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摘要] 马克思主义究其本质就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三大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无不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息息相关。
哲学探索人的本质,为人们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界提供方法论依据。
而政治经济学则是更一门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社会阶级分层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更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共产主义社会。
本文由5部分组成,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立的背景,方便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肩负的使命,然后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希望对新时期研究马克思的学者们可以借鉴,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简要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学重要的观点与思想,第四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阐述了一代代革命家们如何让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大地上,体现价值。
文章的最后,阐述了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起读者们的广泛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立的历史背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思格斯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而且是伟大的社会学家。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包含了无产阶级社会学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社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一定社会群体组织的性质、社会群体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研究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集团、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便开始了对社会问题的研究。
1842年马克思写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3年底到1844年初恩格斯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学原理。
他们在以后年代的许多著作中,特别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进一步阐述和完善了科学社会学理论。
他们在这些著作中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社会学的概念、范畴和方法,而且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完整的科学社会学理论体系。
列宁说:“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同样,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做可按一长官的意志(或者说成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都是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并且“社会学中这种唯物主义思想本身巳经是天才的思想。
”[2]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众所周知研究方法对于一个理论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是否拥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一个理论的成熟与完善尤为重要。
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依然对我们当今做研究做学问有着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关于社会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和理论。
而与之相对应的西方代表性的思想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顾名思义,就是确定,有用的,准确无误的。
孔德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最科学的方法,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哲学方法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从生产力的发展角度看待整个人类历史,而不是把眼光局限在某个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认识一定社会现象时候,不能孤立的看,要把它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要用运动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社会是人们活动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并且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这种发展变化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除此之外,逻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中的重要思维形式,如抽象与具体,正如列宁所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应着自然。
”[3]其他的一些常用的重要的思维方式,如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数学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都有论述。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本部分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三大基本理论,社会交换,社会冲突,社会发展理论,以利于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一)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后半期至十八世纪初。
学术界一般认为,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和人类学的某些工作对现代社会交换理论的形成影响很大,而对社会学自身的交换论传统认识不足。
学术界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本文认为社会学自身的交换论传统来自马克思和齐美尔(Simmel Georg, 1858-1918)。
马克思主义社会交换理论的任务是努力探寻可以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运转的机制。
为此,他先把社会交换现象概念化,确定该理论正式结构的基础—社会交换范式,用以解释社会交换的有关内容。
并用一系列概念,如劳动、交换、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需要、阶级等等,作为其理论的建筑材料。
然后,马克思以一条逻辑思路极清晰的脉络,把他的社会交换思想的假设、概念、命题联系起来,形成其社会交换理论。
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换过程的结果导致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及其社会形态的产生的和变更的情况,把传统的生产关系中的产品的分配要素和生产力中的社会分工要素进行重构,奠定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述要定其劳动交换论的基础,指出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及其资源不平等的分配的行为后果,打破了其他社会交换论者停留在交换关系的平衡与不平衡两种状态的非此即彼的简单模式。
马克思社会交换理论阐发的过程同时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社会活动、社会需要、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结构等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演绎过程。
(二)社会冲突理论人们一般都将现代社会冲突理论的直接来源追溯到意大利的马基雅弗利(N·Machia-velli, 1469-1527)和英国的霍布斯。
而社会学意义上的冲突理论一般都认为是从马克思开始的。
从马克思的结构分析看,首先,指出了财产和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是社会冲突的根源,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人们的社会活动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其次,认为社会的政治组织、文化价值观、道德、宗教以及意识形态中的不平等和冲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政治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主要方面,也是社会冲突的集中表现,国家这种虚幻现象掩盖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它实际上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三)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是从孔德的社会动态学而发展的。
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个世纪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研究;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进人了第二阶段,其特点是用不同的理论解释现实社会的发达与不发达、先发展与后发展的现象以及落后地区如何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第二,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第三,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社会革命,第四,社会发展的基本阶段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社会,亦称人类社会的五大基本形态,它们各自都有其特征,它们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其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依次更替的。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知道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把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指导我们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最大效用。
下面分时期介绍一代代仁人志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苦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早在19世纪末期在清政府的推动下,大量西方的著作被翻译引进到我国。
其中就有零散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介绍。
陈独秀等人发起的的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系统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先进青年所接受。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1.对旧中国社会结构的准确分析,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造性运用的重大成果毛泽东在1925年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有益尝试和重要成果。
文章通过分析,指出了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诚的同盟军是农民,而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则是一个动摇的阶级[4]。
此文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同盟军以及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这篇文章既是重要的政治文献,也是一篇明显具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社会学著作。
毛泽东用阶级、阶层分析的方法,正确地分析中国社会实际,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充分展示我国在1956年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8月召开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宣布,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但在同时,受国内外错误思想影响以及工作中的失误,当时也出现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矛盾的不同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就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1957年写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
文章系统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及其性质、特点、矛盾转化的可能性,以及处理这些矛盾的方针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与发展,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建设奠定基础。
3.毛泽东所做的社会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在调查研究中坚持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一贯强调的思想。
他认为在调查研究中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活动的最直接、最具体的参加者,对客观事物和实践效果的了解及认识也最丰富、全面和真实。
领导者的思想、意见只有来自群众的实践,才能真正转过来为群众服务。
4.邓小平对社会学中国化的贡献邓小平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核心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他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维护建设形态方面,从宏观社会发展的角度对社会学进行研究和论述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