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PPT详细版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PPT详细版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7 月,P.102
①城市就业: E = BE + NBE 其中: E 为城市就业总人口 BE 为基本部分就业人口 NBE非基本部分就业人口 E=(1+ NBE )· BE BE 设: (1+ NBE )=m BE 则: E=m· BE ②城市人口: P =α·E
表 4 - 1 阿 历克 山德森 ( G. A le x a nd e rs o n) “正 常城市 ” K 值 产业部 门 K1 K5 产业部 门 K1 K5
0.6 0.9 1.4 2.7 2.1 8.0 1.8 0.2 1.1 1.3 0.3 2.1 0.7 1.8 2.6 1.2 2.1 37.7 采矿业 0.0 0.0 邮电业 0.4 建筑业 2.6 3.5 公用事业 0.6 木材加工、家具工业 0.0 0.0 批发商业 0.9 冶金工业 0.0 0.0 食品零售商业 2.3 金属加工工业 0.0 0.0 饮食业 1.8 一般机械制造业 0.0 0.1 其他零售商业 6.3 电机工业 0.0 0.0 金融信用业 1.2 汽车工业 0.0 0.0 事务服务业 0.1 其他运输机械业 0.0 0.0 修理业 0.8 其他耐用品制造业 0.1 0.2 家政服务业 1.0 食品工业 0.3 0.7 旅馆业 0.2 纺织工业 0.0 0.0 其他个人服务业 1.7 缝纫工业 0.0 0.0 娱乐业 0.5 印刷工业 0.5 0.7 医疗服务业 1.3 化学工业 0.0 0.1 教育服务业 2.2 其他非耐用品制造业 0.0 0.1 其他职业性服务业 1.8 铁路运输业 0.2 0.4 行政服务业 1.7 汽车运输业 0.3 0.5 其他运输业 0.3 0.5 总计 28.3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7 月,P.100 ,
表 4-2
莫里塞特(I.Morrisset)“正常城市”K 值
矿 业 建 筑 业 耐 用 品 制 造 业 0.4 0.8 1.1 1.7 3.4 5.4 5.7 0.3 0.3 0.5 0.8 1.6 2.5 3.5 非 耐 用 品 制 造 业 1.2 1.4 1.8 2.4 3.7 5.3 5.8 1.3 1.6 1.7 2.1 3.1 4.8 6.2 运 输 和 服 务 业 2.4 2.7 2.9 3.1 3.8 4.6 5.4 2.9 3.2 3.5 4.1 5.1 5.9 7.6 商 业 服 务 业 总 计
城乡连续论
图2-1
城乡界线划分
二、两种城市地域划分法
(一)城市功能区 MSA (Metropolis Statistical Area) DID (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 (二)城市行政区 指标?

第三节 我国城市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一、现行市镇建制标准
基本原则:人口下限与职能构成 市与镇的区别? (表2-1)
二、城市人口统计口径
中国城市地域构造 全市?市区?建成区? (图2-1)
表 2-1 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 县级市 标准 >400 县城镇人口中 非农产业人口 人口 非农户口人口 县总人口中 非农产业人口 县乡镇以上 工业总产值 占工农业总产值 经济 GDP 第三产业比重 地方财政收入 基础 设施 自来水普及率 道路铺装率 排水系统 ≥12 万人 ≥ 8 万人 ≥15 万人 ≥30% ≥15 亿元 ≥80% ≥10 亿元 >20% ≥10 元/人 ≥6 千万元 ≥65% ≥65% 较好 ≥10 万人 ≥ 7 万人 ≥12 万人 ≥25% ≥12 亿元 ≥70% ≥ 8 亿元 >20% ≥80 元/人 ≥5 千万元 ≥60% ≥55% 较好 ≥ 8 万人 ≥ 6 万人 ≥10 万人 ≥20% ≥ 8 亿元 ≥60% ≥ 6 亿元 >20% ≥60 元/人 ≥4 千万元 ≥55% ≥50% 较好 > 2 亿元 >20 万人 >25 万人 >25 亿元 >80% >25 亿元 >35% 人口密度(人/km2) 100-400 <100 地级市
第二节 区位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图3-1)
地理位置、地形、水文、资源条件等 (表3-1)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相对位置、交通、人口、经济结构与经济发 展水平等
表 3-1 地貌类型
我国城市的地貌类 型分布(1983 年) 城市数(个 ) 比重(%)
21 17 29 63 20 76 6 41 15 1 7. 3 5. 9 10.0 21.8 6. 9 26.3 2. 1 12.2 5. 2 0. 3自然地理学地Fra bibliotek理 理论地理学 学
人文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 地图学 GIS
应用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图1-1 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考察城市的两种视点 “ 点 ”与“ 面 ” 宏观与微观 区域中的城市 城市中的区域 二、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城市形成与发展条件研究 (二)区域内部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三)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四)城市问题与城市政策研究 (五)城市化问题研究
12.7 14.2 13.9 14.7 16.4 17.6 18.0 15.2 15.7 16.5 17.7 19.8 21.2 21.7
12.4 13.3 14.1 15.4 17.5 18.7 19.5 15.2 16.0 16.9 18.2 21.4 23.3 24.8
31.5 34.1 36.8 40.7 48.6 55.6 58.7 38.9 41.2 43.7 47.9 56.8 64.3 71.0
第三节 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
城市相关科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 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环境科学等 一、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 二、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 三、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 四、城市地理学与环境科学 五、城市地理学与城市形态学?
