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经济社会转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攻坚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县脱贫奔小康“十二五”规划,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草案,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要求,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方针,以“整体规划、整县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创新机制、突出重点,试点示范、全面发展”为总体思路,以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富村富县为核心,以培育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以农村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动力,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努力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位。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强村富民。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
加强政府扶持,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开放开发,积极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作用,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奔小康的合力。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把发挥区域优势与培植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富民与富县结合起来、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探索独具特色、切合实际的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路子。
----坚持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
以全县总体目标为导向,以规划为依据,以项目为平台,加强资源整合。
在产业开发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政府扶持与农民投资投劳有机结合、上级部门项目支持与地方筹资有机结合、政策引导与市场融资、社会参与有机结合,做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向农村转变,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坚持改革创新,探索脱贫路子。
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建立健全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
----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脱贫奔小康工作要多做“打基础、管长远、促发展”的工作,少搞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
要多搞“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
要举全县之力,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三、总体目标(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到2015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50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100%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发展集体经济亿元村1个,千万元村5个,百万元村10个,十万元村100个。
到2015年,基本解决8.37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在无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
(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农村道路通畅便捷,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
到2015年,村通水泥(沥青)公路,通组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95%以上的农户饮用安全水,宜建沼气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90%以上。
到2015年,基础设施的相关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要求。
(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到2015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巩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和文化活动室,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到省级建设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集中居住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有线电视和电话。
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体系,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城乡发展步伐加快。
到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达到50%;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供水普及率达到90%,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道路面积达到6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达到40%,城市建筑中太阳能利用率达到30%以上,县城区100%“禁实”,新型墙材自给率达到85%以上。
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0%;到2015年,增加集镇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吸纳转移农业人口4万人,逐步形成以***、***、***、***为主的综合发展型,以***、***、***、***为主的特色产业型,以后坪、***为主的旅游生态型,以***为主的资源开发型的小城镇(市)发展格局。
(五)农村人居环境较大改观。
到2015年,村庄布局比较合理、功能分区比较完善、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生态环境良好、卫生状况改观。
加快“一建三改”、农房改造、生态移民和扶贫搬迁,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六)农村管理得到加强。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规范有序,乡风文明程度普遍提高。
到2015年,村党组织达到“五好”目标,村规民约健全并实施到位,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95%。
无计划外生育,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
四、建设重点(一)加速产业培植1、不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
围绕生态资源,巩固发展烟叶和蔬菜,提升发展茶叶和食用菌,稳步发展桑蚕和蜜蜂,突破性发展核桃和畜牧业,着力建设核桃、烟叶、茶叶和食用菌“四个大县”,做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力争到2015年全县各类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50万亩。
2、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紧紧围绕打造百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目标定位,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为依托,整合政策资金,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
全力支持入园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力争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家以上。
3、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大力实施林业富民战略,积极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把以核桃、茶叶为主的林特产品,把以桑蚕、蜂蜜为主的新兴产业,以森林旅游、干果苗木、珍稀植物园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作为重点来发展,力争经过5年努力,把林业经济培育成百亿元产业规模,林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
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整合“阳光工程”、“技能就业计划”、“雨露计划”,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确保每年转移输出劳动力总人数稳定在5万人以上,年均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4亿元。
同时,积极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5、着力建设“一村一品”。
坚持不懈地把“一村一品”建设作为发展村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重点,紧紧围绕全县确定的主导产业,紧密结合村情实际,科学制定规划,每村确定1至2个主导产业,人平建成1亩当家田地、2亩以上高效经济园或者每户确定一个致富项目。
到2015年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培养科技示范户10000户,种植业良种科技引进示范推广10个,林果业良种科技引进示范推广10个,畜牧业良种科技引进示范推广15个。
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主要增收门路,进一步加快***开发式扶贫步伐,有效推进全县脱贫奔小康进程。
6、加快“一区五园”建设。
紧紧围绕打造“百亿”磷化工产业目标,以“一区五园”为主战场,加速襄樊***余家湖工业园、城区精细磷化工业园、***周湾磷化工业园、***横溪矿化工业园、城区农业加工园建设,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方式高效、管理手段现代的环境平台,力争把园区办成有特色、有竞争力、有吸引力的产业园区。
7、加速生态旅游发展。
立足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度假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快九路寨、温泉、五道峡核心景区开发,不断完善景区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接待能力,加快发展购物、服务等旅游配套经济,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力争到2015年,将***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的亮点、热点。
(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8、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
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全面完成水毁河堤、渠道恢复等工程,加快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清溪河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城区河堤防洪加固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以农村干线公路改造和村级水泥路建设作为重点,全面完成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力争每年兴建农村公路桥梁5至10座。
以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政策机遇为重点,积极争取政策,争取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不断增加农村电网负荷,提升电网质量。
以继续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和小型沼气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一建三改”,农户宜建沼气池入户率达90%以上。
以农村危房改造和灾后房屋恢复重建为重点,全面实施危旧房改造;以积极争取扶贫搬迁政策为重点,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开发式扶贫。
9、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抓好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和机耕道路等项目建设。
大力开展科技富民、科普惠农等专项行动,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合核桃、茶叶、食用菌等重点特色产业,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合攻关,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深入落实农机具购臵补贴政策,加快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继续办好机械耕整、插秧、收割、采摘、加工等试点,进一步扩大水稻机械插秧面积,不断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
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长防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提高森林经营整体水平。
进一步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三)切实加快公益事业发展10、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认真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义务教育质量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11、不断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继续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开展乡镇卫生院第二轮改扩建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启动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更好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
到2015年,全县村卫生室达到省建设标准。
12、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13、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