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审核情况通报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规范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为进一步规范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于2018年组织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审核工作。
1月26日,学校发布人才培养方案审核通知,明确了2018年招生的54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核工作的工作安排及具体进程。
本次审核分两个层级组织,首先由学院组织会议评审,邀请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代表、毕业生代表、校内专家、校内观察员参与研讨,在此基础上学院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4月初,质管办在学院评审的基础上,抽取22个专业(主要针对工程认证专业、师范认证专业、卓越计划专业、拟认证文理经管类专业)组织外审工作。
5月,质管办反馈评审意见,并组织各专业开展持续改进。
现将校外专家审核、专业持续改进情况通报如下:一、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外审情况本次共抽评22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师范类6个(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音乐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文理经管类6个(秘书学、市场营销、工程管理、经济统计学、日语、产品设计)、工科类10个(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服装设计与工程)。
质管办组织来自南京邮电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盐城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等省内高校的64位校外专家,采用通讯评议的方式对抽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在质量进行评估。
在评估指标设计上,分为工科类、师范类、文理经管类三大类,围绕“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三大块内容进行评价(见表1)。
从抽查情况看,本次外审是在学院组织会议评审和改进完善的基础上进行,总体上情况良好,培养目标较为科学合理,符合专业认证要求;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度较好,涵盖专业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合理,能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但是,也存着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表1 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评审标准(一)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描述该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要求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凝练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对应服务领域,包括总体描述和具体描述。
总体来看,大多抽评专业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定位正确,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学校发展的需要,能够反映学生毕业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成就。
另一方面,专家组也提出一些问题与建议,主要有:1、培养目标描述用词需要更加精准。
如“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本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目标不够明确;“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够大气,涵盖内容不够全面,没有突出专业特色,表述上存在一些逻辑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有重复情况;“测控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仅仅提及解决非标自动化测试系统工程问题,而课程中无非标自动化测试的专门课程,淡化了专业的内涵特色;“产品设计”专业的“高感性、品牌化”用词需要斟酌。
2、专业目标中对五年后预期成就具体描述不够清晰,有的过于宽泛,有的过于具体。
如“软件工程”专业仍是传统意义上能力和工作领域的总体描述;“车辆工程”专业对五年后的预期目标稍显宽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5年达到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描述要有适当的区分度、层次性。
同时,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在毕业5年后的预期成就在地方产业特色方面有所体现。
3、工科类专业培养目标要结合工程认证要求充分体现OBE理念,具有前瞻性。
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增加解决复杂应用问题的描述,增加“人文科学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目标。
(二)专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描述,用来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对教学活动发挥成果导向作用。
对“毕业要求”指标的审核,专家主要围绕“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毕业要求是否涵盖专业认证毕业要求”两个维度进行。
总体而言,毕业要求能够有效支撑培养目标,逻辑层次、内涵外延一脉相承,总体情况良好。
存在主要问题有:1、在语言表述上要凝炼、准确,前后描述要一致。
有的专业毕业要求之间存在内容与涵义重复的现象;有的专业毕业要求基本上原文引用了教育部文件要求,没有进一步具体化,缺少学科特点。
如“音乐学”学科目标不明,毕业要求较宽泛,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不够,立足自身的解读和拓展略有不足;有的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不一定要开成“某某学”(如“学前儿童游戏论”可以开成“学前儿童游戏”)。
2、毕业要求的指标分解需要进一步提炼。
毕业要求要对应专业认证的标准,指标点应该可观测、可衡量、可评价。
同时,二级指标撰写要简洁,不宜过多的拓展,不宜分得过细、过多,否则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矩阵太复杂。
3、工科类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应该是贯穿全部人才培养环节,而不是完全安排哪几门课解决了哪些问题,同一门课程可以训练复杂工程的多个方面,可以参照布鲁姆法进行调整。
针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力”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要强化相关的内容。
(三)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三大平台。
