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接线盒检验标准

接线盒检验标准

前言本标准由江苏天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出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于第一次发布、实施。

接线盒检验标准1. 目的:验证该型号接线盒对classⅡ标准的符合性,寻找改进的机会。

(物理性能)2. 范围:模块化接线盒(包括粘结胶、灌封胶、二极管和适当长度的导线)。

3. 抽样从同一批或几批产品中,按GB/T2829规定的方法随机地抽八个(如需要可增加备份)组件用于鉴定试验。

这些组件应由符合相应图纸和工艺要求规定的材料和元器件所制造,并经过制造厂常规检测、质量控制与产品验收程序。

组件应该是完整的,附带制造厂的贮运、安装和电路连接指示,包括系统最大许可电压。

如果不能接触到标准组件中的旁路二极管,应准备一个特殊的样品来做旁路二极管的热性能试验(5.9),旁路二极管的安装应与标准组件相同,并将5.9.2要求的温度传感器安装在二极管上。

该样品不需要进行图1所示程序的其他试验。

如果被试验的组件是一种新设计的样品而不是来自于生产线上,应在试验报告中加以说明(见第8章)。

4. 试验程序4.1 一般说明:本试验程序是基于公司现有的试验条件对试样所做的一般定性判定,有些显而易见的项目,如某些目视检查的项目未列入其中。

4.2 一般检查用于试验的接线盒组件包括:a.成套注塑件接线盒、接线端子和旁路二极管。

b.灌封用胶。

c.粘接用胶d.电缆(每个接线盒应配正负极电缆各500mm)。

e.备用接线盒结构图纸和主要技术参数说明。

4.3 目视检查4.3.1 接线盒应具有以下不可擦除的标识:a. 产品型号b. 制造材料c. 电压等级d.输出端极性e. 导线截面f. 警示标识g. IP防护等级4.3.2 接线盒盖连续开合三次,应无损坏,保证在工作位置再次打开时仍需借助工具。

4.3.3 爬电距离和绝缘距离:不同电位带电体间的距离(最近不穿越绝缘体)≥8mm;带电体距与盒子外壁间直线距离≥2mm;4.3.4 压接牢固度:4.3.4.1 目视入线口出压接无明显间隙,手持转动外引线,导线压紧部分无松动,拉动引线串动。

4.3.4.2 摘除接线盒内接线端子固定端,使电缆接头在接线盒内处于浮动状态,沿电缆轴线方向施加100N的外力,电缆无明显串动如图1。

图14.4 试样制作:4.4.1 按图2所示,模拟实际的组件,底板由背膜(PET·PET·PET·SiOx)→EV A胶→碎电池片→EV A胶→玻璃组成。

在接线盒引线孔相对处的背膜上开有引线孔,四条汇流条一端与接线端子焊接,一端压于两层EV A之间(与碎电池同处一层)如图3。

层压板经固化后将接线盒安装到位,接线盒与背膜间的粘结胶,使用以下三种中的两种。

a.北京天山1527(UL HB 级)b.SS611 硅酮耐候密封胶c.汉高改良硅烷。

图2图34.4.2 接线盒内部按正常使用焊接旁路二极管三只,型号为(扬州虹杨10A10或GSA1607),引出电缆美国LAPP或日本YUKITA,按合格产品要求压接和焊接。

4.4.3 灌封胶:a. 德国汉高双组分聚胺脂A组分(CR612):B组分(CR4300)重量比85:15,充分搅拌1分钟,抽真空1分钟后灌胶,充分固化8h待用。

