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江南水乡民间信仰文化的社会正能量
在我国除了政府正式注册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团体之外,还存在着数以亿计的民间信仰者。
何为民间信仰,本小组通过暑期走访调查发现它大抵是一种在民间流行的对某种精神观念、某种有形物体信奉敬仰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包括民间普遍的风俗,以至一般的迷信、巫术。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仰文化,它与宗教关系密切,其本质都是有神信仰,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台湾有学者认为民间信仰其实是正统宗教在民间的扩散和蔓延。
然而,民间信仰又不同于宗教,它不像宗教信仰有明确的传人、严格的教义、严密的组织等,它是民间村民几千年自发形成的一种共同文化习性。
一、湖州民间河神、蚕神信仰的概况
湖州民间河神、蚕神信仰非常普遍,特别是菱湖、千金、善琏等地异常兴盛,根据我们小组通过暑期的调查统计,目前,菱湖、千金、善琏三地的村间寺庙大大小小约50余座,依法登记注册的就有20座,可见整个信众的群体数量大,辐射面广。
但这些寺庙大都是民间百姓自发筹资形成的,有些还充当着老年活动中心,由村老年协会负责管理。
这类村间寺庙中,供奉着大大小小角色各异的各类神主,其中最多的是潮王和马面王,这两位神就是湖州百姓最为崇拜的河神与蚕神。
但是很多时候如观音、关公、财神也都被赋予了河神与蚕神的功能,担负起河神与蚕神的职责,在湖州百姓心中也有很高的地位。
这样的民间信仰历时几千年,在湖州百姓中代代相传,早已根深蒂固,逐渐成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
二、湖州民间河神、蚕神信仰兴盛的历史地理因素
湖州地处太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称。
湖州又是世界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悠久的蚕丝织物之一,有4700多年的历史。
湖州丝绸不仅早已“冠绝海内”,而且经丝绸之路获得“湖丝衣天下”的美誉。
湖州各地河网湖荡密布,京杭大运河源于天目山麓的东、西苕溪纵穿横贯湖州全境。
苕溪东经由页塘(申湖航道,称“中国莱茵河”),流于黄浦江,北经56条溇港注入烟波浩渺的太湖。
境内水系密如蛛网,交织一起,形成江南水乡。
这样的历史地理现状,使得湖州地区普遍信仰河神与蚕神,特别是湖州的菱湖、千金、善琏一带是典型的水乡渔都和最早的种桑养蚕之地,当地百姓通过对河神、蚕神的信仰,以保渔业兴旺和蚕茧丰收。
三、民间河神、蚕神信仰文化发挥的正能量
本小组在实地调查走访的基础上,了解当地百姓的真实看法,并对相关政府机构的主管人员进行了访谈,从中获取和发现了很多关于这种民间信仰在当前和谐社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发挥出的正能量。
1、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尤其是渴望平安的心理需求。
民间信仰本质上属于宗教范畴,宗教性的功能是其首要功能。
同样,湖州民间河神、蚕神信仰的主要功能是能够为水乡人民提供心理慰藉和精神寄托。
面对波涛汹涌、变幻无常的江河和年成,水乡渔民、蚕民只能向神佛借力,寻求一丝心灵安慰。
拜祭过各路神灵的渔民和蚕民能够勇敢地面对前方未知的祸福。
常去寺庙里进香祈祷的渔村妇女,也不用再一天到晚地为自己丈夫在外河养鱼而担
忧。
吃斋念佛的渔村老人常在佛像前虔诚跪拜,向神灵倾诉自己的心愿,祈求着神灵眷顾其子孙后代;通过这种方式,老人们获得了内心上的宁静,能祥和地安度晚年。
2、满足文化休闲与公共娱乐需求。
乡村文化娱乐设施的缺乏,让村庙成了空闲时间村民休闲娱乐的集散中心。
人们会围绕村庙,展开一系列的信仰活动,通过一定形式求神、拜神、与神交流,但这同时也是信众之间的人际、情感交流的高峰期,娱神更是娱人。
村庙内的戏台、棋牌室、图书室以及村庙附近的健身场等都是村民休闲的活动场所,也使乡村老年人实现老有所玩,老有所乐。
以欢快愉悦的形式呈现出的民间信仰,繁荣了渔镇蚕乡传统文化、丰富了村民闲暇娱乐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
3、促进村民和谐增加村标凝聚力。
这种民间信仰的核心思想是劝人为善,为善者,才能家和事兴。
我国的外交政策一直也倡导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这种思想不仅推动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村与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和谐。
由于这种共同的信守,村间纠纷减少,邻里和睦相处,乡风变得越来越文明,不断推动着和谐乡村的构建。
此外,一年一度的打财神、抬潮王、轧蚕花等一系列的村际游神庙会活动,给村与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机会。
在活动开展筹备时,各村就要坐到一起,就行进路线、各村费用摊派、活动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商讨。
在活动过程中,各村民众更是踊跃参与其中,共享乡村文化盛宴。
即使今天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已经退化,但这种民间信仰依然是增强村际联通的重要途径,并在相当的程度上促进了乡村邻里之间的凝聚力。
4、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地方文明
在湖州民间河神与蚕神信仰的各类活动中,多用戏剧、舞蹈、剪纸、绘画等方式,渐渐便沉积了丰厚的民间文艺资源。
近年来,民间信仰的复兴,客观上保护了这些文化资源,传承了渔镇和蚕乡文明。
千金的剪纸窗花历史悠久,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到养蚕季节,人们往往会用红纸剪成蚕猫,贴在窗户或大门上,祈求蚕神来临,保佑蚕茧丰收。
善琏的含山蚕花节,每到清明,数十万蚕民和游客纷纷赶来参加祭蚕神、轧蚕花、跳秧歌、摇快船等活动,已成为浙江省民间节庆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华夏城乡游”重大节庆活动;菱湖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秋季祭河舞龙大会,成为渔镇最重要的节庆日。
这种民间信仰使得蚕桑渔民俗文化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是一种民间文化建设的正能量。
但是,我们在调查采访中发现,这种民间信仰容易导致人们对于神灵的依赖,从而使得民众忽视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使人们养成一种靠天吃饭、靠神生活、乐天安命、因循守旧、迷恋传统的心态。
所以政府部门应在尊重其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依法管理和积极引导,努力抑制消极影响,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使其成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推动力,为美丽湖州、和谐湖州、文化湖州建设不断发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