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穿刺技术及并发症
• 因此,穿刺针针尖必须远离假性动脉瘤颈部,且需超声实时 监测下注射凝血酶。较宽的瘤颈部是凝血酶栓塞治疗假性动 脉瘤的禁忌症,因为血栓容易进入载瘤动脉导致动脉栓塞。 栓塞治疗后必须密切监测远段动脉的通畅情况,以便及时早 期发现动脉栓塞。
手术治疗
• 下列情况首先手术治疗:①有活动性出血;②有神经压 迫症状;③有局部感染;④有远端肢体缺血症状。超声 引导下加压治疗及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失败者仍 需手术治疗。据文献报道最大直径<2cm的假性动脉瘤 80%可以自发血栓形成,但需卧床及腹股沟弹力绷带加 压固定。成功率约94%~100%
假性动脉瘤原因
• ①穿刺技术不规范:穿刺角度太小、穿刺点偏低、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 等;
• ②动脉鞘管型号太大,血管损伤大; • ③压迫因素:术后压迫止血不彻底,如拔针后压迫时间短,压迫时用力
不均匀,频繁松手观察压迫效果,绷带过松及位置不正确等; • ④使用抗栓药物:脑血管病患者很多术前双抗血小板聚集、术后需抗凝,
Seldinger穿刺法
改良Seldinger穿刺技 术
股动脉穿刺注意事项
• 穿刺针喷血,但导丝放不进去的原因: 1.穿刺针进入过深,触及股动脉后壁。 2.穿刺进入过浅,没有完全穿透动脉前壁。 3.穿刺针的角度过大,导丝难以进入。 4.穿刺方向向下,导丝不能进入。 5.血管近心端狭窄。 6.穿刺针进入股动脉分支。 7.斑块阻挡。
处理方法:
• 调整穿刺针的角度,可适当下压穿刺针尾端; • 旋转穿刺针的方向,使穿刺针的针尖斜面向上; • 可用较软的泥鳅导丝进入; • 进入困难时,可嘱助手旋转导丝进入(但要防止进入夹
层) • 如确定穿刺进入血管分支,应拔除导丝从新穿刺。
股动脉穿刺主要并发症
• 1.出血、血肿 • 2.假性动脉瘤 • 3.动静脉瘘 • 4.股动脉血栓 • 5.迷走神经反射 • 6.动脉夹层 • 7.腹膜后血肿
股动脉血栓的处理
• 对血栓栓塞者应先作动脉造影,了解栓塞部位,然后将 尿激酶等溶栓剂经导管从栓塞近端灌注。必要时可用导 丝或导管通开血栓再灌注溶栓药物。
• 若溶栓失败应尽快作动脉切开取出血栓。
5.迷走神经反射
• 动脉壁富含肾上腺素能受体,紧张、疼痛、导管刺激均 可诱发迷走神经反射亢进,患者从而出现心慌、出汗、 恶心、呕吐等症状。有人称为“拔管综合征”。血管迷 走反射的发生可能与精神因素、血容量不足、疼痛刺激、 空腔脏器的刺激有关。
附: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假 性动脉瘤
• 操作前准备:换药包,消毒液,手套,注射针管,凝血 酶,生理盐水,加压用绷带。
• 患者取平卧位,伸直患肢,首先对腹股沟股动脉穿刺处 进行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检查,明确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位 置、大小、血流、载瘤动脉及瘤体与动脉的关系,选择 进针路径及穿刺点。
• 常规碘伏消毒后,以注射器针在彩超探头引导下取瘤体 远端穿刺,尽量远离瘤颈,当针尖显示清晰位于瘤腔内, 缓慢注射200—500IU凝血酶,随后助手超声引导下瘤颈 部局部加压15-20min,如果瘤内血栓形成良好,彩色多 普勒超声显示瘤内及颈部未见血流信号,则治疗成功。
股三角解剖图
。
股动脉穿刺点选择
。
穿刺步骤
• ⒈选择穿刺点,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3cm,股动脉最 强搏动点。首次插管及体型偏瘦者易偏下,多处插管及 皮下脂肪厚实者应偏上。注意不要在腹股沟韧带以上穿 刺。(难以压迫止血)
• ⒉局麻,1-2%利多卡因2-5ml,先在穿刺点皮内做一 0.5cm-1.0cm皮丘,再沿预穿刺道浸润麻醉,麻醉体积 不易过大。麻醉应至股动脉前壁,减少动脉痉挛的发生。
穿刺步骤
⒊穿刺,一定要摸准动脉的最强搏动点,穿刺进针角度, 沿血管走形,与皮肤呈30-45度的角进针,穿刺针感觉到 搏动后再缓缓进针,感觉不到搏动不要盲目进针。进针时 要缓慢,刺透血管后壁,拔出针芯,慢慢拔穿刺针管,喷 血后穿刺针放平一些,插入导丝。穿刺置入鞘管。
Seldinger穿刺法及改良Seldinger穿刺法
•
血管彩超
3.动静脉瘘
• 动静脉瘘是当穿刺针同时穿透股动脉和股静脉,在两者 之间产生一个通道,股动脉流出的血液进入股静脉腔内 而形成。特别是在穿刺时针尖靠外侧向内侧穿刺时容易 发生,穿刺过程中可发现先有静脉血流出,随着后退穿 刺针可见动脉血喷出。
• 动静脉瘘一般在术后一周内发生,局部可见包块,触摸 可及震颤,听诊可及血管杂音,彩超可以确诊。
下进行,不得盲目强行推进。 • (4)术前充分清洗导管,导管插入后每隔15min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1次。 • (5)拔出导管后让少量血液从穿刺点喷出。 • (6)压迫止血压力适当,要求既能触到股动脉搏动又不出血。 • (7)术前测定股动脉搏动。术中及术后密切观察其搏动变化,如搏动减
弱或消失提示血栓栓塞,应及时处理。
使止血困难; • ⑤患者依从性差:术后不能坚持平卧、穿刺侧下肢伸直位,过早活动,
咳嗽、用力排便等使腹压增加; • ⑥存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
假性动脉瘤的处理:
• 1.加压法 • 2.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联合局部压迫法 • 3.支架植入是一项可选方法,覆膜支架是有效的治疗手
段,但由于较高的血管狭窄的发生率而不是最理想的方 法,并为以后的介入操作增加困难。为患者的长期预后 产生了不确定性。