b. 天翼双组分橡胶,比例1:1(重量比)混合搅拌30秒抽真空45秒后灌封,充分固化8h待用。

c. RH938双组分胶(胺目前工艺),充分固化8h待用。

4.5 材料的防火性能要求4.5.1 接线盒本体、接线盒盒盖材料应是PPO树脂,UL防火等级应好于94V-0级。

4.5.2 灌封胶的UL防火等级应好于94V-0级。

4.5.3 粘结胶的UL防火等级应好于HB级。

4.6 绝缘和耐压试验4.6.1 湿绝缘强度试验将接线盒浸入水中,两条引出线高于水面且不沾湿。

如图4所示。

用500V兆欧测量表引出线和介质水间的电阻值,应大于50MΩ图44.6.2 高压测试检验如图5,用单面粘接的铝箔包裹在接线盒外部,将6000d.c.跨接在接线盒引出线和铝箔间,其漏电流增长值≤50uA为合格。

图54.7 接线盒粘接牢固度试验4.7.1 使用指定的粘接胶将接线盒与试验用模拟组件粘接,并用指定的灌封胶灌封,室温放置48小时后按图6试验粘接强度。

图6物重W质量为10Kg,缓放。

持续时间1分钟,接线盒无脱落或损坏为合格。

4.7.2 按照4.6.1做湿绝缘强度试验,应合格。

4.8 湿热老化试验4.8.1 将样品放入烘箱,温度90℃,相对湿度90%以上,168小时(7天),然后试验。

4.8.2 高压耐压试验,按照4.6.2将铝箔贴于灌封胶上,做高压测试合格。

4.8.3 绝缘强度试验按4.6.1做。

4.8.4 粘接强度试验按4.7做。

4.8.5 在接线盒最不利位置上施加20N的力,盒盖不能松脱。

4.9 旁路二极管热性能试验4.9.1 目的:评估二极管热设计的充分性和相对的长效可靠性。

这些对组件的抗热斑性能有影响。

4.9.2 装置a) 能加热组件75℃±5℃的装置。

b) 测量和记录组件温度的仪器,准确度为±1℃。

c) 测量组件提供的任何旁路二极管温度的装置,应注意尽量减少对二极管特性或热传导途径的改变。

d)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对组件通以等于标准测试条件下短路电流1.25倍电流,并监测通过组件电流的仪器。

4.9.3 程序a) 将组件中隔离二极管短路。

b) 从商标或说明书中确定组件在标准测试条件下的额定短路电流。

c) 做好试验过程中测量旁路二极管温度的准备。

d) 采用制造商推荐的最小规格的导线连接组件的输出端,按制造商推荐的方法与接线盒相连,盖上接线盒盖。

注:有的组件安装有重叠的旁路二极管,此时需要一连线以确保电流只流过一个二极管。

e) 加热组件到75℃±5℃,对组件施加等于标准测试条件下短路电流±2%的电流,1h 后测量每个旁路二极管的温度。

利用二极管制造商提供的信息从测量的壳温及二极管消耗的功率,利用下列方程计算结温:D DTHjc case j I UR T T ⋅⋅+=式中: Tj :结温; Tcase :壳温; R THjc :热阻 U D :压降I D :电流注:如果组件包含特殊的二极管散热设计来降低二极管的工作温度,本试验可在散热片在1000W ·m -2辐照度下达到的温度进行,无风的环境温度为43℃±3℃,而非75℃。

f) 增加通以组件电流到标准测试条件下短路电流1.25倍,同时保持组件的温度在75℃±5℃,保持通过组件电流1h 。

g) 验证二极管仍能工作。

4.9.4 最后试验重复4.2,4.3及4.6的试验。

4.9.5 要求: a. 无目测到的主要缺陷(定义在第7节中的)。

b. 最大输出功率衰减不超过试验前的5%。

c. 绝缘电阻应满足初始测量时的要求。

d. 二极管的结温不应超过二极管制造商提供的最大结温e. 在结束试验后二极管仍然工作。

4.10机械强度试验4.10.1 将样品储存于冰箱冷冻室的环境中5小时以上,从冰箱中取出后马上进行6.10.3和6.10.4的测试。

4.10.2 按照图7进行测试图74.10.3 按图7,使导杆的端部紧触冲击点,重物质量250g,调节重物高度h=0.5m,然后以自由落体落下,接线盒的四条都要冲击到。