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考核主要从“核心课程设置合理性;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匹配度;先修课、后续课时序的合理性”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总体而言,核心课程设置合理,课时相对饱满;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匹配度高;先修课和后续课时序安排合理。
另一方面,专家们对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1、核心课程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专家认为:一是按照工程认证标准,核心课程必须包含实践环节课程,建议增加或单列,有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的单独设课课程尚未达到规定要求。
二是核心课程的设置需要商榷。
如“音乐学”专业核心课程应该兼顾音乐学与音乐教育学;“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确定有待商榷,是否需要增加学前教育发展史略;“工程管理”专业建议将《建设法规》《土木工程施工》设为核心课程,管理学不宜作为核心课程;根据专业补充标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增加(如光电传感技术);“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中没有培养目标中提及的从事车辆测试工作的支持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将“计算机网络基础、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面向程序设计”调整为核心课,替代“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要加入《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UML)》,以体现软件工程专业特点;“经济统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中要增加经济学课程。
三是培养方案模板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人才培养方案说明中用“核心课程”,而专业必修课用“学位课”,是否需要统一?通识核心课是考查课,是否合适?2、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之间关联度需加强,课程内容需要整合。
一是“毕业要求与课程及教学活动关联矩阵”,各专业标示方式不统一,多位专家建议用H、M、L表示课程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联度强弱程度。
二是一门课程不宜支撑太多的毕业要求,一个指标点不建议对应太多的课程。
三是存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匹配度不够的问题,要结合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分类理清各课程关系结构,如技能类课程、理论类课程和能力类课程的分类等。
如“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师范性特色不够突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教师”,应该增加中学阶段对应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中“践行师德”的课程支撑力度不足;“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经济学课程偏少,不能支撑该专业的主干学科;“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增加《线性代数》课程,增加非参数统计方面的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训练课程教学内容模糊,建议具体化,并与毕业要求相匹配。
四是课程内容需要整合,进一步规范课程名称,如《化工原理与材料工程》基础教学内容有重叠,需要整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指导课程》建议修改为《材料导论》;《纺织材料学》建议改为《服装材料学》。
五是工科类专业的管理、经济、创业等非技术性因素课程偏弱,需要加强。
六是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课程需要加强。
如“音乐学”专业教育见习要尽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见习和实习时间为14周,偏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8周)、毕业实习1.5周偏少。
3、必修课、选修课的设置、课程考核方式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专家认为:一是必修课与选修课选择欠合理(选修课不能作为毕业要求和达成度的支撑,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选此课),如工程测量、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不宜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光电检测技术》应该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必修课。
二是专业必修课的考核方式不合理,如“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即兴伴奏”仅为考查课,考核方式建议改为“考试”;“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课中,考核方式为考查的课程数目占比太大。
4、课程设置的时序安排需进一步优化。
专家认为:一是理论课与实践课建议能统一在同一学期,如“秘书学”专业的《形体礼仪训练》、《办公设备使用与维护》、《档案整理》、《信息检索与运用》与对应的理论课不在一个学期;“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光电理论课和对应的实验课建议在同一学期;“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务》、《建筑工程预算》、《建设法规》不宜放在同一学期开设。
二是有些课程先修课、后续课时序要调整。
如“音乐学”专业部分课程先修与后续课程存在交叉关系不够合理;“秘书学”专业《业界专家讲座》不应集中于第二学期,建议相对均衡于各学期;“软件工程”专业《算法设计》建议前移至“数据结构与算法”后一个学期,两门课的关联度较高;“市场营销”专业的《会计学》设置在第一学期可能太早,可考虑移至第2或第3学期。
5、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选修课模块问题。
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选修课均为无方向,而专业选修课可选择的课程和方向又很多了。
由于培养方案中没有对选课原则进行特别说明,可能会带来实际操作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刚性制约不足、选课弹性太大等问题(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WEB应用开发(JAVA)都放在了专业选修课中,如果都没选中这一组,学生到社会就业会很受阻。
根据目前市场需求,建议放在专业必修模块中)。
专家建议,专业选修课按方向分模板设置更为合理,把相关选修课程进行归类,要求学生在几个类别里选2至3项,一旦选定某一项,该项中包含的课程都要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某专业方向上学得比较扎实。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情况质管办于5月7日向教务处、各学院反馈外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发布《校外专家审核改进情况记录表》,组织各学院(专业)开展整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