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总结归纳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过程与方法:经历乘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归纳、抽象总结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目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思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步骤和方法;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和推导过程;掌握行程问题的意义和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运用“单价×数量=总价”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单元整体思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数变成了三位,因此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尺,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民族团结内容: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和心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课件出示1.口算2.计算43×26= 12×34=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请你计算这两题,完成后,想一想笔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1)学生独立完成,思考问题(2)反馈,学生汇报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么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先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二、问题引入,探究算法1.引出问题,研究算式出示例题: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预设: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从一个城市到北京一共用了12小时。

教师:你能列出正确的算式吗?预设:145×12(教师板书:145×12=)教师: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解决这个问题?预设:求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就是求12个145是多少。

教师:观察这个乘法算式,与之前的算式相比有什么区别?预设:这个算式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之前的算式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2.学生解答,呈现方法请你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学生汇报。

方法1:估算。

把145估成150,把12估成10,150×10=1500。

这个城市到北京大约是1500千米。

教师:运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判断积大约是多少。

方法2:分步计算。

先算145乘2等于290千米,再算145乘10等于1450千米,最后算290加1450等于1740千米。

教师:你能说一说你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预设:我先算2小时行的距离,再算10小时行的距离,最后把它们加起来就是12小时行的距离。

教师:通过分步计算,我们可以计算出12小时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还有其它不同的方法吗?方法3:列竖式计算。

3.比较方法,探究算理(1)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么进行竖式计算的?我们先用12个位上的2去乘145得290,再用12十位上的1去乘145得145,最后算290加1450得1740。

问:想一想,这个145应该怎么写?(这个145末位上的5要从十位写起,相同数位要对齐。

)追问:为什么要从十位写起?(因为用十位上的1去乘145表示145个十,所以要从十位写起。

)(2)观察竖式计算和分步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和同桌一起讨论,说一说。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290表示的是2小时行的距离,145表示145个十是1450,就是10小时行的距离,最后算出1740千米就是12小时一共行驶的距离。

(3)观察竖式,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尝试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运用知识,巩固练习(课件出示)1、教材47页“做一做”2、学校要为各班新购买一套百科全书。

全校共36个班,购买这些新书一共要花多少钱?四、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第49页练习八,第1题、第2题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145×12=方法1:估算方法3:列竖式计算方法2:分步计算课后反思:第2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正确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练习本教学课时:1课时民族团结内容:“三个离不开”的内容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课件出示)2、竖式计算279×24=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全班订正3、出示160×30= 106×30=这2道题和 2 7 9×2 4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像这样的题该怎样用竖式计算,引出课题并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二、探究新知1、计算:160×30=问:这道题用该怎么计算呢?想不想试一试试着算一算,遇到问题小组可以交流,巡视指导,展示汇报方法一: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方法二:因为16×3=48,10×10=100,48×100=4800所以160×30=4800方法三:竖式计算,板书过程(课件演示)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离这个问题,那这个你们能解决吗?2、出示:106×30=快试一试吧,汇报交流,课件演示三、运用知识,课件出示完成教材48页“做一做”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五、布置作业第49页练习八,第4~7题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160×30= 106 ×30=1 6 0 1 0 6× 3 0 × 3 04 8 0 0课后反思: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民族团结内容:我们是一家人知道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组成,了解一些民族的名称,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深深埋藏。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50×90= 32×30= 70×140= 210×40=40×80= 190×5= 300×30= 25×30=2、竖式计算357×46=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上计算,指名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小结: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竖式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207×30= 280×90=4、完成教材50页的第8题5、一只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李叔叔准备了5吨食物。

够这头大象吃20天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预设1:350×20=7000(千克) 5吨=5000千克7000千克>5000千克答:不够这头大象吃20天。

预设2:5吨=5000千克 5000÷20=250(千克)350千克>250千克答:不够这头大象吃20天。

二、拓展练习超市周末促销,某品牌酸奶每瓶4元,买3送1,妈妈买3瓶酸奶,每瓶便宜多少钱?三、谈收获说一说你今天学习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四、布置作业练习八第9、10、11题。

板书设计:练习课一只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李叔叔准备了5吨食物,够这头大象吃20天吗?350×20=7000(千克) 5吨=5000千克5000÷20=250(千克) 5吨=5000千克350千克>250千克 7000千克>5000千克答:不够这头大象吃20天。

课后反思: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并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图片 PPT教学课时:1课时民族团结内容: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