4.10.4 在完成4.10.3试验后,接线盒应当不出现裂纹。

随后进行如下实验:a) 按照4.6.1 做湿绝缘强度试验,应合格。

b) 按照4.6.2 做高压测试实验应合格。

4.11 IP测试4.11.1 将待测样品置于70℃±2℃环境240小时之后。

在室温下冷却16小时做如下测试。

4.11.2 目视无变形。

4.11.3 按照5.6.1做湿绝缘测试合格。

4.12 热安全测试4.12.1 试验样品以最不利的姿态放入100℃±5℃的烘箱内,当温度稳定后计时,储存1小时,取出冷却至室温,按4.12.2检测。

4.12.2 检查灌封胶、粘结胶不得流淌,各绝缘材料,不得脱落和开裂。

4.12.3 按4.6.1检查湿绝缘合格。

4.13 热压痕试验4.13.1 将接线盒材料(接线盒盒盖和盒底)放入烘箱中如图8所示,其中三个刚球的直径为5mm,重物质量为6Kg,尽量使三只钢球和重物W均布。

4.13.2 将烘箱温度设定为125℃±5℃,时间90分钟。

4.13.3 取出样品,如图9测量压痕直径不大于2mm。

如果三只钢球压痕均不超差则合格,如果痕直径相差超过10%,且超差和不超差的压痕均存在,图8图9则应重新试验,如果3压痕直径均超差,则判为此项不合格。

5. 重新鉴定在组件的设计、材料、元器件或工艺作任何改变时,可能需要重新进行部分或全部鉴定试验来确保产品定型的有效性。

6. 合格判据如果每一个试验样品达到下列各项判据,则认为该组件设计通过了鉴定试验,也通过了定型。

a) 在标准测试条件下,组件的最大输出功率衰减在每个单项试验后不超过规定的极限,在每组试验后的不超过8%;b) 在试验过程中,无组件呈现断路现象;c) 无第7章中定义的任何严重外观缺陷;d)试验完成后满足绝缘试验要求;e)每组试验开始时和结束时,湿热试验后满足漏电流试验的要求;f)满足单个试验的特殊要求。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组件达不到上述判据,该设计将视为达不到鉴定要求。

如果一个组件未通过任一项试验,取另外两个满足第3章要求的组件从头进行全部相关试验程序的试验。

假如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组件都未通过试验,该设计被判定达不到鉴定要求。

如果两个组件都通过了试验,则该设计被认为达到鉴定要求。

7. 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7.1 每个组件都应有下列清晰并耐久的标识:—生产厂商名称、商标、原产地标识;—类别鉴定;—额定电流安培(A);—额定电压和额定绝缘电压;—额定脉冲电压;—端子类型;—连接导体;—最大工作电压;—用特定国际语言标识警告语。

7.2 以下附加的标识应包含在组件上或使用说明书和安装资料(要求的文件)中。

所有的电性能数据应为标准测试条件下数据(AM1.5,1000W/M2,25℃)。

—开路电压;—短路电流;— GB/T20047.2中MST26验证的最大过流保护值;—推荐的最大串联组件数和并联组件数;—产品应用等级。

7.3 仅适合于组件现场安装的电连接器应标明“有负载时不能断开”。

7.4 对于开路电压超过50V的组件,和/或系统最大额定电压超过50V的组件,在组件连接装置附近应有醒目的触电危险的警告标志。

7.5 包装和贮存a) 接线盒的盒体与盒盖应用塑料袋分开包装,应用胶带封口,包装箱应符合防潮、防震等要求;b) 不得将去除塑料袋的接线盒长期直接放置在瓦楞纸箱内,或直接用报纸或已用打印纸包裹。

c) 接线盒应存放在通风,干燥的仓库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