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总结
刘宾
通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感触颇深。
我懂得了作为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积极认识倾向,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科学兴趣是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顺利进行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形成学生个性的重要条件。
兴趣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科学方法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的学习方法比有限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
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科学方法的核心部分是科学探究。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探究的方法很多,有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也可以在观察中探究、在动手实验中探究、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中探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究要求。
但探究只是学生学习中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教师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充分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定的科学知识是科学知识再学习的基础,也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必然要求。
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也是科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今很多人把科学素养的培养理解为能力的培养或科学精神的培养,那是片面的。
离开了科学知识这个基础,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是空谈。
当然,科学知识的获取,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
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很多,如听教师讲授,自己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家庭科技活动等。
四、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精神要求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因此,必须精心选择和设计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培养他们认真负责、勇于探究、实事求是、善于思考、乐于合作等科学精神。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
因此,我们必须从小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终身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