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白鹿原》赏析

电影《白鹿原》赏析

以民族文艺史诗大片《白鹿原》为例,观中国影视作品审查
制度及导演定位
《白鹿原》小说虽早有耳闻,但一直只停留在只闻其名,未闻其实的阶段,直到这学期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白鹿原》纪录片,这才让我对原著乃至电影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想法。

纪录片中,我了解到该部电影为拍到真正符合小说地理环境及社会背景的白鹿村,以及村外一望无际的麦田,王全安导演及其团队早几年开始就处处选点;为配合拍摄季节,种植特选小麦,建设主要场景白鹿村祠堂;为符合原著定位,演员均使用陕西方言,甚至群众演员也是当地农民。

看着演员们的辛苦付出,带着对制作团队的敬佩,以及原著的认真阅读,对于电影《白鹿原》我更是期许满满。

前些天,终于看到了期盼已久的电影《白鹿原》,先前看过原著和纪录片的我,对这部电影没有了陌生之感,然而150分钟的电影我左等右等也没看到百灵、冷先生等小说中浓墨重彩的人物们出现,就连我最为期待的鹿三被田小娥传奇附身的这一经典情节也未能寻到。

整部影片看完,应该说是将我曾看过的小说、纪录片人物进行了一一对应,细想下来,电影中人物最符合心中小说人物形象的要数田小娥和鹿三了,作为主要人物的白嘉轩电影中正直、老谋深算的形象,让我看不到人物心理的一点起伏,作为先进代表的鹿兆鹏电影中的他看起来楞头、生猛全然没有了小说中该有的坚定、沉着、睿智。

似乎因为缺少了小说中众多细节,电影中的人物整体都缺少了些血肉,鹿子霖、白孝文、黑娃和鹿兆鹏的人物形象都不够鲜明,性格也不够饱满,
没能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电影结局更是仓促结束,众多人物的命运结局却全都成了谜。

带着些许遗憾,好奇起为何精心准备的一部电影最后却落得个骂声一片、评分颇低的结果呢!点开《白鹿原》贴吧,看到的是众多有关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的犀利点评。

有说导演没看懂《白鹿原》的,有说拍成了《田小娥传》的,有说全说陕西话听不懂的,甚至还有的说是王全安导演和老板定位出了问题的……大家谈论的热
火朝天,而其中在我看来关键所在确实中国影视作品的审查制度。

众所周知,《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然而正是这部获奖众多,出版多次的原著小说,改编成电影却遭到了严格审查,同样的情节为何却是不一样的际遇。

通过贴吧我了解到,电影完成时长310分钟,精简到后来的210分钟,而到真正上映却只剩下150分钟。

网友甚至无奈的这么说:“你说你看到的还是白鹿原吗?恐怕看的是广电总局发布的片花吧?连
一部完整的电影都没有看到却要评价电影的好坏,不合情理啊,怨谁??再回头想想,多少电影拍出来连跟本土观众见面的机会都不给,压根就不叫你看,看你还说拍的好了坏了的不?怨不得演员,怨不得制片,也怨不得导演,大陆不缺好导演,但观众总是缺好电影看。

一切尽在不言……”,“中国电影目前还没有分级制度,广电局要我们
和孩子看一样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看到被阉割掉的作品……”“大陆的电影目前还没有分级制度,只有主旋律的影视作品才能迎合审查制度!”。

《白鹿原》的公映版时长为156分钟,完整版是210分钟。

王全安透露,删去的54分钟,主要集中在影片的后半部分。

我们细看电影《白鹿原》被删减部分内容:1、仁义白鹿村上匾,涉及旧时乡绅文化;2、晒枣和泡枣,涉及阴阳房事;3、田小娥抽大烟,涉及鸦片习俗;4、完全删除的女主角白灵,涉及陕北肃反错杀;5、枪毙土匪黑娃,涉及解放后镇反;6、解放白鹿原,抗日开始的1小时剧情全部被删,白孝文、黑娃、鹿兆鹏各自命运中断无结局。

公映版的故事到日军敌机向白鹿原空投炸弹一幕就结束了,完整版的故事则一直讲述到解放后。

所以,在公映版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命运都没有交代。

如果说对于一部好电影来说,好的内容加上好的质量一定能喜获佳绩,那么经典著作改编而成的《白鹿原》电影其内容本身已无可非议,但为何小说中情节搬上荧幕就会重重受阻呢?“弘扬主旋律”作为一名观众我并不认为肃反错杀、解放镇压有非删不可的必要,任何人或物都有其历史,都有其不完美的瑕疵,只有勇于承认、勇于面对,才能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健康有利的发展起来,而不是企图用严格的审查制度来遮遮掩掩、蒙蔽视听。

经过后期审核肢解的电影其本身已没有了被全面认识,公正评判的权利,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只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甚至是不被“尊重”。

这样的断章取义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致命的,对中国电影也是
不利的。

当然,如果仅把《白鹿原》电影的失败归咎于电影审查的大幅度删减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为例,严格的审查制度下,为何该片能够横扫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全球大大小小43项大奖。

伊朗电影曾是中国电影学习的榜样,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电影以简单写实、质朴纯净的风格,深受第五代、甚至第六代导演推崇。

当国产电影近年来迷失在商业化、娱乐化浪潮中时,《一次别离》再次成为国产电影面向现实的一本“绝佳教材”。

当年陆川曾说,面对《阿凡达》,中国电影人应该感到羞愧。

这其实很矫情,真正让中国电影人感到羞愧的是《一次别离》。

它给中国电影人带来关于如何讲好故事的反思。

就如编剧芦苇所说,“当下中国电影已经步入"赤金时代",满眼望去尽是钞票乱飞,票房为王。

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已被抛弃到九霄云外。

”电影导演纷纷变身老板,当然《白鹿原》导演王全安也不例外,导演身份的多重性,使其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几乎就变成"私产"。

因为他有这么多的身份、这么多的利益在里边,他的角色就已经发生变化。

他不完全是个艺术家,他还是个商人。

在《白鹿原》中,王全安的身份就非常复杂。

他是导演、丈夫、他还是半个老板。

而导演变老板这样的现象,在商业电影最发达的美国,反而没有中国这么多。

比如费里尼,他一生坚持只做导演,不做老板,不做制片人。

这样他在创作
上,就只需要对电影艺术负责任。

他不会为附加的商业后果负责任。

中国当下影视剧的公司化、私有化,使众多优秀导演脱离了其本职,诸多“副业”搞得他们狼狈不堪,而真正需要沉下心下工夫的创作阶段却被挤得少只有少。

而在整天谈商业化、市场化的中国电影的现实情况下。

中国电影文化品质上就已严重萎缩和退化。

《一次别离》影片没有大场面商业噱头,但真挚的情感以及影片匪夷所思的剧情发展,却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

《一次别离》用事实告诉我们:在当下相当浮躁的创作环境中,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真诚地关注社会与人生才是电影生命之源。

《让子弹飞》,看着很热闹,《画皮》也很好“看”,但是中国电影真正的要走向电影强国,它最终还得靠更有艺术追求和美学品质的好作品。

相关主题