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排放交易报告

碳排放交易报告

④两种交易机制:1)定价协议转让(跨交易日委托定价转让):指卖方将标的物以某一固定价格在本中心交易系统发布转让信息,在挂牌期限(1-5个交易日)内,接受意向买方买入申报,挂牌期截止后,根据买方确定的价格优先或者数量优先的原则达成交易。挂牌期截止时,全部意向买方申报总量未能超过卖方挂牌总量的,按申报总量成交,未成交部分由卖方撤回;意向买方申报总量超过卖方总量的部分则不予成交。2)协商议价(类似于连续竞价):指在本中心规定的交易时段(每周一至周五9:30-11:30,13:00-15:00)内,卖方将标的物通过交易系统申报卖出,买方通过交易系统申报买入,本中心将交易申报排序后进行揭示,按规定的协商议价成交原则依次转让。协商议价成交原则为,当买入价格高于卖出价格,按最低卖出价格协商成交;协商顺序按价格高低、时间先后进行排列。当买入价格低于卖出价格时,不安排协商。
⑤交易费率:定价转让按实际交易额的4%向卖方收取。协商议价按照实际交易额的1%收取,买卖双方各承担50%,即双向0.5%收费。
二、我国碳交易现状:潜力巨大,快速增长
中国碳排放量世界第一,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2014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接近355亿吨,中国排放量高达97.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全国交易机制全面启动后,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碳交易市场。
预计2015年全国碳排放交易量达到3053万吨,交易额达到6.7亿元。1)交易量价:我国今年前九个月碳交易量达到2420万吨,同比增长167%;碳交易金额达到5.93亿元,同比增长64%。假设全年增速维持前九个月的增长,预计15年交易量、交易金额分别达到3053万吨、6.7亿元。2)配额/CCER占比:截止15年9月,配额和CCER累计成交量分别达到4512、1092万吨,比例大约是4:1.相对配额交易来说,CCER在试点交易过程中,其价格公开程度较差。CCER的交易形式也分协议转让和线上交易两种,协议转让一般不公布价格,线上交易公布价格的也很少(北京除外)。根据北交所公布的线上交易价格,CCER在15年7月交易均价约为21元左右(此价格为履约期间的交易均价)
图表4:2014年主要国家碳排放量占比
数据来源:wind
2013年6月,我国第一个碳排放试点交易所在深圳启动。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主要由两个阶段构成:CDM阶段,之后是试点碳交易所以及建立国内碳交易配额交易型市场。1)CDM阶段(2002-2011):CDM的起始点是2002年,荷兰政府与中国政府签订内蒙古自治区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由此正式进入中国。2)试点碳交易阶段(2011年至今):2011年,这一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规定建立国内的碳交易市场机制来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逐步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国务院其后在2012年5月颁布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首度提出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之上,国家将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2013年6月18日,深圳率先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标志着国内碳交易配额交易型市场正式开端。
图表2:湖北碳交易所碳排放权交易量、成交价格
数据来源:wind
以最活跃的湖北碳交易所为例,介绍我国碳交易机制:湖北碳交易所12年9月成立,14年9月开市完成首笔交易。
①五大类投资者:包括个人、控排单位、投资机构、经纪会员、托管会员。截止15年9月末,个人投资者人数达到5749人,远远超过其他四类投资者。目前典型排控企业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12个行业。
③两类交易品种之二: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CER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核查机构,对因项目(或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吸收、减少的温室气体的数量进行核查、测算,并对吸收或减少的温室气体的量予以签发认证,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单位以“吨二氧化碳当量”计。其中,国家发改委签发的项目减排量称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湖北省境内签发的项目减排量称为“湖北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HBCCER)。后者在湖北省行政区域内产生或在纳入湖北省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组织边界范围内产生。目前典型的CCER项目包括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等;CCER来源与配额不同,引进过多会削减固定配额总额对于企业减排的激励作用,因此使用受限,与配额间存在价差。
图表3:湖北碳交易所投资人开户情况
数据来源:湖北碳交易所
②两种交易品种之一:配额。1)定义:配额是指通过设置区域或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限,对纳入温室气体减排考核体系的企业分配一定数量单位的排放权。湖北省碳排放配额是指经省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发放,并允许纳入考核体系的企业在特定时段内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单位以“吨”计。2)配额企业名单:根据对湖北省2010、2011年任一年综合能耗6万吨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碳排放盘查的结果,首次确定138家企业作为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以下简称“纳入企业”),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12个行业。3)配额总额: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的目标和2014-2010年湖北省经济增长趋势的预测,确定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2014年碳排放配额总量为3.24亿吨。考虑到市场价格发现等因素,政府预留配额的30%用于公开竞价。竞价收益用于市场调节,支持企业减排和碳市场能力建设等。4)企业分配办法:配额实习免费分配,采用历史法和标杆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电力行业和电力行业以外的公司分别有配额计算方法。
