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发表时间:2012-04-24T09:09:50.030Z 来源:《教育学》2011年12月(下半月A版)供稿作者:安忠贵[导读]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安忠贵(贵州省金沙县第一中学 551800)
地理学科是一门空间性、原理性强的综合性学科,其丰富的地理景观、复杂的地理运动、繁琐的地理规律,成为课堂教学中难以逾越的限制课堂效率的障碍;同时,这些景观、运动、规律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绝大部分是考查的要点。

因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线教师需要直接面对的课题。

以下是本人的些许拙见,望能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教学目标精确、恰当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精确恰当,全面贯穿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控制、评价等功能,有效的教学始于认清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充分发挥目标的各种功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课堂的45分钟里要教什么内容?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的学习,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要求?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前,我们要注重对课程标准的分析,以此来明确教学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高中地理《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一章时,课标要求为“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材选择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作为例子,如果教师只把课堂重点放在田纳西河,那是绝对不能“达标”的。

通过解读课标可知,课标并没有明确要求具体掌握哪一条河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在学习田纳西河流域后,总结出流域开发的一般思路。

然后,让学生利用分析流域的思路,对伏尔加河流域以及我国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开发的异同进行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点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例如我曾上一节地理的时事热点专题课我准备了2008年北京奥运、首都钢铁厂的搬迁、渤海南堡油田、“人造太阳”等十多个热点材料。

如果单纯的引导学生把材料一个接一个地讲练完毕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只是掌握了这些时事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时事热点的方法而不仅限于了解材料本身。

因此我先选取了其中一个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解决热点材料题的一般方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顾相关的知识点→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完成相应习题后我还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同学们又可以怎样来命题呢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

可见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学生不但掌握了材料信息更具备了分析同类时事热点材料题的能力课堂更具实效。

三、加强课后反思,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果
地理课堂必须走出模仿与复制的怪圈,必须用批判性的反思教学取代习惯教学。

根据自己的认识,反思,研究,对教材进行整合,延伸,删减和订正,用“一招鲜”代替“大锅饭”,丰富多彩的“个性教学”代替千人一面的共性趋同教学,地理教学才有真正发展的前途。

自觉性地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

教师越善于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便越可能成为好教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愫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想像力等。

例如我在讲授“酸雨”时,有学生提出“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土壤偏碱性,因此就应该把大量耗煤的高排放,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西部,中和那里的碱性土壤。

”这个观点和教材相反。

我当时作了批驳。

在课后的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这个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于是,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中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了自我批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师生关系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亲其师,信其道。

在新课改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信的,课堂的组织形式和结构都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去甚远。

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

学生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

”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使之与学生的学习期望和学习能力相适应,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确教师对他们的期望。

同时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有一定的预见性,能够机动灵活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事件”。

打造高效课堂,必须要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的把握,需要教师有丰厚的专业底蕴,高屋建瓴地把握一节课,它既包括宏观的结构即教学总体构想,也包括微观的结构即教学每个环节的设计、时间的分配。

宏观上看,一堂高效课,首先要在课堂的初始设计引发思考、导入主题、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进而运用各种形式来组织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为了探究新的问题,解决问题而去活跃自己的思维,通过与同学的合作寻求答案,直到将所要学习和发现的知识被导出,然后由师生交流作出总结。

最后应留出5分钟时间进行小结:本节课你的结论如何得到的?你有什么收获?你的感受是什么?我想通过这一过程得到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必定是高效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追求教学方式、交流方式的多样化,避免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和程序化,否则学生的很多探究活动很可能又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使学生“会学” 的目标。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育理念教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