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论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论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是学生感到头痛的一个问题。

如何教作文,如何写作文,一直困扰众多的老师和学生。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有了明确的要求,对中小学各学段的作文教学也做了具体的规定,但如何具体落实这种要求,用什么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作文“难教”“难学”的问题,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中学生作文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为:首先,从教的方面看,由于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难一时间就完全接受、内化并提升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能力,特别在作文教学方面,教师普篇存在着一些困惑:如何教?教的效果怎样?实践中,教师往往把大部分时间放在阅读教学上,认为作文课弹性比较大,一旦教学任务紧,作文课就会被挤占,有的教师进行作文教学,就是按部就班、一学期就那么蜻蜓点水的几节课,完成任务了事。

教学过程呆板、僵硬,批阅评改被动拖沓,不能及时反馈,写作训练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一句话,作文教学无起色,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开课、示范课很少敢上作文课。

其次,从学的方面看,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的心理定势;具体表现是:一番搜肠刮肚的煎熬之后,或胡编乱造、或寻章摘段、或无病呻吟、或抄袭敷衍,学生普遍感到作文无事可写,无理可说,无情可抒。

绝大部分学生的每篇作文只达到草率拟就初稿的水平,写作训练总是在低水平上重复,整体作文水平令人担忧。

另外,作文教学还存在理念滞后,命题作文在很多学校比较普遍等问题,这些情况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写作能力的提高。

写作空间的狭小,教学体系的封闭使学生思想僵化、文章乏味。

中考、高考中一篇作文定升学,只重终结性评价,使作文教学成了“为考试而作”的机械训练,学生学习作文的目的不是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获得高分,最终扼杀了学生的创作才华和灵感,并从更深层面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作文教学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再给以明确的具体的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或者组织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究体验,用心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学会将自己的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作文的字里行间,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创意写作。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焦点。

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必须首先治愈学生的“厌写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营造“我要写”“我想写”的写作氛围,在此基础上,再适时点拨,不断加强学生写作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呢?一、以课文为典范,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是语文中密切联系、互为一体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文章,是学生学习的范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可以阐发课文的思想意义,如学习蒲松龄的《促织》,可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启示》等;可以评述课文发现精微,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以《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评论文中的一个观点。

通过这些启迪学生想象,从模仿进入创造,从而也可以在作文中提高阅读能力。

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占优势地位,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老师可作适当引导,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授《鸿门宴》时,可作适当拓展,比如项羽最后乌江自刎,对待这个结局,诗人们有众多评价,杜牧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而王安石则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题乌江亭》)毛泽东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他们分别从哪个角度来评价这一史实?不同的标准孕含不同的人生体验,你有何看法?也可以让学生对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和为人作一点评价,引导学生作文时,避免人物形象的单一化、符号化、脸谱化,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写作“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人们通过阅读能够博古通今,吸取经验,获得知识。

阅读之于写作无疑是重要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内而外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是运用语言。

张志公曾给《中学生阅读》杂志题词:“多写,这是完全必要的。

不过,写必须以读为基础,没有正确的、充分的读作基础,光是写是不行的。

提高语文能力必须以朗读、精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经验。

”写作教学过程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与阅读教学过程平行发展的另一个教学流程。

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写作尤为重要。

记得小时候,长辈常常这样开导我:读书如同蚕宝宝吃桑叶,一口一口吃下去,等到肚子胀得亮了,就能吐出丝来,这也就是写出文章来了。

这个比喻虽然未必完全贴切,但他强调的“读”和“写”之间的关系却很能说明我们语文课里“读写结合”这条规律的。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孕育创作的灵感。

如果要给基于写作的阅读分一个层次,那么,首先是“读”,读通全文,读出文章的字面意思;其次是“解”,解析要点,解出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再次是“悟”,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

以《<宽容>序言》为例,在“读”的层面上,学生给文章各个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并且根据小标题复述这个寓意深长的寓言故事;在“解”的层面,学生思考并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思考并把握文本的主要形象,思考并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在“悟”的层面,学生回顾历史或者面现实,分别找出房龙所说“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这三种不宽容的例子,找出房龙先生特别憎恶、恐惧和担忧的是官方的、群体的、社会的不宽容的例子,并发表简要评论。

至此,一篇《用现代眼光看宽容》的作文就比较容易写好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古今中外智者进行心灵交流,自己的思想高度将会得到提升。

同时,他们的人生体验、生活经历同样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完善我们的个性,启迪我们对人生的思索。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同时,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智者思想的火炬会点燃我们心灵的火种,从而使我们的思想得以升华,我们的创作灵感也会从笔端流出。

三、教会学生学会积累(一)素材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又怎么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呢?丰富的材料积累是写出上乘佳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厚积了,才能薄发。

材料来自平时的积累,那么积累素材有哪些方法呢?1、从生活中积累。

学生虽然身处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但一到写文章时,却又常处于“无米下锅”或“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困境。

原因何在?还是罗丹那句话:“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积累素材的最佳渠道。

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指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充实具体,思想感情真实健康、新鲜活泼的文章来。

事实证明,中学生的许多优秀作文,都是精细观察的结果。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里面有许许多多我们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比如丰富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寓言、民间故事等,如果能把它们合理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一定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生活是人情感体验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体味生活,也应该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的心灵去感受生活。

有丰富生活体验的人写文章才不会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也不会苍白无力。

2、从传媒中积累。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的信息。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因此通过间接渠道获取写作素材也很必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的传媒技术为我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课外书、电视、上网等方式收集许多写作素材。

坚持收集摘抄书报资料,坚持记读书笔记,使他们养成多读多记的好习惯。

同时,要给学生积累间接材料的方法,如摘抄的归类和格式,专题积累的分类,卡片的使用等。

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应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发现好的素材,应及时记下来,长期坚持积累,自然无论遇到什么文题都能信手拈来,文思如泉涌。

(二)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主要是词汇的积累。

文章语言要准确、生动,丰富的词汇积累是重要前提。

古人说“辞不足不可以成文”,词汇不足,语言贫乏,临到写文章,必是捉襟见肘,即使硬写,难免文不逮意,连准确的基本要求都难以达到,文采更无从谈起。

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首先,积累中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

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分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为写作的材料,真可谓是“就地取材”。

其次,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应在生活中提炼语言。

人民群众的语言简练、干脆、清楚,很值得我们学习。

中外许多作家也都很重视学习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他人的语言。

最后,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艺作品,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经典,它们规范化程度高,很值得学习借鉴,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很多优美的词句、成语、典故、警句妙语,以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库。

(三)情感积累。

著名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说:“写文章要有同情心”;“有了同情心,才有协作的冲动。

”巴金也曾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水平,而是因为我有感情。

”文章是真情的流露,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

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

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是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

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句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景仰者的极度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