权力分散,避免某个 组成执行机构的人越多,践踏法律 人的权力过大。 的危险就越小,因为在相互监督的 (5)奖励美德(44章)。奖励美德可 成员之中,是很难营私舞弊的。 以促进道德行为的昌明,明智的分配 者手里,荣誉的奖金总是用之不竭, 一本万利的。 (6)完善教育(45章) 。把年轻的 心灵引向道德,防止他们误入歧途。
毫无疑问,《论犯罪与刑罚》一经出 版即产生巨大影响,这表明它准确击 中了当时社会的要害。人们习惯于把 这一要害归结为封建社会残酷而不人 道的刑罚。
贝卡利亚 《论犯罪与刑罚》
1、贝卡利亚的思想如何体现启蒙思想 家的重要理论如社会契约论、三权分 立、自由平等等思想? 3、贝卡利亚对宗教的态度?
贝卡利亚 意大利古典刑事学派的创 始人和代表人物。1738年生 于米兰一个贵族家庭。1758 年帕维亚大学法律专业毕业 后,回到米兰,在“被改造 者学社”结识了民主主义者、 经济学家彼得罗·韦里,并 贝卡利亚(Cesare 在后来加入韦里成立的“拳 Beccaria,1738~17 头社”。
两个阶梯的对应
应当建立两个阶梯,即犯罪阶梯和刑 罚阶梯。犯罪阶梯是按照犯罪行为的 社会危害程度,最高一级的阶梯是直 接毁灭社会的行为,最低一级是轻微 的非正义行为。在适用刑罚时应追求 两个阶梯的的精确对应,实现罪刑相 适应。
(三)刑罚人道主义 第2、12、27章
反对死刑 反对酷刑 反对刑讯
诋毁与声誉
1765年教士费尔迪南多· 法内基《对题 为〈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注评》出版, 控诉贝卡利亚的七大罪状。面对指控, 一度使得贝卡利亚极度恐慌:“我希望 做人类的保卫者,但不愿为此作殉道 者。”
该书带给贝卡利亚更多的是声誉。 伏尔泰在阅读完意大利文的《论犯罪与 刑罚》之后,称赞他“是我们的兄 弟”“一位仁慈的天才,他的杰出著作 教育了欧洲”。法国百科全书派学者对 其也大加赞誉,并极力邀请贝卡利亚到 巴黎接受赞誉。
论犯罪与刑罚》大致满足了工业文明的六 项原则要求: 法律与道德和宗教分离开来,刑罚一准于 法; 立法与司法的分工; 将精确的时间和比例关系引入刑罚,刑罚 因此与社会在同一时间轨道上一起运转; 监狱同时承担起工厂、学校的责任; 刑罚针对社会大众,最大可能地扩及社会范 围; 刑罚集于王权,法官、个人和教会不得染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