一、以湖北为例,分析我国碳交易机制
2013年6月,我国第一个碳排放实地交易所在深圳启动。2011年,这一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规定建立国内的碳交易市场机制来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由深圳、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七个省市先行试点,逐步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2013年6月18日,深圳率先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标志着国内碳交易配额交易型市场正式开端。
国内碳市场的现状和未来
增长。1)潜力巨大:2014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接近355亿吨,中国排放量高达97.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全国交易机制全面启动后,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碳交易市场。2)各地履约率高。与去年相比,第二次进行履约的五个试点整体表现更加优异:上海北京湖北和广东履约率达到100%;深圳试点和天津试点履约率在99%以上。3)快速增长:我国今年前九个月碳交易达到2420万吨,同比增长167%;碳交易金额达到5.93亿元,同比增长64%。假设全年增速维持前九个月的增长,预计15年交易量、交易金额分别达到3053万吨、6.7亿元。截止15年9月,配额和CCER累计成交量分别达到4512、1092万吨,比例大约是4:1。
湖北碳交易所最为活跃,允许个人投资者参与。纳入7个试点碳交易平台的排放企业和单位共有1900多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合计约12亿吨。截至2015年9月23日,7个试点平台累计交易3800万吨,累计成交额高达10.95亿元。在机制创新上,深圳、湖北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北京推出掉期产品,广东则进行定期配额拍卖的试点。
图表7:截止15年9月,配额和CCER累计成交量(万吨)
数据来源:wind
三、我国碳交易未来趋势:统一市场、全面覆盖
巴黎气候大会召开在即,将成为未来全球气候谈判(2020年以后生效)的里程碑。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将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召开。本届气候大会将成为未来全球协定(2020年后生效)谈判中的里程碑,有望通过协议,完成2摄氏度控温目标。这一目标尤其应该考虑新的现实(现在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五十),积极实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的基本原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首个有约束力的具体执行措施由《京都议定书》确认。《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通过,2005年生效,获得全球192个国家的批准(美国从未批准)。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37个发达国家的平均排放总量与1992年水平相比减少5%(欧盟减少8%)。《京都议定书》在多哈气候大会上获得延长,规定发达国家在2013年至2020年期间(第二承诺期)温效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少18%的目标。《京都议定书》将在2020年到期,俄罗斯、日本、新西兰和加拿大不参与第二承诺期,而欧盟只占排放总量的13%(份额不断下降)。
碳排放试点初期炒作明显,价格波动剧烈,目前逐步向合理交易价值收敛。自深圳碳排放交易所上线以来,碳交易价格急剧震荡,从起始交易的28元/吨一度飙升至10月中旬的140多元/吨,又回落至11月的60元/吨。交易活跃度也一度走低。碳交易市场试点初期,市场出现这种剧烈波动现象源于控排企业大都不了解自身对碳配额的具体需求,因而并未形成对碳配额真正价值的认知。因而,初期碳交易价格的形成,炒作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未来随着企业对自身减排成本,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成本的逐渐认知,将会重新发现碳配额交易价值,这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交易市场。
图表6:七个碳交易试点城市月度交易量(万吨)
数据来源:wind
各地履约率高,在99%以上。15年到7月31日,中国七个试点碳市场均已完成履约。与去年相比,第二次进行履约的五个试点整体表现更加优异:上海在七个试点中最早实现试点企业100%履约;北京和广东通过对企业进行责令整改也将履约率提升至100%,履约工作完美收官;深圳试点和天津试点履约率在99%以上,尚未公布对未履约企业的处罚情况。湖北和重庆试点局采取推迟策略应对首次履约,湖北目前已宣布100%完成履约。
图表1:中国七大碳交易所碳排放权15年累计交易额(截至2015年10月23日,万吨)
数据来源:wind
湖北碳交易所交易量全国第一,全球第二。湖北作为国家首批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自2014年4月2日启动交易以来,各项市场指标均遥遥领先,市场交易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首个碳交易年度的成功运行,离不开良好的制度设计。1)低价启动,逐步到位:在正式启动碳交易前,面向市场公开竞价200万吨政府预留碳排放配额,不仅为市场发现价格,还提供了有效供给,增强了市场流动性。同时,采用“低价起步,逐步到位”的价格策略,省政府预留配额公开竞价的基价为20元/吨,给市场留出了较大的价格上涨空间,是投资者充满信心和良好预期。2)每年注销未交易的配额,保证流动性:企业配额一年一核发,且规定履约后免费发放但未经交易的配额予以注销,使企业将交易分散在平时,避免履约前集中交易而增加履约成本。“力争建设中部碳交易中心和全国碳金融中心。”3)未来启动远期、国际交易:继续开展碳金融创新业务,抓紧启动碳现货远期交易,同时与未来全国碳市场对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