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姓名:杨雷振专业:法律硕士学号:201122060924摘要:刑事诉讼活动目的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诉讼胜负的关键,往往在于证据,证据对于刑事诉讼活动十分重要。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是指对非法取得的供述与非法搜查和扣押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的规则的统称。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纠正违法行为,防止刑讯逼供的发生,减少冤假错案,规范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保护诉讼参与人的权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进行阐述,然后介绍了非法证据的分类以及可采性问题,最后分析新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五十四条的规定。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刑讯逼供,非法证据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作了重大修改,并在立法层面上首次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成为了人权保障的具体制度。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是指对非法取得的供述与非法搜查和扣押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的规则的统称。
简单的来讲就是对于侦查人员收集到的证据,哪些能够采信,哪些不能采信作为定罪依据,予以排除。
证据本身其实没有非法合法之分,非法证据主要是由于侦查人员在执行取证之时,取证行为不当,主要有两类不当的取证方式。
第一类取证行为侵害了相对人的宪法规定的权利是一种实质性违法行为,例如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隐私权、身体健康权等。
第二类取证方式,在取证之时,违反了法定的程序,如在执行扣押之时,没有给被扣押人扣押清单,这种行为本身并未侵害了公民规定的宪法权利,但是违法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是程序违法。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程序违法一般不会排除,因为首先程序违法对于相对人造成的损害程度与实质违法相比,程度较低。
并且程序违法可以通过事后的措施进行补救,例如上面的例子中,执法机关可以补发扣押清单,这样就可以进行程序的补正。
其次出于对破案成本,破案难度的考虑,对于程序性违法取的证据不会进行排除。
除此之外,在当今重视人权的环境下,出于人权保障的考虑对侵害人权获得的非法证据应当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取证行为程序合法但是并未严重侵害到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人权可以不必排除。
(二)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非法取证手段获得的言词证据。
非法言词证据是执法机关通过刑讯逼供,威胁,引诱等非法手段获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以及被害人陈述。
在实际案例中,由于把破案率作为政绩考核的一种方式往往会使得少数侦查人员为了破案而采取刑讯逼供、威胁、欺骗、等非法手段获得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
例如因被认定“杀害”同村人赵振棠而入狱11年的河南商丘村民赵作海,在缺乏证据,以及存在疑点的情况下就被定罪了。
为何赵作海会被定罪,因为刑讯逼供!公安机关多次的刑讯逼供使得赵作海做了有罪的口供法院就根据非法的口供来定罪。
刑讯逼供获得的言词证据,往往带有虚假成分,甚至是屈打成招,采纳刑讯获得的言词证据往往引发冤假错案,降低了公民对于司法公正、公平的信心。
近几年冤假错案频发,究其原因大多是破案机关急功近利,刑讯逼供。
刑讯逼供已经成为我国司法进步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打击刑讯逼供、排除非法获得的供述、使得破案机关不能从刑讯逼供行为中获得“成果”,从而在根源上减少,遏制刑讯逼供的行为。
2.非法搜查、扣押获得的实物证据。
非法搜查、扣押获得的实物证据是指执法机关通过非法的手段入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宅进行取证行为从而获得的实物证据。
非法搜查、扣押的实物证据在一方面具有取证行为的违法性,非法侵入公民的住所,进行取证的行为严重的危害了公民的财产权和隐私权等宪法性的权利,也有驳于著名的法律格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在保护人权的角度上对于这类的行为所收集到的实物证据应该进行排除。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非法搜查、扣押的实物证据具有客观性,不同于刑讯逼供下违背当事人意愿产生的言词证据,实物证据往往难以伪造,具有真实性。
若是一贯的排除实物证据,往往不利于案件的侦破,不利于打击犯罪和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
3.在是否应该划分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问题上。
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作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区分。
对非法证据予以排除的统一标准可以根据非法取证的性质和程度是否达到了损害人权的程度。
不论是实物证据还是言词证据,凡是取证行为侵犯了宪法性的人权就应该予以排除。
有些学者认为需要区分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主要是从实践考虑,由于我国宪法体系还不够科学,对公民的权利比如平等权、自由权、人身权等都较含糊,实际中如何判断是否侵害了宪法中规定的权利,以及侵害了哪种权利,很容易引发争论,效果难以实现。
因此有必要区分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确立不同的标准。
后者观点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首先在我国的立法层面上,还是区分非法实物证据和非法言词证据的。
在2012年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依旧规定了非法实物证据和非法言词证据。
其次,以是否侵犯人权来排除非法证据是基于保障人权,规范公权力行为的角度是正确的判断标准,但是不利于司法实践。
我们目前宪法对于人权的规定模糊不具体,有些权利并未规定,有些权利规定的模糊笼统难以判断执行。
加上司法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难以统一判断,不利于保障司法的公正,公平。
因此目前区分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作用及其意义(一)有利于保障人权、维护诉讼参与人的权利。
当今社会、人权保障理论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世界各国通过制定公约等方式来确立保障人权的原则。
