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第二分编隋唐五代文学教案(38课时)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并对此时期重要的诗歌、小说及其它文学体裁、以及重点作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使解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重点难点:初唐沈宋、盛唐诗人群体、王维、李白、杜甫、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李商隐及代表作品;古文运动与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目录与课时分配:第一讲:绪论2课时第二讲: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2课时第三讲:盛唐诗人群体6课时第四讲:李白4课时第五讲:杜甫4课时第六讲:大历诗风2课时第七讲:韩孟诗派与刘柳等诗人4课时第八讲:白居易与元白诗派4课时第九讲: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2课时第十讲:唐传奇与俗讲变文2课时第十一讲:李商隐与晚唐诗歌4课时第十二讲: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2课时教材: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讲绪论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繁荣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及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唐代诗歌发展概况和分期。
教学难点:诗歌的律体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节隋唐五代文学概况大唐帝国,在前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出现了文学大繁荣。
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唐代政治较开明。
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
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文禁较松,文人思想解放。
中唐后出现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三大痼疾。
对文学也有多种影响。
唐代文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属于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出现空前交融与繁荣的局面,其特点有三:其一、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古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
其二、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王维、三李、二杜、韩、刘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
其总趋势是由六朝末期的贵族化趋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
其三、诗歌与其它文体并存,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
一、唐诗唐诗创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唐代文学的特色:诗唐。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他们的诗是生活化了的。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第82页)唐人思维的诗美取向和唐代文化的诗学性格。
闻一多先生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政治与文学)。
诗的教育,教育即学诗(宗教、癖狂)。
诗才的最大限度之发展。
”“诗化的人格与选举制度的会合——以诗取士。
”(《闻一多全集》第六卷,第1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闻一多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
“终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
”(208—209页)有唐一代,乃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
诗星璀璨,诗风万端,诗歌题材高度丰富闳阔。
就表现领域来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来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具有美学范畴意义的诗论,如“骨气”、“兴象”、“境界”说;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
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一)唐诗的概况中国诗歌的高峰,有“诗必盛唐”之誉。
具体表现为:1、诗人众多,大家辈出。
范文澜:“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
”《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诗薮·外编》卷三(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2、诗歌浩瀚,成就辉煌。
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近二万首,据逯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
今人陈尚君辑《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首。
3、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初唐四杰、上官体、山水隐逸、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
明·高棅《唐诗品汇》:“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4、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包括炼铁工人、采玉工人的生活等,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
5、诗体完备,各体兼善。
古体、近体都具备,直到五四新诗出现。
【附】关于唐诗体:A、种类:高棅《唐诗品汇》、沈德潜《唐诗别裁》分为七类: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排。
往体(古体):1、五古;2、七古。
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
今体(近体):1、五律;2、七律;3、五绝;4、七绝。
另有六律、六绝、五排、七排。
B、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体现在五大形式要素上: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
C、格律诗的形式要求:整、俪、叶、韵。
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虽不谐音律,仍为杰作的原因。
作诗不要过于拘泥于平仄的规律,“文以气为主”,以免“以词害意”。
林黛玉“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二)唐诗发展的轨迹(唐文学分期):从唐高祖李渊代隋(618),至哀帝李柷被逼让位朱金忠(907),共换了二十一个皇帝,历时289年。
唐诗分期研究概况:有二分、三分、四分一直到八分法,最常见的是四分法。
四分法的建立有一个过程:四分法大略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反映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
四分法:初唐(618-713),唐诗的发轫期。
前50年南朝形式主义文学的延续;后50年从内容到形式对宫体诗都有突破,为唐诗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
盛唐(713-766),唐诗的顶峰期。
名家辈出,名作如林,流派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完备,风格多样,浪漫主义是其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唐(766-836),唐诗的中兴期。
作家、作品、流派数量最多,严峻、冷酷的现实使现实主义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晚唐(836-907),唐诗的晚霞。
“咏史”与“爱情”的题材异常发达,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也有继承,唐诗回光返照的凄艳。
最明确提出“四唐”说的是明代的高棅,其《唐诗品汇》中有明确的划分:“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
”太宗贞观—元宗开元初为初唐、开元天宝为盛唐、大历—贞元为中唐、元和及开成以后为晚唐。
且确认诗人的地位:“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
”此前,北宋杨时:“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
元和之诗极盛。
诗有盛唐、中唐、晚唐。
五代陋矣。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认为:“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并无师承。
他将唐诗分为五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
这些都为后来人划分发展阶段提供了借鉴。
元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中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
二分法:胡适《白话文学史》。
陆侃如《中国诗史》亦取此法:“就唐诗而论,把世纪中年,是个分水岭,以前和以后的诗是不同的。
”分水岭即安史之乱。
三分法:郭扬《唐诗学引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准备期:宫体诗、风骨诗、非古非律诗;2、鼎盛期:主题正大,以气使才。
主要形式有功业诗、边塞诗、山水诗等;3、衰变期:新乐府、怨刺诗、咏史诗。
五分法: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92年辑入上海书店影印的《民国丛书》第三辑):1、齐梁古典作风期(初唐);2、浪漫文学隆盛期(李白及开元诗人);3、写实文学诞生期(杜甫、白居易);4、唯美文学发达期(温、李);5、唐诗颓废期。
六分法:梁超然《唐诗分期论纲》(陕西人民出版社):1、沿袭期(618—660,到高宗显庆年);变革期(高宗龙朔—开元初,即662—716);鼎盛期(开元天宝—代宗永泰年间,即717——766);徘徊期(代宗大历至永贞元年,即766—805);探索期(宪宗元年至大和年间,即806—836);深化期(文宗开成至唐末,即836—907)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承袭期(六朝余绪)、自立期(唐音初起)、高峰期(气象高华)、扭变期(激荡回旋)、繁盛期(众派争流)、衰微期(艳俗余波)。
八分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
基本上是将四分法再一分为二。
(注:唐诗发展不完全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同步。
安史之乱后十年,许多盛唐时仍在,且创作出优秀的诗作。
)二、词,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的。
“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产生于民间。
盛中唐时为文人所喜,中唐时已出现大量的文人词了。
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有两大创作中心: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
三、散文。
骈体:占主导地位;古文: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
四、传奇。
即文言短篇小说,以区别后来戏曲等。
唐时,小说作为残丛小语,不比古文之高文,鄙之曰“传奇”。
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
传奇“有意为小说”:结构、篇幅、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已成熟,标志着小说文体的确立和成熟。
五、变文。
说唱文体,简称“变”。
学界关于“变文”说法不一。
有说起源于宣讲佛经,当时一种脚“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
其图为“变相”,其说唱的底本为变文。
内容多为宣讲佛经故事、经义,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形式多样,或散韵相间、说唱结合;或全散;或全韵。
对后世的话本、弹词、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白话文的先河。
第二课时第二节唐文学繁荣的原因唐代文学繁荣有其文学自身发展与承传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
“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义。
在诗歌方面,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
“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散文方面,体裁多样,约有八十多种(应用文体占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