第四节 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概况
思考题:
1、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包括哪 些方面?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3、宏观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微观城市地理学研 究的主要区别何在?
(4-12)
P=α ·(1-α·β) -1 ·BE NBE=α·β · -α·β) -1 ·BE (1
证明
(4-13) (4-14)
结论:表现在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就业机会增加方 面的城市发展是由城市基本部分的变动所决定的。
第二节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一、城市职能的概念 城市在国家或区域所承担的地域分工。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二、城市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的划分方法 (一)普查法: 准确、繁琐 (二)残差法: 经验性、主观性 N0 公式 B=B0 + (4-1) 2 (三)区位商法: 假设条件
ei Ei Li = ÷ et Et
(i=1,2,3,·· n) (4-2) ·, (4-3) (4-4)
B=∑Bi(Bi>0)
Ei 其中:Bi=ei-et E t
(4-5)
(4-6)
(4-7) (4-8) (4-9)
(α>1)
其中: P 为城市总人口 α 为带眷系数 E 为城市就业总人口 P= α · (1+ NBE )· BE BE 设:NBE=β·P (β<1) 其中: β为可变系数 E=(1-α·β) -1 ·BE
(4-10) (4-11)
根据公式(4-4)、(4-8) 、(4-10)可以得到三个公式:
图3-2
不同地区城市景观的差异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产物的观点? 2、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条件有 哪些? 3、地理位置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四章 城市职能与城市分类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 (一)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为本城市以外的需求服务的部分 非基本部分:为本城市的需求服务的部分 (二)基本部门与非基本部门 基本部门:以基本部分为主的经济部门 非基本部门:以非基本部分为主的经济部门 (三)基本与非基本比 ( B / N )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城市地理学的形成
一、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城市地理学(图1-1) 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分支学科,是研究 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空间分布 和内部结构变化规律的理论科学。 二、城市地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聚落的发展与演变 人类活动空间的重心转移 农村→城市 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
P =α·E = α·(BE+NBE) = α·(1+β·P/BE) · BE 证明: (1+β·P/BE)= 1/(1 -α·β) (BE+β·P)=BE/(1 -α·β) (1 -α·β) ·(BE + β·P)=BE BE -BE · α·β + β·P-α·β2 · =BE P β·P = BE · α·β + α·β2 ·P = α·β ·(BE+ β·P ) P =α·(BE+ β·P ) ∵ NBE = β·P , ∴P =α·(BE+ NBE ) ∵ E =BE+NBE,∴ P =α·E
滨 海平原 /丘陵 三 角洲平 原 平 原中腹 山 前洪积 、冲 击扇平 原 平 原与低 山丘 陵邻接 地带 低 山丘陵 河谷 高 平原 高 原山间 盆地 、谷地 中 山谷地 山 谷地
全国城市
289
100.0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7 月,P.34 ,
第三节 其他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 不同地区城市景观的差异 (图3-2)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职能主导型城市 二、区际贸易与流通职能主导型城市 三、产业专门化与综合职能主导型城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