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大都市带——是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252、城市化——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市化是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3、位序规模法则4、逆城市化——特大城市中心市区和郊区人口均外迁,特大城市人口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特大城市人口减少。
5、再城市化——198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
6、过度城市化——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大量城市问题产生7、乡村城市化——指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过程。
8、基本经济活动——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9、非基本经济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他被称为分基本经济活动。
10、乘数效应——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11、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
12、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和发展方向。
13、首位城市——指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14、城市经济区——概念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
15、CBD——CBD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
是城市经济的中枢。
16、社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7、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18、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19、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的布局场所。
20、社会区——指占据不同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1、邻里——城市中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二、问答题1、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
3-5一、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主要研究、评价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二、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三、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等四、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五、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2、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
一、城市化研究二、城市发展方针(大中小城市)三、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城市群)四、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商业网点、CBD等)3、城乡差别。
20一、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与乡村二、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三、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四、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与乡村五、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多方面寻找城乡差异。
上述几点是最基本的差别。
4、大都市带的特点.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地带,平原地带2、门户位置: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3、枢纽功能: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影响4、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5、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人口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6、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5、大都市带形成的原因.一、产业空间组织发生变化: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出现空间分离管理、协调、信息、研发向中心城市集聚生产活动、生产制造基地向低成本地区扩散城市(区域)产业分工由水平结构向垂直结构转变二、城市产业体系的水平结构工业经济时代,城市产业结构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上,每个城市的主导部类不同(钢铁城市、纺织城市)。
每个产业的管理/控制、研究/开发和制造/装配等生产环节往往集中在同一城市,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动差异在于部类不同而不是生产环节不同。
三、城市产业体系的垂直结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控制、研究/开发和制造/装配等环节分别聚集在不同的城市(区域),空间经济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装配环节的扩散和管理/控制环节的空间集聚。
6、中心地型城市的的形成原因、功能、特点以及类别形成动因:商品农业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类别:集镇、城镇、县城7、以交通职能为主城市的的形成原因、功能、特点以及类别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8、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的的形成原因、功能、特点以及类别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第一前提:农业人口的剩余第二前提:农产品的剩余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检验(2)工业革命制造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表现为工厂的扩大与工业部门的分化,进而改变了劳动地域分工格局和城市的经济性状。
交通运输革命:运输动力和运输工具的革变,强化了空间通达度,缩短了空间经济距离,克服空间磨擦的能力提高。
农业革命: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农业投入(农药、化肥、播种技术、收获技术、灌溉技术、加工技术等)的增加。
(3)人口和工业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工业化确立了比较利益的概念。
(区位、产业、生产模式——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与“小而全、大而全”生产)工业化确立了聚集经济的概念工业化确立了规模经济的概念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第一层次:流通部门第二层次:综合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第三层次:科教文卫部门第四层次:公务部门三、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10、城市化的类型。
◆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1、外围市区的城市化是怎样推近的1、对外交通与城市化城市的对外交通是城市向外伸出的触手,交通干线延伸的方向是城市地域拓展的主要方向。
2、工业扩展与城市化首先,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的外迁的倾向更为强烈。
其次,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如煤气厂、自来水厂、化工厂、钢铁厂、重型机械厂等)。
再次,联合企业。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住宅的扩散分自由扩散与附属扩散两种。
自由扩散:居住区并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
附属扩散: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出去。
1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89-93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
13、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15-127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14、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130-1411、人口规模2、专业化程度3、城市历史长短4、时间5、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15、城市首位律。
1、首位城市:指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2、首位度:第一大城市人口(P1)/第二大城市人口(P2)首位度大的国家与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是首位分布.3、四城市指数:S=P1/P2+P3+P44、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1116、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20817、核心――边缘理论。
18、CBD的特征1.具有区域中最高的中心性;2.具有最高的易达性和拥挤程度;3.具有最高的人际和信息交流量;4.具有最高的土地价格;5.具有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6.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
19、郊区城市化近域推近.1、土地集约化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变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度化3、城市网络化20、发动型企业的特点21、城市空间的阶段类型。
1、离散阶段2、极化阶段3、扩散阶段4、成熟阶段23、1972年戴维斯的CBD零售业布局模式。
28424、鲍登的CBD的演变方式理论。
第一种是通过“周边增长(Peripheral Accretion)”方式,即在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通过新增加功能圈层或已有圈层向外围的发展来实现。
第二种是“爆发增长(Burst)”方式,即在城市快速增长时期,CBD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这种扩张主要发生在同化圈层。
第三种是“分化(Separation)”方式,若城市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话,每一主要功能将向市中心拥有其运作优势的特定区位发展,从而造成不同功能圈层的更大的空间分化。
25、零售业的空间形态多层次的商业中心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专业化商业区26、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和种族状况。
27、社会区分析的指数1.表示社会经济状况的复合指数为:职业(体力劳动者比例)、教育(受教育不到九年的成年人比例);2.表示家庭状况的复合指数为:生育率、就业妇女(妇女劳动力的比例)、单身居住者(单身居住者的比例);3.表示种族状况的复合指数为:种族群(少数民族群体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