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全区产业发展推进大会上地讲话

在全区产业发展推进大会上地讲话

在全区产业发展推进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产业发展推进大会,目的很明确,就是研究部署全区产业发展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推动全区产业的大发展、大提升、大跨越,为建设美丽幸福青山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久前召开的全市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市委、市政府围绕“强攻产业、决战工业”进行了一系列全面深入的部署,吹响了全市加快产业发展的“冲锋号”。

现在全市上下千帆竞发,各个县区、开发区你追我赶,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和重要形势下,我们青山湖区不容缺位、不容坐等、不容懈怠。

这里,我想讲四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概况起来就是,抓经济发展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必须抓招商,抓招商必须抓环境。

第一,抓经济发展必须抓产业。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谈何发展?强攻产业是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的任务所在,是遏制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所迫,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路径所依,是建设美丽幸福青山湖的使命所系。

我们必须以强烈的进取意识和危机意识,脚踏实地把产业抓好抓实,夯实经济之基,筑牢发展之本。

这当中,我们要先搞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一是有平台。

我们既有可供工业做大做强的空间载体,又有可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的区位优势;既有省级工业园区,又有大大小小的村级产业园、村级产业楼和各类“园中园”,还有罗家那一大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特别是随着枢纽站南昌高铁东站的即将落户,我们青山湖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都将极大提升。

二是有基础。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针织服装、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几大产业,2016年,我们针织服装产业产值接近300亿,电子信息LED 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南昌光谷”LED产业链的封装生产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我们昌东工业园区,我们的封装生产线占全市的70%,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位列全市第二,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80亿元。

此外,我们青山湖区还集聚了一些新经济、新业态,比如,以阿里巴巴、百度等为代表的电商产业,以省艺术中心、新华安699、太酷·云介等为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恒茂·梦时代广场、东方银座为核心的城东商圈初具规模,特别是随着华润置地、万达广场两大项目的即将挂牌启动,将进一步引爆我们青山湖区的现代商贸业,提速我们的三产发展。

三是有势头。

2016年,我们新增签约项目66个,签约总额373.33亿元。

光是去年6月份和9月份举办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和“南昌光谷”LED 产业集中签约仪式,就签约项目22个,签约金额66.95亿元。

这些项目和投资在未来几年将陆续投产、运营并发挥作用,为我们的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短板在哪里?先说工业,就是殷美根书记指出的“六缺”:缺体量、缺龙头、缺集群、缺效益、缺创新、缺后劲。

这“六缺”对我们青山湖区而言,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说缺龙头的问题,全区大型的工业企业如统一、娃哈哈、方大特钢等等,都是些“老面孔”,没几个“新生儿”;比如说缺效益的问题,我们的针织服装产业产值300亿,但这里面贡献了多少税收呢?方大特钢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每年又给我们贡献了多少税收呢?再说服务业,我们的服务业总的来说是传统的多、现代的少,低端的多、高端的少,生活性的多、生产性的少。

比如说我们有香江建材市场、鹿鼎家居市场等各大专业市场,有恒茂·梦时代、京东天虹、家乐福、大润发等各大卖场,但我们有多少研发中心、创意设计中心呢?有多少总部大楼呢?面对这些现状,我们没有理由沾沾自喜,更没有理由止步不前,必须坚定强攻产业的决心。

第三个问题,我们的抓手在哪里?总的一条,就是“主攻三产、提升二产”。

具体来说,三产抓什么?就是要以现代商贸为引领,以集聚发展为方向,以高端业态为核心,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证券保险、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旅游、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精品酒店等生活性服务业。

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村级楼宇资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让现代服务业“爬楼上户”,打造一批中介服务、区域总部、结算中心、建筑安装、文化创意等亿元级的特色楼宇和精品楼宇。

二产抓什么?就是一手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把体质做优,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把体能做强。

重点是强攻针织服装、电子信息(LED)两大支柱产业,针织服装产业要积极引入时尚、文化、创意等元素,加大研发、品牌设计和高端营销力度,向高设计含量、高附加值的时尚创意产业转型发展,到2020年,针织服装产业产值要超过500亿;电子信息(LED)产业要紧紧抓住打造“南昌光谷”的机遇,围绕健全LED产业链条,重点招引产业链上游的硅衬底、外延片、芯片项目,中游的封装项目,以及下游的应用项目,既要有“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又要有“铺天盖地”的配套项目,形成“全产业链”“全价值链”。

当然,除了两大支柱产业外,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也不能放弃,能做大的要做大,能做强的要做强。

一产抓什么?农业我们占的分量很小,以前讲的也不多,实际上我们还是有20多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们要进一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在罗家天祥大道以东区域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现代农业。

