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PPT课件
19
药代动力学特点
分布容积大,组织浓度高 药物吸收后在肝、脾、肺中的药物浓度明
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
多烯类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乙酰辅酶A 火落酸
角鲨烯
羊毛固醇 14-去甲基 羊毛固醇
麦角醇
7
真菌细胞膜
2.作用于真菌细胞核
胞嘧啶脱氨酶
❖ 氟胞嘧啶
氟尿嘧啶
U
T
胸苷酸合成酶
DNA、 RNA合成
3.作用于有丝分裂
灰黄霉素
真菌微管蛋白
微
管
有丝分裂
8
第一节 影响真菌细胞膜 的药物
一. 多烯类药物
5.可以事先给予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 可减少治疗初期寒战、发热反应的发生。
14
药动学
口服、肌注难吸收且不稳定,仅能静 脉滴注。
蛋白结合率90-95%,不易透过血脑屏 障,主要在肝脏内代谢,缓慢以原形 自肾排泄,半衰期24h。
15
最重要的广谱抗真菌药物之一,几乎对所 有真菌都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目前仍是治 疗多种深部真菌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染的 首选药物。
抗真菌药物分类
1、影响真菌细胞膜的药物 多烯类(两性霉素B)、唑类(酮康唑
、氟康唑、伊曲康唑)、丙烯胺类( 特比萘芬)吗啉类(阿莫罗芬) 2、影响真菌细胞壁的药物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米卡吩净) 3、其他抗真菌药 氟胞嘧啶
6
1.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丙烯胺类
角鲨烯环氧化酶
特比萘芬
唑类
真菌细胞P450 14-去甲基酶
细菌细胞膜上无类固醇,故对细菌无效。 人体内的肾小管细胞和红细胞的膜上有类固醇,故
易引起肾损伤和红细胞膜损伤。 真菌很少对本药产生耐药性。
13
两性霉素B
• 作用特点:
1.用于深部真菌感染,对浅部真菌无效。 2.口服、肌注难吸收,常规静脉滴注;与血浆蛋白结合超过
90%,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对真菌性脑膜炎可以采用鞘内 注射。 3.抗真菌效力最强;同时是临床上毒性最大的抗生素,临床 地位无可替代。 4.急性毒性有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 反复用药后,80%患者有肾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管 型尿、尿素氮、肌酐升高等。
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分类
抗真菌 抗生素
多烯类
咪唑类 第一代 第二代
唑类
第三代
(吡咯类) 三唑类
合成
新一代
真菌药
嘧啶类
胞嘧啶
丙烯胺类
棘白菌素类
代表性药物
中文名
英文名
两性霉素B及 衍生物
Amphotericin B 及 ABLC、ABCD、L-AmB
咪康唑 酮康唑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普沙康唑 拉夫康唑
16
临床应用
两性霉素B目前仍是治疗严重系统真菌 病的首选药物。用于真菌性肺炎、脑 膜炎、心内膜炎及尿路感染。
口服用于胃肠道真菌性感染、局部外 用眼、皮肤、妇科的真菌性感染。
17
不良反应
静脉滴注不良反应较多,主要为发热、寒颤,有时有呼 吸困难,血压下降。
滴注前需给病人服用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必要 时在滴注液中加氢化考的松25mg或地塞米 松2~5mg;鞘内注射时与地塞米松同时使 用。
第四十二章 抗真菌药物
1
真菌所致疾病与常用药物
各种癣菌
新型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
浅部真菌病 头癣 体癣 指甲癣
深部真菌病 脑膜炎 肺炎
心内膜炎
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特比萘芬 咪康唑
两性霉素 咪唑类 三唑类
2
• 浅部感染由各种癣菌引起,治疗药物主要 为灰黄霉素、制霉菌素或局部型隐球菌等引 起,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可危 及生命,治疗药物主要为两性霉素B、咪唑 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
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使细 胞膜上形成微孔,改变膜的通透性,从 而引起细胞内物质(如氨基酸、甘氨酸等) 和电解质(特别是钾离子)外渗,导致真 菌生长停止或死亡。
过氧化损伤抗真菌作用。 临床常用的多烯类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等。
12
本药损伤真菌细胞膜,使其他药物更易进入真菌细 胞内,因此本药与其他一些抗真菌药(如氟胞嘧啶 和唑类抗真菌药)合用可出现协同作用。
不能与氨基甙类药物合用,以防肾毒性。
较长期用药,约80%以上患者肾功能损害,如蛋白尿、 管型尿、血尿、血尿素氮或肌酐值升高,为剂量依赖性。
18
两性霉素B
脂【质商体 品(lip信oso息me】): 系成指的将微药型物泡包囊封体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 近年国外对本品进行剂型改造,先后有
三种不同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用于临床,有效 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弱了毒副作用,对抑 制深部真菌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价格较昂 贵,限制了其普遍使用。
Miconazole Ketoconazole Fluconazole Itraconazole
Voriconazole posaconazole ravuconazole
氟胞嘧啶 特比萘芬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阿尼芬净
Flucytosine Terbinafine
Caspofungin Micafungin Anidulafungin
• 局部感染由念珠菌引起,主要侵犯口腔、 肠道或阴道,如鹅口疮、真菌性肠炎及阴 道炎等。治疗药物主要为咪唑类药物。
3
易致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1.免疫抑制性治疗 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激素者,以及进行化疗、放疗的 肿瘤病人; 2.免疫抑制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毛霉菌感染率高)、HIV(+)者; 3.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平均超过13.5天易患泌尿系统光滑念珠菌感染; 4.体内留置导管 中心静脉插管、TPN、气管插管、放置尿管者; 5.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新生儿、老年人、血液透析、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多 次输血者; 6.创伤、烧伤、腹部手术、器官移植 破坏机体保护屏障,降低机体防疫功能; 7.糖尿病 导致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几乎1/2的真菌感染患者伴有糖尿病; 8.长期住ICU的危重病人 重症胰腺炎、机械通气、气管切开者,约70%的真菌 感染病人有多次住院史。
9
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
10
全身性抗真菌药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为广谱 抗真菌药。对新隐球菌、白色念珠菌、芽生菌、 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孢子丝菌等有较 强抑菌作用,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
11
抗菌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