2.假性动脉瘤
• 有报道需要后续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的介入相关性假性 动脉瘤的发生率为从 2%~8%不等。
• 假性动脉瘤:是指动脉壁部分破裂后, 血液溢出血管外 被周围局部组织纤维包裹形成的囊性搏动性血肿,并非 动脉真性扩张所致,没有动脉壁的三层组织 。一般发生 在术后24~48 h,患者自觉穿刺部位疼痛,穿刺部位出现 进行性增大的肿块、搏动感、震颤以及血管杂音。
• Seldinger穿刺法的基本操作是:以带针芯的穿刺针经皮 肤、皮下组织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后 退针,退至有血液从穿刺针尾端喷出(静脉血是缓慢溢 出)时,即插入导丝,退出穿刺针,再沿导丝插入导管, 并将导管插至靶血管,进行造影或介入治疗。
• 改良Seldinger穿刺法:他以不带针芯的穿刺针直接经皮 穿刺血管,当针尖穿透血管前壁,进入血管腔,有血液 从针尾喷出时,即停止进针,不再穿透血管后壁,然后 插入导丝、导管。改良穿刺法因不穿破血管后壁,发生 血肿等合并症的机会就更少,所以被愈来愈多的人采用。
• 加压包扎。术后24h、l周后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 • 如果复查瘤内仍有残存瘤腔及血流信号,则需根据瘤腔
大小采取二次注射凝血酶或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若上 述治疗失败,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凝血酶前 凝血酶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说明:
• 凝血酶溶液注射的最佳剂量和浓度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近期的相关研究显示 :小剂量凝血酶溶液注射不仅同样 有效,还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治疗效果相当不 错。 建议凝血酶浓度50IU/L-250 U/ml,一次凝血酶用量 不超过1000IU。
1.出血、血肿
发生率约1.6-4.2%
血肿原因及防治:
• 压迫止血方法不当、穿刺下肢制动不良等所致。 • 预防的方法有:采用掌压法或三指压法压迫穿刺点 15min,
前 5min 重压,后 10min 轻压,使部分血流通过,这样 有利于穿刺止血;采用绷带交叉包扎。患肢制动 24h 后 方可下床活动。 • 对皮下血肿包块多点穿刺抽血缩小包块后,再次压迫穿 刺点并加压包扎,延长下肢制动时间并热敷有利于穿刺 点周围血的吸收。
7.腹膜后血肿
• 腹膜后血肿是股动脉穿刺中出现较少见但是最为严重的 并发症 ,20 世纪 90 年代初报道的为 0.15%~0.5% ,近 年研究为 0.04-0.7% 。
• 膜后血肿往往失血量大,又不易被识别,若不能及时诊 断和治疗,可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 原因:穿刺点过高而穿入髂外动脉,术后常因无坚硬的 耻骨梳为压迫支撑点而引起盆腔血肿或腹膜后血肿,这 是一种严重的穿刺点并发症。
腹膜后血肿处理
• 对腹膜后血肿以防为主。 • 一旦发生,只要发现及时,患者尚未出现严重休克表现,
及时停用有关药物,大量补液,适当补血,维持重要器 官基本供血、供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重要脏器功能, 但对于经上述处理,患者生命体征及重要脏器功能持续 恶化者需及时主动脉造影,酌情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 压迫力量以患者能耐受、足背动脉可触及为标准。如瘤 腔内仍可见血流信号,则重复按压瘤颈部后注射凝血酶, 凝血酶总量不可超过500 U;术后再次探查载瘤动脉及足 背动脉血流情况,并于术后24 h、3 d、1周复查。
凝血酶注射并发症
• 血栓栓塞是凝血酶栓塞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罕见但最危险的并 发症。
• 因为假性动脉瘤瘤颈通常只有几毫米宽,血栓不易通过瘤颈 部进入下游动脉;即使少量凝血酶漏入血管内,由于血液内 的抗凝因子及血液的稀释,而不易形成动脉血栓。
凝块,拔管时血凝块脱落于股动脉引起栓塞。
• (3)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循环不良。 • (4)局部麻醉不良,血管痉挛,止血压力过大或止血不良
形成巨大血肿。
股动脉血栓的预防
• 预防措施: • (1)术前严格检查导管、导丝,表面不光滑、破损者禁用。 • (2)局部麻醉要充分,必要时可补充麻醉,防止血管痉挛。 • (3)穿刺插管轻柔熟练,同一部位避免反复穿刺;推送导管应在x线透视
股动脉穿刺技术及 并发症
术前注意事项
• 询问病史,了解有无外周血管病和血管手术史,结合 患者年龄、身材、血脂、血糖和出血素质;
• 体格检查,注意双侧股动脉及双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双侧股动脉有无杂音,必要时超声检查。
股动脉穿刺技术
• 股三角解剖 • 组成: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内侧股长肌。 • 内容:由外到内为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
6.动脉夹层,成因及处理
• 股动脉夹层原因可能与反复穿刺、应用直头导丝、进导 丝时动作粗暴、遇到阻力不透视观察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