各镇、街道、园区抓什么?昌东工业园区要抓住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更名的契机,聚焦针织服装、电子信息(LED)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以技术研发、创意设计、智能制造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比如说,绿色照明、汽车电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湖坊镇要结合旧改征迁,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和楼宇经济,打造一批总部经济,打造一批特色街区,加快李巷·万达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建设,特别是要发挥名镇强村的优势,着力推进村级产业园转型升级;塘山镇要配合推进临江商务区开发建设和民营科技园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创意设计、总部楼宇以及VR等产业;京东镇要盯紧幸福渠流域起步区、华润置地综合体、何兴特色街区等项目,加快村级楼宇的招商引资,壮大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健康医药、特色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罗家镇要抓住南昌高铁东站建设、罗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机遇,结合新一轮的规划调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打造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宜游新城;上海路街道、青山路街道、南钢街道包括即将挂牌的站东街道,要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重点发展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精品酒店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引进一些中介服务业,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等。

第二,抓产业必须抓项目。

项目是产业的载体,抓项目就是抓产业。

关于项目推进工作,上个月召开的重大重点项目推进工作部署会上已经作了安排,并且印发了2017年重大重点项目推进实施方案,大家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快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管理、加速项目见效。

这里,我再重点强调三点意见:一是要以“大力度”赢得“加速度”。

时间不等人,现在一季度很快就过去了,接着是梅雨季节,雨季一来又会对我们的项目建设造成影响,留给我们的时间确实不多了,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只争朝夕,以更大的力度赢得项目建设的速度。

要重点瞄准重大产业项目,对于还在报批的项目,要加强跟踪对接,尽快从“纸上”落到“地上”;对于已经批复的项目,要第一时间开工,尽快从“备战”转为“实战”;对于续建和在建项目,要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尽快由“持久战”转入“速决战”;对于已经竣工的项目,要督促企业方尽早投产达产,由“建设会战”转入“生产会战”。

各片区指挥部、各职能小组、各级各部门要卡死时间节点、推进步骤,把责任再压实,加强督查考核,做到分类排队、十指弹琴、全力推进,在确保施工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施工进度,形成更多的实物量,推动经济发展。

二是要以“硬招数”啃下“硬骨头”。

现在的形势已经不容我们后退,就是要拿出“硬打硬”的精神,拿出“背水一战”的决心、“舍我其谁”的勇气、“赤膊上阵”的干劲,努力在突破中突围、在打破瓶颈中打开局面。

要切实解决“开头难”的问题,重点破解土地、规划等项目前期问题,不能因为“开头难”最后“步步难”。

要切实解决“中梗阻”的问题,重点破解一批开头快建设慢、施工不到位的项目,尤其是阻工、揽工、索拿卡要等问题。

要切实解决“见效慢”的问题,对进资工作缓慢、开工速度不快、建好了不能用、运营之后没有明显成效的项目,要认真研究,深入分析,精准发力帮助协调解决。

三是要以“硬作风”扛起“硬责任”。

不得不说,以往有些列入计划的好项目、大项目,却只开花不见到结果,为什么?除了客观上的困难形势,主观上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我也注意到,我们有的干部,谈计划踌躇满志,落实起来就是迈不开步子、甩不开膀子;有的遇上一点困难,就暂时搁置了,再拖就没影儿了;有的面对千头万绪,不知道该拎起哪一根,只好等待观望;不少项目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有问题没人抓、没人管,等等。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看起来“热热闹闹”,干起来“冷冷清清”。

我想这种结果大家都不愿意看到。

为此,各片区指挥部、各镇街园区、各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动起来、忙起来,要靠前指挥、靠前协调、靠前攻坚,按照既定的安排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推进,一个难题一个难题攻克,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跟进,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同时,区项目办要加大项目推动工作督查考核的力度,定期通报,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奖出干劲、罚出责任。

第三,抓项目必须抓招商。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地方政府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第一次被正式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招商引资也正式被国务院提升为国家战略。

这一方面意味着招商引资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各地招商引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招商难度逐步加大。

一个好的项目,肯定有很多追求者,要怎么做?我把它归纳为五条要诀。

第一要诀:眼要明。

要围绕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准确把握自身的强项和缺项弱项,瞄准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精准出击、专业招商。

当前而言,就是要围绕针织服装、电子信息(LED)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到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和大型央企民企里找“高富帅”,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找“白富美”。

同时,也要擦亮眼睛、仔细甄别,对那些低端、低效、圈地的项目就是“投怀送抱”,我们也要“坐怀不乱”。

第二要诀:心要诚。

如果硬件不足我们就用软件补,政策不足我们就用服务补,优惠不足我们就用感情补,如果彼此有感情,就算我们条件比别人差一点,人家也会选我们。

怎么以情动人?首先就是要“懂行”,要能够与客商交流、沟通,尤其是在产业定位、企业发展等问题上能“对上话”,谈出行内、业内的“门道”,客商才会另眼相看,从而更容易达成共识,项目落户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相反,如果我们只知道罗列“优惠政策一二三四”、“让利举措ABCD”,就好比男女初次见面,张口就谈礼金、房子、财产,十之八九谈不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