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定项选择题(1至多个答案)1、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一词的学者是( A )A、孔德B、斯宾塞C、马克思D、迪尔凯姆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ACD )A、实践的原则B、改良主义的立场C、辩证的思维方式D、研究方式的批判性E、价值中立原则3、一个人全面放弃以前已经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是哪种社会化类型( C )A、继续社会化B、初级社会化C、再社会化D、逆向社会化4、社会化的基本功能有( ABD )A、文化传承B、个性发展C、向上流动D、角色学习5、认为不管强关系还是弱关系,社会关系所带来的社会资源才是寻找工作和职位升迁的关键,是哪种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的观点。
( C )A、“结构洞”理论B、嵌入理论C、社会资源理论D、拟剧论6、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均为异代的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哪种家庭结构形式( A )A、主干家庭B、联合家庭C、断代家庭D、核心家庭7、以下哪些选项属于非正式制度( ADE )A、习惯B、法律C、法规D、惯例E、禁忌8、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 ABCD )A、价值理念B、制约对象C、预期目标D、行动规则9、社会公正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ABCEFG )A、机会公正B、程序公正C、结果公正D、贫富均等 E 、权利平等 F、性别平等 G、代际平等10、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有哪些( ABD )A、社会整合理论B、社会解组理论C、常人方法学D、文化失调理论11、西方社会学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BCE )A、实践的原则B、改良主义的立场C、机械的二元对立倾向D、研究方式的批判性E、价值中立原则12、成年人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角色要求而继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是哪种类型的社会化( A )A、继续社会化B、初级社会化C、再社会化D、逆向社会化13、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方式有( ABCD )A、语言媒介B、符号系统C、意义表达D、情景解释14、以下哪些是网络分析的理论( ABC )A、“结构洞”理论B、嵌入理论C、社会资源理论D、拟剧论15、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所组成的家庭是哪种家庭结构形式( D )A、主干家庭B、联合家庭C、断代家庭D、核心家庭16、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正式制度( BC )A、习惯B、法律C、法规D、惯例E、禁忌17、“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着名论断是谁提出来的( B )A、费孝通B、毛泽东C、李大钊D、雷洁琼18、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认为人的基本属性是( B )。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性本善D、性本恶19、根据文化的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 AD )。
A、物质文化B、主文化C、亚文化D、非物质文化20、社会化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为( ABCD )。
A、自主性B、选择性C、创新性D、能动性21、按照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以及心理认同可以划分为( AB )。
A、所属群体B、参照群体C、内在群体D、外在群体22、以下哪项不属于外在制度( ACD )A、道德伦理B、章程C、风俗习惯D、思想信念23、马克思认为导致社会流动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D )。
A、工业化B、全球化C、社会不平等D、城市化24、“缓冲带”理论是提出者是( B )。
A、索罗金B、帕金C、马克思D、李普塞特25、社会发展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ABD )A、价值性B、方向性C、直线性D、目的性26、个人、群体或民族对比较先进的制度通过研究、分析和借鉴等方法而作出的制度选择是哪种制度选择方式( A )A、制度学习B、制度模仿C、制度创新D、制度移植27、社会公正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A、机会公正B、性别平等C、结果公正D、贫富均等 E 、权利平等28、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条件。
( C )A、历代社会思想B、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C、信息技术的发展D、社会调查资料的积累29、按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可以划分为( CD )。
A、所属群体B、初级群体C、内在群体D、外在群体30、以下哪项不属于非正式制度( B )A、道德伦理B、章程C、风俗习惯D、思想信念31、协调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战略有( ABD )A、调整产业结构B、调整职业结构C、调整性别结构D、调整教育结构3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B、生物人C、动物人D、非社会人33、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个人先赋条件有( AC )。
A、家庭出身B、个人成就C、亲属关系D、工作经验34、马克斯.韦伯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有( ABC )。
A、财富B、权力 C 、声望D、职业E、社会经济生产方式35、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可以将群体划分为( ABCD )。
A、血缘群体B、地缘群体 C 、业缘群体D、趣缘群体E、正式群体36、社会学回答社会“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的( B )。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 D、规范功3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D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B、家庭C、阶级D、同龄群体二、判断题1、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以政治活动为前提的。
(×)2、社会互动的主体就是个体。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也改造自己的环境。
(√)4、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
(√)5、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6、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
(×)7、人类对社会制度的选择不受限制,可以任意建立或选择制度。
(×)8、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又必须以社会发展为基础。
(√)9、和谐社会就是没有冲突的社会。
(×)10、社会发展是传统与现代性的统一。
(√)11、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1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社会交往”理论就是“社会互动”理论。
(×)1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
(√)14、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
(×)15、格兰诺维特提出了“结构洞”理论。
(×)16、社会制度只具有主观性不具有客观性。
(×)17、社会制度同人们的社会选择行为是一种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关系。
(√)18、“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
(√)19、群体内部冲突对规模较大群体的损害要大于对小群体的损害。
(×)20、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是一回事。
(×)21、家庭属于初级群体。
(√)22、社会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或“欧洲化”。
(×)23、转型期我国初级群体得到加强。
(×)24、我国现阶段不存在社会分层。
(×)三、名词解释1、社会学P3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P983、社会交往P834、政治社会化P995、社会群体冲突P1166、社会问题P2797、人的社会属性P678、社会结构P789、社会关系P10410、社会流动P22611、权利平等P29812、社会P7113、内源式发展P27714、社会群体P11115、阶级P198四、简答1、简述社会问题的特征。
P2802、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功能。
(课件)3、简述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的基本观点。
P200--2044、简述社会网络的积极功能。
P107--1085、简述文化的功能。
P776、简述社会发展的特征。
P2677、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P222--2248、简述社会制度的含义。
P173--1749、简述社会网络的消极功能。
P10810、简述社会的主要特征。
P7211、简述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P6--712、简述现阶段我国社会群体冲突增多的基本背景。
P117--11913、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P183--18614、简述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P27915、简述西方社会学的局限性。
P914、简述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P182--18315、简述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P296--300五、论述1、马恩认为:“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
”“公正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
”“随着阶级差别的消失,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请根据马恩的观点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的主要内容。
P293--2952、请联系中国实际论述如何协调当代中国社会的群体冲突。
P119--1203、论述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的基本观点。
P200--2044、联系具体的社会制度论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P183--1865、结合实际论述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P232--2346、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学思想。
P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