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进生的成因淅川县厚坡镇第四初级中学孙铁空在一个班集体中,有优秀生,中等生,当然也有后进生。
按照“木桶理论”的观点,班集体的管理成效是有班集体中一部分问题学生决定的。
他们通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意志薄弱,是非观念模糊,学习目的性、自觉性不强,自控能力差,争强好胜,疑心重,攻击性强等等。
这些人在班级中虽然人数少,但能量大,影响面广,制约性强,他们的存在会严重影响班风和学风,影响班集体的建设、管理和学生的健康。
后进生的表现是明显的,特征不难抓住,但其形成原因却不尽相同。
同样是品德不良,背后起作用的因素可能来自家庭,也可能来自社会,或者兼而有之;同样的学习落后,可能有思想问题,可能有心理障碍,也可能有学习方法问题。
因此,分析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是教育和转化后进生的一个重要前提。
形成后进生的原因有的简单,比较容易了解;有的却很复杂,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我们认为,分析形成后进生的原因,应从环境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入手。
具体说,应该从四个方面去进行调查和分析,即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学生本人。
在这里,我们主要阐述一下学校原因以及后进生自身的原因。
(一)学校环境形成后进生的原因,虽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也存在形成后进生的原因。
并且对于后进生群体的转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的教师不按教育规律办事,违背教育原则,不懂教育艺术,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甚至造成师生对立;有的教师言行不一,方法简单,工作敷衍塞责,对学生态度冷淡无情;有的错误讨好学生,不敢严格要求;有的对学生亲疏有别,不能一视同仁······等等。
大的环境方面具体表现如下:1.片面追求升学率。
这不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而是社会的综合性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一些地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重智育,轻德育,重视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忽视广大学生的教育。
与之相关的一切措施:如频繁测验,题海战术,超负荷补课,分数排队,按名次调班等,会挫伤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畏难情绪、厌学心理。
同时,由于片面抓智育不是真正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便削弱了,学生的在校生活枯燥乏味,能够参加的活动寥寥无几,更谈不上丰富多彩了。
这样迫使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另寻自己的“活动天地”,助长了后进生的产生和扩大。
2.施教“求同”,忽视因材施教。
大纲相同,教材相同,又在一个班级上课,往往忽视或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这样,学生之间本来就有的差距,越拉越大。
因材施教是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尝到甜头,产生学习积极性,也才有可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3.教育方法失当。
在这一方面,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方面不仅在后进生的形成中占有很大分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后进生的转化。
在这一方面老师们的主要表现如下:(1)、教师用陈旧观念轻率评价学生优劣,建立“差生”档案;每当教师接到一个新班级,师生刚相处时,有的教师使用自己过去固有的观念对学生进行评定分类,在心目中建立起相应的优生和”差生”档案。
例如:(a)、长相不机灵、有残疾的,(b)、穿戴不整洁、爱流鼻涕的,(c)、书写潦草,不爱交作业的,(d)、性格内向、上课不爱发言的,(e)、考试不及格的,(f)、各课教师公认的,(g)、教师看不顺眼的,(h)、学习差,抑制力差的等等,有的甚至与教师个人嗜好有关。
学生一旦进入了教师的“差生”档案,便很难从中走出来。
因为教师们一般都很自信,非常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除非你取得了特大的进步,或者通过某种努力引起了教师的极大注意,你的名字才能从“差生”的档案中删去,从而改变教师对你以前的评定。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头呢?特别是一些本来学习就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差生”档案的建立,使他们一开始就背上了不必要的负担,结果在无意中便掉进了教师设置的陷阱,陷入了学习困境便是意料中的事了。
(2)、教师能容忍优生的错误,却不能容忍“差生”的错误曾记得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把少的拿给多的,让多的多得有余,让少的一无所有”。
教师对待优生和“差生”往往也是如此,对待优生总是一味的呵护、关爱、迁就,生怕伤害了优生,教师满脑子装的都是优生;对待“差生”则指责、挑剔,教师满脑子里都容不下“差生”。
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偶发事件时,也总是偏向于优生,甚至会故意把责任推诿给“差生”,这样的待遇,能让“差生”心理平衡吗?怎能不使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从担惊受怕到噤若寒蝉到沉默寡言呢?“差生”也就只能永远挣扎在教师为他们挖掘的泥潭里。
