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详解
2018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详解
名师谈备考
2018 地理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一、洞悉全国卷地理命题特点 1.选择题的组题形式与设问视角、设问类型 全国卷选择题均以题组的形式呈现,且均为“3组 ×3道题+1组×2道题”的组合,组题形式十分 稳定。全国卷选择题的设问视角也基本稳定:每 个题组多聚焦某个核心考点,题组内不断变换设 问主体、设问落脚点,多为纵深推进设问,或横 向展开设问。依据选择题的设问指向特点,可以 把选择题分为两大类:设问指向明确型和设问指 向模糊型。设问指向明确型多为单一指向,通常 涉及一个考点,需要调动和运用的知识点数量少, 需要集中思维。
2.非选择题的命题思路与设问特点 全国卷非选择题的特点是: 围绕某个区域的图文 材料,基于自然环境整体性或可持续发展思想, 分别就某一个或两个考点进行设问,考查学生获 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 题的能力,注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 力。全国卷非选择题命题强调考查完整的思维过 程,各设问的逻辑顺序大致是“现象/特征—原因/ 条件—影响—问题与措施”,整题设问逻辑纵深 关系明显。
设问主要涉及时间、地点、特征、区位因素或条 件、变化趋势、影响、目的、原因、措施等的某一 方面。设问指向模糊型通常无明确指向,设问指向 会无形转嫁到四个选项上,通常会涉及多个不同的 考点,需要调动和运用的知识点数量多,不仅需要 集中思维,还需要发散思维。此类设问主要涉及判 断某时段某区域多方面的环境特征表现(或变化)、 某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等。 与设问指向明确型试题相比,设问指向模糊型 试题具有考点未知、考点数量多且覆盖面广的特点, 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解题难度和用时。
二、注重知识重组,建立跨章节知识体系 高考地理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且综 合性较强,因此同学们在二轮复习时要树立整体意识,对 主干知识进行专题整合和重组,建立跨章节知识体系,这 样解题才能更全面、更准确、更高效。 1.以某一地理要素为主线整合专题,建立跨章节知识体 系 地理要素分为自然要素、人文要素,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地 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要素主要包括能源、 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市场、政策、科技等。 在二轮专题复习时,可以其中某一地理要素为主线,将与 之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近年来高考对“水文”要素关注 度较高,可以水文要素中的河流为主线,建立与河流知识 相关的专题知识网络(如图),主要涉及河流水文特征、河 流水系特征、河流的补给类型、地貌、流域开发与整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小专题进 行复习。
水系特征(包括发源地、流向和注入海洋、长 度与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河网形状等)、土 壤(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肥力高低等)、 植被(包括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等)等方面进 行分析。 区域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一般包括工程措 施(如护坡工程、水利工程、设置沙障、新能 源开发工程等)、非工程措施(如生物措施、法 律措施、宣传措施、移民措施等)。在具体区 域要做到因地制宜。例如,防治西北地区荒漠 化的根本措施是恢复当地植被,如建设“三北” 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3.按照非选择题题型重组整合专题,建立跨章节知识体系 高考非选择题主要有特征描述类、地理事象判断类、原因分析类、比较类、措施 类、辩证评价类、意义类等。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时,可将这些题型经常涉及的知 识归类、重组、整合。如将区位评价类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起来(如表),可构建 “区位知识”体系,有效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区位分析、评价能力。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状况、资源状况、交通状况、 技术、政治、军事、战略位置 经济腹地、依托城市 交通、与城市距离 交通、人口流动 交通、科技、旅游、政治、军事、 宗教、工农业基础 交通、经济、开发历史、农业基 础 商品生产能力、市场、交通
城市区位
人口分布区 位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重视对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能运用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同学们备考时要强化知识迁移, 提高解题能力。 1.从教材中迁移知识 有时可将教材中案例的分析方法迁移到相似案例的分析中 去。例如学习了德国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可分析其对我 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借鉴意义;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 的开发治理措施迁移到我国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开发治理 中去等。 2.从生活中迁移知识 当我们接受新概念和新知识时,往往会联想到生活中原有 的一些概念和体验。将有用的知识“生活化”,积累生活 中的地理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2.按照某一区域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整合专题,建立跨 章节知识体系 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专题复习中可结合某个区域的环境问题或区域的可持续发 展问题,全方位地掌握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以及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等。 解答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一般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 进行,这就需要学生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 条件比较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一般要从地理位置(包括经纬 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地形(包括地形类型、地 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气候(包括气温、 降水以及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等)、水文特征(包括水量、 汛期、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储藏量等)、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气候、地 市场、交通、农业技术、 农业 形、水源、 国家政策、劳动力、工业 区位 土壤 与城市的发展
工业 区位
原料、动力、市场、交通、 地形、水 劳动力、技术、通信、政 源、资源 策、国防、个人偏好
自然因素
交 通 区 位 交通线 港口 航空港 车站 地形、地质、水文、 气候 地形、水文、天气 地形、地质、天气 地形 地形、地质、气候、 河流 地形、气候、河流、 土壤 地形、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