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2014年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时间:2014.11.20
目录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1)
二、软件介绍 (1)
三、操作步骤 (1)
1.建立工区 (1)
2.加载数据 (2)
3.工区建立完成 (4)
4.显示层位 (5)
5.加载井位 (6)
6.加载井数据 (6)
四.实习总结 (6)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是物探的重点课程之一,也是当前油气勘探领域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本次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地震解释训练,利用所学地震地质学来解释地震剖面的各种地质现象,通过实习,旨在提高我们的解释技巧,学会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并初步学会SMT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完成实习报告。
二、软件介绍
SMT 解释系统是由美国Seismic Micro-Technology, Inc.公司研制开发的基于Windows 操作系统平台的地震资料解释系统。
该系统包括了基础地震解释所要求的所有功能。
一旦加载了地震数据、井数据和人文信息以后,便可以完成层位解释、计算网格和等值线、产生深度图,以及绘制高品质图件。
包括在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包有:2d/3dPAK、VuPAK、SynPAK、TracePAK 和ModPAK。
该模块支持深度域和时间域的解释,或是两者间的联合解释,并且支持多用户环境。
使用该模块可以创建和管理层位、断层以及井信息。
此外,还可以完成时深转换、生成等值线、网格化、地层属性计算、体计算,以及闭合差分析等工作。
三、操作步骤
1.建立工区
建立工区名字,用户名字,选择数据库:
选择工区高程为4800m,不使用已经存在的坐标系,选择“否”
2.加载数据
选择加载SEG-Y格式数据,并选择3D数据
选择振幅数据
在输入行测线和纵测线的最大最小数据之前,我们需要先对数据进行检测:
从Viewer我们可以看到线号是从第17个数据开始,道号是从25个数据开始,X坐标的值是从73个数据开始,Y坐标的值是从77个数据开始计算。
于是,我们可以从Trace Header No 1中找到各自的数据,第一个点坐标为(5.11),CDP X为2444543,CDP Y为473643,最后个坐标为(148.162),CDP X 为2458629,CDP Y为488943,推出第一条纵测线最后一个测点为(5,162),其中CDP X为2444330,CDP Y为488742。
由此,我们可以填出测线的设置具体坐标数据和测量数据
3.工区建立完成
4.显示层位
5.加载井位
6.加载井数据
四.实习总结
本次实习使我们了解并学会使用地震综合解释软件SMT SOFTWARE,这款软件的功能十分强大,本次我们实习可能学到的还不到它的冰山一角,很懂功能自己都还没有学到,毕竟要熟练掌握此软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当我们知道如数加载数据,后面的处理都可以自己慢慢学习,如果不是亲自动手去进行这些工作,是不能足够地体会老师上课所授的知识。
唯有将理论运用到时间之中才能深刻得感受到它的价值。
地质解释人员对于计算机运用的熟练度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头脑,那整个工作将会变得比实际复杂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