(3)、教师往往只看到优生的进步,而看不见“差生”的进步作为教师难道我们就真的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差生”吗?也许当你低头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时,你也会发现“差生”是如此的可爱,“差生”也有很多优点,他们依然有追求上进的需求和愿望,如果教师对他们表现出一点热情和鼓励,情况就会大变。
可是我们的教师在工作中无视“差生”的点滴进步,得不到应有的肯定,这样,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你说“差生”能不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吗?(4)、教师对“差生”的积极性随意伤害和抹杀既然“差生”已经进入了教师的“差生”档案,那么在他们的心目中便无足轻重。
教师对“差生”随意指责,冷嘲热讽,从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
例如在守纪律上,优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教师常常自慰没事,相信学生会改正;而一旦发现“差生”出现了不好的苗头,教师常常会火冒三丈进行严厉指责,从严处罚,将“差生”一棍子打死。
教师却从来没有退一步为“差生”想一想这样的惩罚到底对“差生”有什么用?有没有比打骂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教师对“差生”积极性的抹杀还表现在教师对“差生”学习困难的熟视无睹上,教师常常会去考虑优生为什么优秀,如何把优生培养得更优秀,却不去考虑“差生”为什么差,如何把他们转化过来。
教师对“差生”的关注过少,却往往一厢情愿对“差生”提出这样那样不合理的要求,常常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而教师却把这种责任统统推给“差生”。
(5)、教师的靠边角教学走进教室,大都会发现每个教室后面两个墙角里坐的都是“差生”。
无论他们身材是高还是矮,教室的角落永远属于“差生”的,这是一个被爱遗忘的角落。
“差生”为什么要坐到后面去?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老师眼不见,心不烦,让你破罐子破摔下去;二是不影响其他学生。
教室边角是教师造就“差生”的场所,也是教师对待“差生”惯用手段,这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是一种默契,甚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形成一种默契。
倒如当教师一说起“差生”怎样怎样,学生们会不由自主把头转向后面的边角。
在众目睽睽之下,墙角里的“差生”将会怎么想?坐在那里等同“坐牢”。
如果你不是“差生”,长期的消极待遇,都可以把你潜移默化成“差生”。
(6)、教师的名利教学学校为了评估教师工作的优劣,制订了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用于年终考核教师工作业绩,这个考核方案重点内容自然是教育教学成绩评估。
在评估中,为了有个好的评估,就人为地规划“差生”,制造“差生”,把某些不是“差生”的人规划成为“差生”,这比把“差生”转化成中等生容易得多,教师少付心血,反而使自己在评估中处于优势,这对于自己评级晋升都有好处。
(7)、教学中,教师人为树立“差生”在教学中教师大都有这样的思维:我们班上谁最优秀,谁最差。
也常将这种观念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
例如让学生评比班上谁最好,谁最差时名单上的姓名往往是相同的,在课堂上,老师常说:“同学们应该向***同学学习,不应该向***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教师为了满足自己教学的需要,为在学生中形成善恶是非树立的典型。
光树好的不行,不好的也要树,树不好的这样对比才有明确的“榜样示范作用”。
被树立为先进典型自然是幸事,而被树为反面的典型便可悲了,在教师和同学的眼中你永远是“差生”,老师谟视你,同学无视你的存在,在一个集体中,你将何去何从?成为永远的“差生”便是注定的命运了。
在这种教学观念中,教师否定了个性差异,把“差生”与优生等同看待,教师自然看不到“差生”的进步了,自然提不起对“差生”的注意。
“差生”找不到应有的位置,心也就自然凉了,知识,同学,什么还能激起他们上进的积极性?他们也只好生活在孤独中……(二)后进生自身的原因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自身的原因也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有心理障碍方面的原因,也有学习基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原因。
1.缺乏强烈的求知欲。
求知是学生的正常的需要,兴趣与责任感是求知的动力,学习生活中兴趣的满足和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是学生保持强烈求知欲的重要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70页。
这使我们认识到,求知欲表现在学生身上,而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的施教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求知欲的强弱。
学生年龄越小越明显。
2.道德无知,是非模糊,自尊心强而性格敏感容易流于自卑,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做事情往往会半途而废。
在生活中,会禁不起种种诱惑而做出违背公德和纪律的事情,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行为误导,加入流氓团伙,被人利用反认为是讲义气,够朋友。
一旦犯错,往往流于惯性,难以改正。
3.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适应。
有的学生上了几年学,虽然学习也很努力,但基本的学习方法没有掌握。
造成学习效率低,成绩差。
他们找不到成绩差的真正原因,未能归纳出正确的学习方法,却归因为自己笨,付出努力却得不到回报,从而自暴自弃,沦为后进生。
最终导致厌学,逃学,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找不到人生的正确方向。
总之,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了解情况,分析原因,遵循教育规律,采取有效地转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