世界刑法学会第十五届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问题的决定》第十条规定:“任何侵犯基本权利的行为取得的证据,包括派生出来的间接证据,均属无效。
”1984年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的第15条中规定:“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任何诉讼程序中,不得援引任何已经确定系以酷刑引得的口供为证据,但这类口供可用作被控施用酷刑者刑讯逼供的证据。
”我国已已经加入该公约。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国际社会上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能够有效的减少,消除刑讯逼供的现象,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身体健康权不受侵害,有利于实现司法正义,促进民主、自由的发展。
(二)规范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促进执法人员素质的提高。
由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执法机关刑讯逼供的获得的即非法供述、证人证言的排除,使得执法机关无法获得其非法行为的“成果。
”因此能够遏制执法机关的刑讯逼供行为,使得执法机关更加注重自身的执法行为,规范自身的执法行为获得没有瑕疵的证据。
同时由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会导致即使刑讯逼供,证据也无法被采信,执法人员会放弃这种破案的方式,通过加强自身取证能力、侦查能力等正常的途径来获取证据,破获案件。
(三)有利于减少刑讯逼供、冤假错案的产生。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轻程序重实体,重刑轻民,不重视对私权利的保护的观念以及目前我国对公权力的监督和限制不够,导致公权力往往得不到限制,不走合法程序,肆意伤害私权利。
在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对抗之中,私权利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往往会引发刑讯逼供,导致冤家错案的产生。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能够有效的遏制刑讯逼供的产生,能够有效的保证言词证据的真实性,从而达到司法公正,公平的目的,防止和减少冤家错案的发生。
三、非法证据的可采性非法证据的可采性,指哪些非法证据能够被执法机关所采用,并且作为其定罪的依据。
关于非法证据的可采性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区分非法言词证据、非法实物证据、以及毒树之果。
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正确的定罪量刑。
(一)非法言词证据。
非法言词证据是执法机关通过刑讯逼供,威胁,引诱等非法手段获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以及被害人陈述。
非法言词证据要予以排除主要是源于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之所以要排除非法言词证据只要是违背了自愿性的原则,是在当事人意思不自由的情况下做出的,不能反映真实的的案件事实,不具备证据的客观性。
应此对此非法言词证据应该予以排除。
在立法依据上有2012年通过的刑诉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第一款。
并且从此条法律规定中我国的的非法言词证据主要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被害人供述四种。
违法的取证方式有刑讯逼供、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仅仅只列举了三中非法方法,并且没有了,欺骗和引诱这两种非法方法获得的手段。
可见刑诉法第五十四条对于非法言词证据还是有些欠缺。
(二)非法实物证据。
非法搜查、扣押获得的实物证据是指执法机关通过非法的手段入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宅进行取证行为从而获得的实物证据。
非法实物证据不同于非法言词证据,非法言词证据是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下,违背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意思自由的情况下做出的供述。
大部分都是虚假的,不能反映真实的案件情况。
但是非法实物证据,往往是真实的,能够反映案件的真实客观情况,他存在的瑕疵是执法人员取证方法违法,侵害了当事人的住宅权和财产所有权。
世界各国对于非法实物证据的采信各不相同。
美国作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发源地,非常重视私权利,认为住宅“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对于非法搜查、扣押获得的实物证据采用的是彻底的排除主义。
主要是基于保障人权的考虑。
同为英美法系的英国则采用个案裁量主义,侦查人员搜查扣押的证据若是跟案件事实有关,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原则上是不予以排除的,而是交由法官进行自由裁量。
然后对于进行违法取证的侦查人员则由被侵害人提起诉讼。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个案的裁量主义,交由法官进行裁量。
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五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了,我国对于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是采用相对排除主义,能够对非法搜查、扣押获得的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证据做出合理解释,或者进行补正则不予以排除,否则予以进行排除。
我国相对排除的做法,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由于目前我国侦查技术水平落后,执法人员素质不高,采信实物证据有助于查明案件真实情况。
(三)毒树之果。
所谓的毒树之果是指,执法人员通过非法取证手段获得的证据线索,再以合法的方式找到的证据。
其中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就是毒树,通过毒树再寻到的证据就是毒树的果实。
在国际上,对于毒树之果是否采信的问题,大多数国家都是采用砍树食果的方式,即不采信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采用其衍生证据。
一般不会轻易的否认衍生证据。
而美国则同样是出于保障人权的考虑,对于毒树之果采用砍树也不食其果的做法。
主要理由是,倘若食用毒树的果实,那么是在告诉执法人员允许非法的取证获得,因为即便非法取证获得的证据不能用,用此证据产生的衍生证据还是能够被采纳。
但是这种砍树也不食果的做法,往往使得能够反映案件真实情况的,唯一的证据也被否认,导致难以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无法有效的打击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